您的位置:首页>创意文化 >

武侠小说的侠义精神「金庸小说家园」

在阅读的鄙视链里,武侠小说其实一直处于很底层,特别是金庸横空出世之前,传统武侠几乎等同于封建腐朽糟粕。即便在金庸小说风靡华人世界后,依然有无数人嫌其难登大雅之堂。学生时代的我们看武侠如同做地下党,正因为家长老师生怕不谙世事的少年儿童被毒害,不是打架斗殴就是做不务正业的美梦,影响学业。

读闲书大概或许非常有可能影响正事,毕竟有趣的故事肯定比枯燥的课本更吸引人。然而,必须一定要说的是我对许多诗词古文的了解、对历史地理风物人情、乃至哲学佛学的知识与探究兴趣,都直接间接来自于武侠小说,更是从中汲取了无数精神食粮。

***********************************************

· 只因为一个赌约,江南七怪奔波数千里,辛苦六年才找到郭靖。起因是争强好胜,但在发现郭靖资质鲁钝、赌约大概率难以获胜后虽一度心灰意懒,依然没有放弃,抛开温山软水的家乡江南,留在风刀霜剑的大漠教授郭靖武功。他们的言传身教告诉了郭靖,人生在世应当如何对待承诺。——原来,古人的“季布一诺”“尾生抱柱”可以以如此接地气的方式呈现,武艺的高低不能决定人格的高下。

· 成吉思汗以郭靖之母李萍的性命胁迫他进攻大宋,他的安答和箭术师父也动之以情,郭靖摇摆不定。此时李萍对他说出这番话:“想我当年忍辱蒙垢,在北国苦寒之地将你养大,所为何来?难道为的是要养大一个卖国奸贼,好叫你父在黄泉之下痛心疾首吗?”郭靖被说得冷汗直流,泪流满面。李萍继续说道:“人生百年,转眼即过,生死又有什么大不了?只要一生行事无愧于心,也就不枉了在这人世走一遭。”继而自尽。——原来,慈母的教诲才是对孩子选择道路最深刻的影响,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在最感人的场景中传递。

郭靖黄蓉镇守襄阳,蒙古国师入城偷袭之时正是黄蓉即将临盆之际。郭靖本欲护着黄蓉,黄蓉却道:“靖哥哥,襄阳城要紧,还是你我的情爱要紧?是你身子要紧,还是我的身子要紧?”郭靖放开了黄蓉的手,说道:“对,国事为重!”这两句对答在杨过耳中犹如晴天霹雳般惊心动魄,继而想起幼时黄蓉教他读书,“那些‘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语句,在脑海间变得清晰异常”。——原来,前半生叛逆少年的杨过之所以能变成神雕大侠,转变在被郭黄大义所感动的此刻,也深埋于幼时读过的书受过的教育。

所谓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正是这些细节的铺垫、人物的鲜活让看似空泛的大道理水到渠成。

***********************************************

· 十四五岁的张君宝,得郭襄馈赠嘱咐,本可以投奔郭靖夫妇,但在路上听到一对乡下夫妻对话,“那妇人这番话,句句都打进了张君宝心里:‘你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立门户……没来由的自己讨这场羞辱……常言道得好,除死无大事,难道非依靠别人不可?’”他如同当头棒喝,想道“我好好一个男子汉,又何必向人低声下气,委曲求全?这对乡下夫妇尚能发奋图强,我张君宝何必寄人篱下,瞧人眼色?”这一番思考,成就了震古烁今的一代宗师张三丰——原来,自强自信自尊自爱方能自立于天地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才是为人的根本。

· 同样十四五岁的张无忌,受纪晓芙之托,自淮南蝴蝶谷万里迢迢将八九岁的杨不悔送至昆仑山坐忘峰找她父亲杨逍,在饿殍遍地战乱四起的元末,这就是个奇迹。当杨逍说要报答时,张无忌哈哈一笑道:“杨伯伯,你忒也把纪姑姑瞧得低了,枉自叫她为你送了性命。” “纪姑姑没将我瞧低,才托我送她女儿来给你。若是我有所求而来,我这人还值得托付么?”一路上多少危难,张无忌多少次以身相代才保全杨不悔的性命,这些张无忌都没有夸耀,说了这几句话,“躬身一揖,转身便走”。我若是殷离,当真也要爱上此时的张无忌,何等重诺轻利,何等侠气洒脱——原来,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传奇绝非空前绝后,“施恩不望报”的君子之风正是这个民族的气节所在。

