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是汉朝的第一个时期,也是汉朝最为强盛的一个时期,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期。
秦末时期,由于秦朝严苛的法律、沉重的牢役赋税,导致天下群雄纷纷起义。在公元前206年,经过4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击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山东定陶称帝,建国号为汉,初都洛阳,后又都城长安位于刘秀所建东汉都城洛阳的西边,故称“西汉”,而刘邦建立的汉室在刘秀所建汉室之前,故又称为“前汉”。长期以来,我们都将刘邦称为“汉高祖”。
刘邦
西汉虽然取代了秦朝,但各项制度基本上和秦朝大致相同。汉高祖从秦朝行苛政而走向灭亡中吸取教训,改为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死后,历经几代皇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执行了六七十年,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汉高祖在位时,采取“郡国制”,郡县和封国并存。对内注意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为恢复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对外则和亲匈奴,维持边区和平。这一系列政策使社会产生一时的繁荣景象,但也使得一些地方豪强势力日益壮大。汉高祖晚年对有大功的异姓诸侯起了猜忌之心。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相继被铲除,取而代之的是刘姓诸侯王。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在讨伐英布叛乱时受伤,不治身亡!同年,他的儿子刘盈即位,即为汉惠帝。
汉惠帝即位时,只有17岁,加上生性仁弱,结果使得朝中大权都被太后吕雉把持了。公元前188年,年仅23岁的惠帝病死。惠帝无子,于是吕后立少帝,并由吕后临朝称制。4年后,少帝被废,吕后开始立恒山王刘弘为帝。吕后临朝后,大力培养吕家势力。吕后虽在争权中手段残酷,但在朝政方面基本上采取的还是刘邦生前的政策,使国家进一步向良性发展。
吕后去世后,为了永绝后患,诸吕打算诛杀功臣。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刘家人决定抢先下手,于是齐王刘襄首先发难。另外在长安的陈平及周勃等人也采取了行动,并用计夺取了统军权。从而,铲除了吕氏在朝中的所有势力!
公元前180年,太尉周勃、丞相陈平迎立代王刘恒入京,是为汉文帝。汉文帝为刘邦第四子,其在位23年,改革刑制,废除连坐法(首孥连坐法)、令列侯归国、废除过关用传制度,废除进出关要出示证件的法令、入粟拜爵,改善农民处境,减省租赋,轻徭役。
汉文帝去世后,其第四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汉景帝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重用御史大夫晁错,大力推行削藩。平定“七国之乱”。执行重农抑商国策、律上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张无为而治,轻徭薄赋。
文景时期的“与民休息”政策,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文景二帝一向提倡节俭,皇帝尚节俭,对社会上的侈靡之风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此外,文景时期,对待匈奴和周边少数民族,以和为贵,尽量避免发生冲突;对强敌匈奴仍采取“和亲”政策。可以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汉景帝死后,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汉武帝在位期间对内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开辟丝绸之路等。但对外的战争,四处征伐,使国力空虚,赋税严重,使得后期发生民变。另外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中国专制社会的正统思想。汉武帝晚年颁布轮台罪己诏,自我反省,重启汉初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政策致使国势趋于稳定,奠定了西汉强盛的局面。故有“功莫大于秦皇汉武”之称。
汉武帝之后,汉昭帝、汉宣帝相继即位,任期内西汉经济繁荣、政治稳固、文化昌盛、科技发达、疆域辽阔、四夷宾服,被今人合称为昭宣中兴。
汉宣帝驾崩,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公元前36年,匈奴郅支单于被陈汤斩杀于康居,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至此唯一反汉的匈奴单于被剿灭,汉匈战争告一段落。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刘奭以宫女王嫱与之和亲。刘奭在位后期,因土地兼并盛行、中央集权衰落、阶级矛盾加深致使西汉由盛转衰。
西汉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成风,社会动荡不安。且之后的君王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皆无建树。汉平帝刘衎病死后,王莽便从汉朝皇室中挑选了年仅两岁的刘婴。但是,因年龄太小,刘婴并未正式即皇帝位,仅当了一个“皇太子”而已。王莽以摄政名义据天子之位,称“假皇帝”。初始元年(8年)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建元“始建国”,新朝开始。
西汉⾃⾼祖刘邦创建以来,历经⼗四代⼆百三⼗余年(其中包括王莽的新朝),使中国⼀度成为强盛、富饶的⼤帝国。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次中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