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诗文鉴赏 >

阅读儿子的礼物「送12~16孩子什么礼物好」

日常生活中,不时有年轻的同事、朋友与我探讨:如何培养一个“好孩子”?

每当谈及该话题,我会想起和女儿一起阅读的日子。

2000年10月,小女儿出生,和所有父母一样,我们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培养孩子的“捷径”在哪?

根据教育专家的经验和个人成长的体会,我们把教育孩子的“突破点”放在培养她良好的阅读习惯上。也就是说,引导孩子大量的、“无边际”的阅读,汲取前人的精神营养,使他们的人文素质出现飞跃。

女儿上小学时,迷上了电子游戏。

“堵”不如“疏”。一天,我们和颜悦色地对她承诺:读一本书,玩一小时游戏,哈。

这一招立竿见影,孩子进入了“疯狂”的读书状态。让我惊讶的是,她很快“离开”了小猫、小狗和白雪公主,读起了巴金、老舍、冰心、张爱玲、胡兰成、林语堂、林徽因、金庸、梁羽生、余秋雨……,后来她的阅读范围又扩大到《山海经》、《梦的解析》、《多心经》、《傲慢与偏见》、《福尔摩斯探案集》、《明朝那些事》、《鬼吹灯》等书文。读着读着,她被作家白落梅委婉的写作风格和靓丽的行文修辞所吸引,以至于她后来的中文写作多少受到白先生作品的影响。一部无厘头的《秦时明月》,一段不靠谱的野史,让她歪打正着的迷上历史,有一阵,她见人就问:“秦始皇妈叫什么名字?”,吓得我们“正经人”得躲着她走路。

坦率而言,依她小学三,四年级的阅历,远不能理解大师们作品中的人文内涵,但是,毕竟女儿在人生阅读征程上迈出了第一步。

随着孩子长大,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我们建立了“家庭读书会”制度。

每周五晚饭后(女儿在寄宿制学校读书,周五回家),我们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旁,开始读书,时间大约一小时。我们都拿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随笔、报刊杂志的美文、文学作品片段等),大声朗读。如果有生僻字词,当场查字典解决。阅读后大家说说这些作品的特点、写作技巧、为什么喜欢这些作品?有一段时间,我们还阅读了“小学生百科全书(英文版)。按照英语字母排序,一条一条的读。先读英语原文,女儿再用汉语解释内容。这样,既学习了知识,又学习了英语。当时我的想法是,阅读无禁区,开卷总有益。

一次,我们读余秋雨的“江南小镇”——一篇讲水乡周庄的散文,激发起孩子对江南的向往。为了让她身如其境地感受作家笔下水乡的韵味和意境,我

带她专程去周庄,并住了一夜。让她切身感受水乡那潺潺小河、古老石桥、斑驳墙垣和淳朴民风。女儿坐在没见过的罗汉床上,拿着古色古香的苏绣团扇,听着河对岸寺庙悠扬钟声,兴奋不已。傍晚,我们沿着雨后略显湿滑的青石街路,体验着水乡人家诗一般的生活。

回京后,她写了一篇题为“体验江南烟雨之美”的散文交给我。

……

真正的让烟雨温润我,是在周庄的那个夜晚。

是黄昏,河畔的灯笼挽留住残阳的光,淅淅的雾雨给镇子笼上了一层纱。船夫摇橹轻歌,行人在岸上行色匆匆彼此擦肩。商铺用木板遮住了没有门的店面,撑着伞的老人从容地往家走。我看到一个开着门的家里,贤惠的妻子在为丈夫烫着醉鱼,透过酒肆的珠帘,我听到酒客们讲着江湖里的传闻。河尽头的寺院里徐徐传来一更的更鼓,惊起栖在梧桐上的几只寒鸦。

不远处的小渡口上似有人送别,我快步去看,不顾青泥湿了鞋底。回头,檐角下有一对年轻的男女,石桥上有一个静默在烟雨里的征人。雨打在青石板上,打在青瓦上,打在青色的纸伞上。浓浓的酒香随风游弋在镇子里。屋檐上滚落的水滴落在檐下的端砚上,古朴的墨香四散开来。门口那卖茶老人的摊位上,还有残余的茶香,伴着江南特有的梅雨,不饮犹醉。

白墙绿瓦,小桥人家。屋顶上的不知是雨还是炊烟,水中的不知是胭脂还是思乡泪。河对岸穿着白裙的少女有轻盈的步子,唱着似曾相识的歌谣。渡口旁的蒙眼乞丐倚着梧桐,想着年少的时光,披着僧袍的僧人走过去,给了他一壶酒,一柄伞。轻咏佛号,然后离去。

天色暗了,从开着的窗子里,传出人们的笑语,灯火摇弋了夜晚。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高楼饮美酒,几家流落在街头巷口?

雨依然下,氤氲了江南。我,也是时候归去了。

读她的散文,尽管我觉得文中不乏模仿痕迹,部分遣词造句亦可商榷,但是作为十二岁的小女孩,能写出自己眼中的情景,心中的感受,说明我们对孩子的阅读训练收到了成效。

2014年,女儿去美国读高中。她说,美国高中文科教学,是以学生大量的阅读和写作为基础,考试方式是写论文和课堂讨论。如果阅读、写作不过关,很难及格。

我曾经问女儿,你写过什么论文作业?让你爹略读一二?

女儿说:“爸爸,你还记得咱们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博物馆看的那幅血腥杀人的油画吗?油画的作者是意大利女画家Artemisia Gentileschi。我的论文内容是,通过她的作品,分析她思想的宗教倾向。论文的题目是:《Artemisia Gentileschi:反宗教革命中未被发现的叛逆者》”。

她将这篇论文的PDF版发到我的手机上。看得出,为了写这篇论文,她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在论文的结尾,还引用参考文献和艺术品照片,而这种论文形式在国内,只有硕士、博士研究生才涉及。

女儿说,她最近又完成了一篇论文《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是如何反映新教的教义?》

她说,这就是两次普通的作业,但是需要阅读大量书籍。

看来,她真的喜欢上了阅读,书籍成了她最好的朋友。

一天,我和朋友在微信里调侃“最沮丧的事情”。

女儿突然“冒了出来”,说道:“最沮丧的事情是每天被老师从图书馆里赶出来”。

“为什么?”我问。

“图书馆晚上12点关门”。

……

看着这条微信,我欣慰之极。

远在大洋彼岸的女儿,正在享受着爸爸妈妈送给她人生的第一份礼物——阅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