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更多的人,包括我,都知道我将不知倦地阅读一本不被允许讨论书名的书。对于擅长写完就跑的索尔仁尼琴,他也许想不到会跑出个诺奖,但他应该想见:书完成半世纪后地球上仍有地方会担心诊疗时弊过激会吓害群众。这种预见或是他书写动机其一。
我决定不打算一下子读完一百四十万字卷帙浩繁的《G拉格群岛》,原因是种种迹象表明我所处的环境足以幸福到不可能全面理解发生在邻国那时极权主义统治的残忍生存环境。我是这样打算的,隔段时间看点篇章,当一直处于幸福而理所应当、自以为是时,看看我们的邻国曾在相似意识形态下发生过不可思议的黑暗,从而保持感恩之心。这个灵感乍现于新闻里几个鲜活的花朵在影院边嚼食冻土豆边热泪盈眶讲几段老成的肺腑之言。
作为补偿我去看索氏的《癌症楼》。从可以完整显示出书名看,自然没有《不要被讨论的群岛》情绪激昂,不过毫无意外仍然涉及到索尔仁尼琴永恒的的主题----劳改营、流放地的生活, 小说的情景被设定在收治肿瘤患者的癌症楼里,讲述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同病房里的各个病人不同经历。绝症下争取对自身生命负责的自由权利,与劳改流放无情剥夺自由的主题叠加。看的出索氏对生命与自由在多维度中有过长久的思辨,艺术处理上的隐忍使得阅读曲径通幽。
多讲一个按情节渐递好于理解的故事。索科洛夫是个工人,卫国战争发生的第三天告别家人应征入伍。在战争中他负伤被俘受到折磨,直到44年回国,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已被炸死、儿子牺牲。成为一名司机,在一次交通事故没收驾照后失业。小说是通过索科洛夫在河边心平气和将他的故事徐徐道来的,最后带上流落他乡收养的孤儿万尼亚,走向未知的生活。肖洛霍夫的这篇书名同样言简意赅---《一个人的遭遇》,将命运多舛的一生不露声色的用简短流水账记录完成。
看来表述方式各有千秋的,卷帙浩繁激情不减地持续输出,或是主题交叉难辩层层叠峦,又或者是短小精悍平铺直叙,也许这仅涉及的是作者的习惯和偏好。所谓技巧可以是训练的结果,当技术熟练到成为技能,重要的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苏联当局那时提出:党性高于一切,艺术要表现党性。但我们不会记得那时留下来充满党性的八股文学,可是我们看见了帕斯捷尔纳克,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等一众表达人性的伟大苏联作家。他们就象黑夜天幕上一颗颗永恒的明星,浊世尘雾会遮挡其一时光芒闪耀,但无法消弭其在人类文明苍穹中所具有象征意义的指引和召唤。
持微光者,要在你的小说里写道:孩子们说:影片很感人,我很感动,但不要分发冻土豆,真的很难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