· 令狐冲重伤之余还被逐出师门,而少林寺接受了任盈盈的交换条件,答应收他为徒传授易筋经,不但可以救他性命,还能让他从遭人唾弃转为受人崇敬。如此救命又划算的事,令狐冲居然不干:“大丈夫不能自立于天地之间,腼颜向别派托庇求生,算甚么英雄好汉?江湖上千千万万人要杀我,就让他们来杀好了。师父不要我,将我逐出了华山派,我便独来独往,却又怎地?”——原来,世俗的好处,包括人最宝贵的性命在内,都敌不过真正意义的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竟似是专门为令狐冲写就的座右铭。

从为国捐躯的民族大义,到立言立行的个人境界,你都可以看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珍而重之的精神力量如何得以传承。

***********************************************

· 六岁的郭靖与拖雷结为安答(兄弟),一个是江南平民流落塞外的遗腹子,一个是蒙古大汗最宠爱的幼子,交换的礼物一个是母亲亲手绣的汗巾,一个是黄金项圈。铁木真看到之后“心中感到一阵温暖,脸上顿现慈和之色”,微微一笑道“你们两个以后可要相亲相爱,互相扶助。”——原来,真正纯粹的情谊不会受悬殊的身份地位影响,物质的贵贱与情义的真假毫不相干。

· 少室山前,数千人意欲围攻萧峰,眼见情势凶险,以前遇到危难总是凭着凌波微步跑路的段誉,此时却是“胸口热血上涌,决意和萧峰同生共死,以全结义之情,这一次是说什么也不逃了”;本是心心念念再皈依佛门的虚竹,既心折于萧峰的豪气,又想到自己与段誉结拜时也是把萧峰结拜在内的,“大丈夫一言既出,生死不渝”,什么安危生死清规戒律尽数抛之脑后,冲出来当着天下英雄与萧峰再结金兰,共御强敌——原来,所谓的兄弟情义,当真能做到倾盖如故、肝胆相照,不畏强权,同生共死。

还是在少室山群雄围攻现场,段正淳见萧峰有难,跟手下说:“这位萧大侠于我有救命之恩,待会危急之际,咱们冲入人群,助他脱险。”手下问道:“对方人多,不知主公有何妙策?”段正淳摇头表示并没有,但是“大丈夫恩怨分明,尽力而为,以死相报。”大理众士齐声道:“自当如此!”对比隔壁慕容家只想着趁火打劫收买人心,高下之分无异霄壤之别——原来,纵然是醇酒美人私行有亏的段王爷,却始终秉承着有恩必报的江湖行事原则,无计可施之时便不需要计,最多以死相酬,侠士精神慨而以慷。

· 六大派围攻光明顶是金庸笔下描写最好的大场面之一,最令我感动的却是在张无忌出手前、明教天鹰教均已落败即将覆灭之时,所有教众知道大数已尽,无人想着求饶存活,而是一起念诵明教经文:“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万事为民,不图私我。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个个神态庄严,朗声念诵,丝毫不以身死教灭为惧”——原来,真正的信仰力量可以超越生死,对世人怜悯的大性大情远高于对一己安危的关注。

从个体自我实现,到兄弟情谊,到群体理想,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仁爱孝悌、诚信知报、修己慎独、见利思义、精忠报国这些传统美德,借着看似天马行空、曲折离奇的武侠故事之壳,点滴渗透于心,丝丝传颂于世。

*********************************************************************

金庸先生辞世的第二天,有朋友跟我讨论,说我们这些人大概中金庸的毒太深,侠义看得太重,难以逸于江湖。

的确,细想来,年少时看武侠,感动于郭黄二人少年时的纯爱、中年后的相携相依,暗恋至牺牲自我的程灵素,塞上牛羊空许约的阿朱,十六年后夫妻再聚的杨龙,给徒弟起名“风陵”的郭襄,倔强不喜欢的李文秀;为宁可挖掉眼珠也不欠人的阿紫动容,为哪怕倒追也要自尊自爱的任盈盈莞尔,为勇于坚守自己喜欢的纪晓芙杨不悔感慨。毕竟,这些情感,课本上没有,大人不会教。

后来一读再读,读出了更多书本里和书本外的道理,不知不觉间早已洗髓伐骨,奉行不悖。有责任感正义感,有坚持自我的勇气,不肯随波逐流的孤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傻气——这些,有时看起来的确是不太合时宜的。

然而,看看今日面目清秀性别不明的所谓偶像、戾气横生却又可以转瞬间寒凉如冰的社会新闻,我宁愿继续自在心中存侠义,管他世道有春秋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