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论著评介 >

张学良家族书籍「有关张学良的书籍」

1928年8月,为了与日本人在中国东北所办的报纸相抗衡,张学良决定支持创办奉天《新民晚报》。这份报纸与后来上海的《新民晚报》同名,但没有任何关联。为了让将问世的《新民晚报》增加看点,张学良亲自去信,约张恨水写一部类似《春明外史》的连载小说。此时的张学良已经子承父业,是名副其实的东北最高统治者。如此“重量级”的军政要人亲自写信约请一位作家给报纸写稿,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接到张学良来信后,张恨水立即开始构思、动笔。他顺着《春明外史》的思路,重新虚构了一些人物,并为新小说取名《春明新史》。1928年9月20日,奉天《新民晚报》在创刊号上即开始推出《春明新史》,一时间好评如潮,报纸不但热销奉天,在关内大城市中也拥有很多读者。史料记载,奉天《新民晚报》销售量最多时高达50万份。这其中,张恨水的作用不能低估。应该看到,如此前卫大胆地揭露时弊的小说能公开发表,与张学良的开明思想不无关系。

1929年8月,在张学良的邀请下,张恨水前往沈阳,专程拜访张学良。当晚,张学良在大帅府设宴欢迎张恨水的到来。回北平后不久,为感谢张学良的盛情,张恨水又为奉天《新民晚报》创作了长篇小说《黄金时代》,以供连载。

张学良调停中原大战之后,势力扩展到华北。 1931年4月,为了延揽人才,张学良又想到了张恨水。这次,他派副官持专函到张恨水处,邀请其出任自己的秘书。张恨水捎话表示,只会写小说,不懂得军事、政治,无法胜任作张学良秘书,还亲笔给张学良写信表示谢绝。

这封信送达到张学良手中时,赵四小姐也看到了。赵四觉得张恨水的字写得很好,很有功力,便嘱咐副官带去一把白纸折扇,请张恨水再赐墨宝。张恨水看到扇面上已有名家画作,描绘的是春暖花开时节,在爬满青藤的篱笆上飞舞着一对恩爱的燕子。他略加思索,在扇子的空白一面题写了诗句:“少帅隆情嘱出山,书生抱愧心难安;堂前燕子呢喃语,懒逐春风度玉关。”写完,亲自将扇子送到张学良在北平的住所。张学良见到张恨水,本想再次提请其出山,但一见扇子上的题词,知道张恨水的心意,便再也没有提起此话。

在张学良和张恨水的交往经历中,还有这样一段花絮:1930年,张学良曾委托《新民晚报》负责人钱芥尘去找张恨水,请他为张学良写一部长篇传记小说,名字就叫《张学良》,并特意嘱咐要秉笔直书、不加粉饰。张恨水当时答应下来,可他认为张学良的人生还没有进入高潮阶段,不妨等一等再写。结果后来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成了有争议的人物,写传只好暂时搁置。及至后来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被囚禁,这个写作计划流产。

张恨水永生难忘与张学良的最后一次会面。那是在1934年底。这年5月,张恨水前往西北地方考察,归来后创作了《燕归来》、《小西天》。年底,张学良闻知张恨水西北归来见闻颇多,电邀张恨水赴武汉一聚,此时张学良担任豫鄂皖“剿总”副司令,正为“剿共”战事而愁眉不展。

到武汉后,张恨水把在大西北看到的社会状况如实告诉张学良,并说通过此行,自己的思想变了,写作风格也受到影响。张恨水的思想倾向自此从大慈大悲的人道主义转向同情、歌颂穷人和揭露、抨击权势者,他的这种转变受到有着强烈救国救民思想的张学良的高度赞赏。张恨水的思想变化也深深影响了张学良。

武汉一别后,张恨水没有再见到张学良,却仍然关注着张学良的消息。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身陷囹圄,失去了人身自由,张恨水则辗转漂泊到陪都重庆,创作抗战小说,鼓舞国人奋起抗日。

节选自张氏帅府博物馆编《走进大帅府走近张学良》一书

编辑:沈阳掌上博物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