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自古多名妓,钱塘的秀山媚水,就曾经育出过不少才貌俱佳的青楼红颜。她们犹如别人手中的玩偶,一生难得为自己做一次主。
她们附庸风雅、攀权附贵,无非是为了结束自己浮华而空虚的风尘岁月,找到意中人,过上平静的生活。回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花街柳巷常常是文学的主题,三千年风花雪月的历史,很难一言以蔽之。
烟花女子们也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历史。不论你接受与否,中国历史里始终绕不过这个主题。她们天生丽质,才华横溢,能歌善舞,技压群芳,脱颖而出。纵然有着千般才华,也难逃命运的作弄。可即便如此,也掩盖不了她们在书画艺术上的光芒。
01 薄命红颜 钱塘名妓 苏小小
苏小小是南朝齐时期著名歌妓、钱塘第一歌妓。唐朝的白居易、李贺,明朝的张岱,近现代的曹聚仁、余秋雨,都写过关于苏小小的诗文。有文学家认为苏小小,是“中国版的茶花女”。
苏小小自幼能书善诗,才华横溢,但不幸幼年时父母双亡,寄住在钱塘西泠桥畔的姨母家。她虽身为歌妓,却很知自爱,不随波逐流。苏小小十分喜爱西湖山水,自制了一辆油壁车,遍游湖畔山间。一日,沿湖堤而行,小小邂逅少年阮郁,两人一见倾心。阮郁到苏小小家拜访,受到美人的礼遇,晚上便同榻而眠。苏小小从此与阮郁形影不离,每日共同游山玩水。可阮郁的父亲听说他在钱塘整日与妓混在一起,非常生气,把他逼回了金陵(今南京)。
苏小小整日企盼,却不见情人回来,终于病倒了。幸好她还不是爱钻牛角尖的人,一些可心的文雅公子进屋来,陪苏小小聊天,她渐渐恢复了车马盈门的往日生活。
在一个晴朗的秋天,苏小小在湖滨她见到一位模样酷似阮郁的人,却衣着俭朴,神情沮丧,闻讯后才知此人叫鲍仁,因盘缠不够而无法赶考。她觉得此人气宇不凡,必能高中,于是主动提出为提供钱物上的帮助。鲍仁感激不尽,满怀抱负地奔赴考场。
后苏小小受人陷害入狱,身染重病,临终前,她向身边侍候的人嘱咐道:“我别无所求,只愿死后埋骨西泠。”应试登第的鲍仁后来遵照苏小小“埋骨西泠”的遗愿,出资在西泠桥畔择地造墓,墓前立一石碑,上题“钱塘苏小小之墓”。
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她的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女子中的一流人物。她的姿色曾引起一群名公巨卿、豪绅商贾的明争暗斗。
但这个流落风尘的女子,鄙视权贵,巧与周旋,坚持底线。而明末四才子之一冒辟疆,富于才气、容貌俊美、风流倜傥,人称“美少年”,两人一见钟情。
小宛入冒氏之门后,辟疆的母亲和妻子特别喜欢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服侍她们比婢女还要用心。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
小宛初进冒家,仿钟繇帖,学曹娥碑,每天写几千字,既不错字,也不漏字。
她善于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后因躲避清军,冒家财产被洗劫一空,一贫如洗,董小宛仍不离不弃,想尽办法勉力支撑家计,殚精竭虑,积劳成疾,最后贫病而死,年仅二十八岁。
03才高八斗 胆识过人柳如是
柳如是,生于明末清初,浙江嘉兴人。本名杨爱,后改姓柳,字如是。
因读辛弃疾词: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是秦淮河畔如云佳丽中的一朵奇葩。
柳如是自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改名为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就文学和艺术才华,被称为“秦淮八艳”之首。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后来柳如是嫁给了时任南明礼部尚书钱谦益,钱氏与柳心有灵犀,还为美人修建了“绛云楼”和“红豆庄”,而“红豆庄”内一棵硕大的红豆树令人注目,是柳如是最喜欢的。
她享受着丈夫的疼爱和体贴,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踏实和满足,这才是她想要的生活。
此外,柳如是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徐天啸曾评价“其志操之高洁,其举动之慷慨,其言辞之委婉而激烈,非真爱国者不能。”
王国维曾题诗:“幅巾道服自权奇,兄弟相呼竟不疑。莫怪女儿太唐突,蓟门朝士几须眉?”
