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公邓小平同志所着力强调的!这是一个来源于社会的历史和实践,并被社会的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科学论断!更是一个我们全党和全社会形成了共识的科学论断!
然而,现在却竟然有人对此科学论断提出了公开的质疑和否定,认为此论断“是个错误的命题!
请看下面这位“麦克斯弓韦”作者朋友此文之观点吧:
这可真是个奇怪偏颇而错误的观点!
笔者却倒是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没有错!它是完全经受住了社会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而正确的论断!
而反倒是该作者自己的此种观点,出现了偏差,出现了错误!
笔者之所以这样讲,其理由分析如下:
生产力确实是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组成:一是生产者;二是生产工具;三是生产方式!
而科学技术,则是完全能够赋能予生产力中的各个要素的!
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元素,可以赋能予生产者,可以赋能予生产工具,也可以赋能予生产方式!
当生产力中的第一要素生产者被赋能予科技元素之后,他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那种无知识、无文化、低素质的低智能生产者,而是成为了有知识,有文化,掌握了一定科技知识和技能的高智能生产者!
当生产力中的第二要素生产工具被赋能予科技元素之后,它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些无科技含量的简单生产工具,而是变成了充满着高科技含量的高科技生产装备(生产工具)!
当生产力中的第三要素生产方式被赋能予科技元素之后,那也不再是原来那种自然性的、分散性的、没有具体规范组织性的传统生产方式,而是代之以在高度规范程序性编制、设计、控制下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和严密组织性的现代化大生产方式!
而在被赋能予或注入了科学技术元素的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其后者相比于前者,皆都发生了“质”的巨大飞跃!其在生产能力、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上,也都会体现出比原来百倍、千倍、甚至是万倍的爆发式、级数式提升!
比如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吧,假如在国家所进行的某项大型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如今动用一台某种大型或超大型的现代化高科技工程重型装备(工具),一天所能完成的工程作业量,很可能要比过去那种传统的落后的数百人、数千人、甚至是数万人齐上阵,仅靠肩挑、人抬、背扛、小土车推等简陋工具和作业方式,一天所能完成工程作业量,还可能更要大,还可能更是要多得多啊!
这就是科学技术,在大大促进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方面,所能发挥或展现出来的巨大优势、能量和作用!
或者说,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上,所发挥出来的能量和作用,是最显著、最大的!
因此说,科学技术,它就是生产力,而且还是“第一生产力”!
综上所述,之所以说前述该作者之观点,是存在着偏差的、是错误的,他实质上就是错在了对生产力的三要素,给作出了一种僵死的、形而上学式的、且极其狭隘性的静态化理解,而没有将其给放在由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所推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情境中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