在他看来,在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包括柳如是的丈夫钱氏在内的那些在屈膝变节的士大夫们,在气节和操守方面是远远不如柳如是这个“下贱”妓女的。
恩爱的日子如行云流水,充满诗意。无奈在1664年,钱氏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如是为了保护钱家产业,竟用缕帛上吊自尽。恶棍们虽被吓走,一代才女却就这样结束了一生。柳如是死后葬于虞山佛水山庄。
04才貌双全 传奇一生李师师
北宋末年,京都名妓李师师,不仅是一名美丽、善良、多情,而且是一名民族意识强烈,深明大义的奇女子。
她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连宋徽宗闻其名也想一亲芳泽。李师师幼时父亲因罪死在狱中,她被邻居抚养长大,渐渐出落得花容月貌,皮肤白皙,被经营妓院为业的李媪将她收养,教她琴棋书画、歌舞侍人。
一时间李师师成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
宋徽宗赵佶一生生性轻浮,除了爱好花木竹石、鸟兽虫鱼、钏鼎书画、神仙道教外,还嗜好女色如命,后来更是终日沉湎其中,放浪形骸,不能自拔。
一见到李师师,宋徽宗就觉得这些年简直是白活了。李师师不卑不亢、温婉灵秀的气质使宋徽宗如在梦中。
宋徽宗玩物丧志,对边境上的危机满不在乎,终于在靖康之难成了俘虏。金军本想连李师师一起俘虏,但没有成功。
与李师师青梅竹马的张小郎,最后竟死于她曾爱恋的皇帝的刀斧下,在临刑之前,师师与小郎花烛成婚。
宋国沦丧,李师师身陷金营,毅然以死殉国。一代名妓从此香消玉殒。
05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
明清鼎革,风云变幻。刚愎自用的崇祯、趋炎附势的田弘遇、反复无常的吴三桂、骄傲自大的李自成、粗俗狂妄的刘宗敏、阴险狡诈的牛金星,专权好色的多尔衮……
这些权重一时、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男人分为三方,书写了一段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历史。
然而,一位乱世佳人突然出现于这一舞台上,顿时成为这个男人世界的焦点,起到了所有男人起不到的作用,使历史法码失去了平衡,让这些男人,不失时机、不惜代价地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于是风云突变,改变了他们自己的归宿,更改了中国的历史。
陈圆圆,这位秦淮河畔的绝代佳人,竟引江山易色,地覆天倾;帝星殒落,霸王为僧,当世枭雄,为之搏命;生灵涂炭,倾国倾城。
陈圆圆色艺双绝,名动江左。她自幼冰雪聪明,艳惊乡里。时逢江南年谷不登,重利轻义的姨夫将圆圆卖给苏州梨园,善演弋阳腔戏剧。
初登歌台,圆圆扮演《西厢记》中的红娘,人丽如花,似云出岫,莺声呖呖,六马仰秣,台下看客皆凝神屏气,入迷着魔。
陈圆圆“容辞闲雅,额秀颐丰”,有名士大家风度,每一登场演出,明艳出众,独冠当时,“观者为之魂断”。
私房姐对很多为陈圆圆平反的说辞比较欣赏,毕竟那样动荡的年代不是一个女子可以改变的,她所起的仅仅是“推波助澜”的作用。
身负国贼之名的吴三桂以陈圆圆作为精神支柱,自山西,渡黄河、入潼关、克西安、平李闯、定云南、驱永历,可谓风尘仆仆,东征西伐,为清廷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06乱世名姬 柔肠侠骨 李香君
明天启四年(1624年),李香君生于江苏苏州,号“香扇坠”,原姓吴。
她与董小宛、陈圆圆、柳如是等被称为“秦淮八艳”,因家道败落,飘泊异乡。在李香君八岁的时候,随养母李贞丽改吴姓为李。她歌喉圆润,但不轻易与人歌唱,丝竹琵琶、音律诗词亦无一不通。
李香君长得娟娟秀美、娇小可爱,她性格活泼,才艺双绝,因此人送绰号“香扇坠”,惹得各方风流名士纷纷前来一睹芳容。
在秦淮八艳中,她没有陈圆圆那样的艳丽妩媚,也没有柳如是那样超群的诗画才情,但传剧《桃花扇》一出,“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香君忠贞刚烈之名,几乎举世皆知,在秦淮群芳中赢了最高声誉。
她忠于爱情,矢志为侯方域守贞,支持心爱之人去投奔史可法的抗清斗争,为此她洗尽铅华,闭门谢客,等候侯方域归来。
忠肝义胆超越男儿,在魏逆权臣阮大铖面前公然唱出“于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宁不教须眉愧煞。
其凛然正气如寒冬傲梅,足以令杜牧的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由此改写。后来,李香君为逃避清军,一路颠沛,终于病倒。
弥留之际,她挣扎着让好友卞玉京为自己剪下一绺青丝,小心翼翼地用红绫包好,再把它绑在比生命还珍贵的桃花扇上。然后交给卞玉京,请她转交给侯方域。并留下遗言说:“公子当为大明守节,勿事异族,妾于九泉之下铭记公子厚爱。”
07诗画双绝 终身未嫁马湘兰
马湘兰,名守真,字湘兰,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秦淮八艳之一,生于金陵,自幼不幸沦落风尘。她为人旷达,性望轻侠,常挥金以济少年。有着贵妇人一般的气派。
她纤眉细目,瘦弱如柳,皮肤白腻,娉娉婷婷,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著称。她的绘画在国外一直被视为珍品,现在北京故宫的书画精品中,也收藏着马氏的兰花册页。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
马湘兰也是八艳中年龄最长的,置身繁华之中,却独品落寞滋味,灯红酒绿的陪伴下,马湘春却缺少知心人。她一生未嫁,爱着的心满是碎片,独吞着生命的苦果,那一枝枝幽兰,分明都在诉说着什么。
做为一个青楼女子,马湘兰与当朝书香大雅、一代名士王稚登,有着三十多年的生死恋情。王稚登七十寿诞时,马湘兰抱病赶到姑苏,为他举办了隆重的祝寿宴会,宴会上,她重亮歌喉,为心爱的王郎高歌一曲,王稚登听得老泪纵横。
在姑苏待了两个月后,马湘兰返回金陵,已是心力交瘁,油残灯将熄。不久的一个午后,已有预感的马湘兰,仔细地沐浴更衣,然后端坐在“幽兰馆”的客厅中,悄悄地走完了她五十七岁的人生。临终前,她命仆人在她座椅四周,摆满了含幽吐芳的兰花。当死讯传到王稚登那里,他悲痛之余,挥笔写下挽诗:“歌舞当年第一流,姓名赢得满青楼,多情未了身先死,化作芙蓉也并头。”
这些貌美而薄命的女子,她们从来不入正史的法眼,但是在历代的稗官野史中,她们留下了流光溢彩的一笔,以多情、侠义、温柔缱绻、充满灵性的生命姿态,为我们这个民族增添了,另外一道多姿多彩的历史符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