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艺术殿堂 >

孟了的故事「故事会海外故事」

来源:读特

打开一本书,许你一座城。

作为土生土长的孟买人,梅塔对这座奇幻之城如数家珍。他以罕见的洞察力、惊人的细节和独特的切入点描绘与孟买的无限亲密。书中的故事次第展开,我们得以走入暗昧地带,见识穆斯林和印度教派面对孟买错综复杂的政商体系,为谁执牛耳不惜流血冲突。我们得以跟随酒吧舞女,看她从备受凌虐、食难果腹的孩童成长为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的青年。我们也得以推开宝莱坞的大门,一窥其中的五光十色和森严等级。我们更得以认识那一张张渴盼的面孔,怀揣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从乡村来到孟买,却未能被孟买温柔以待。坦诚、激昂、幽默与哀恸,无不交织书中。翻开它,便能走进那个古老而历久弥新的世界。

《孟买:欲望丛林》

(印)苏科图·梅塔 著

金天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年4月

孟买于我曾是如此陌生,即便偶尔听人提起,也总觉得这样神秘又遥远的地方,大概此生也不会同我产生什么交集。直到2006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名噪一时,尚在英国念高中的我从那时还没有破产的百事达(Blockbuster)租来了影碟,在小小的电脑屏幕上第一次看到了孟买。我看到了它充斥着的绝望和暴力,看到了它的河道里、马路边、贫民窟里遍布着的垃圾,看到了它仿佛特产一般的黑帮和舞女,看到了阶级对立和彼时的我尚且不能理解的宗教冲突……孟买在我的眼中是美与丑的强烈对比,是苦难和欢笑并存的神奇土地。

十二年后,《孟买酒店》上映了。眼神温驯的男主角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的桀骜少年竟然是同一个人,呈现的是同样让人窒息的画面:被仇恨蒙蔽了双眼的青年、血腥的屠杀、无能的警察、没有翅膀却像英雄一般光芒四射的平民百姓。入住酒店的外国老太太因为男主角留着大胡子、缠着锡克教徒的头巾就管他叫“恐怖分子”,身为酒店服务生的男主角不卑不亢地对她说:在我们的信仰里,头巾象征着荣耀和勇气,摘掉它会让我和我的族人蒙羞。但如果您依然不能接受,我愿意在此刻解下我的头巾。

那是2018年的夏天,我刚刚接到《孟买:欲望丛林》的翻译机会。我捧起它就再没有放下,单单从阅读的角度来说,它也无疑是我近年来看过的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我之所以愿意(并且能够)倾尽所能翻译《孟买》,首先是因为我打心底里喜欢它。由于和作者梅塔有过极为相似的经历,所以他带有一点自传性质的《孟买》几乎是贴着我的心在对我说话。整个翻译的过程就仿佛我跟随梅塔一起游历了他生命中的孟买,让我十足地乐在其中。

不可否认,我从没有到过孟买,也不会印地语(《孟买》中涉及的印地语还不少),所以不得不恶补一切我能找到的相关知识(恐怕就和不怎么看宝莱坞电影的梅塔却要和宝莱坞的电影人对话,于是恶补了相关的作品一样)。我试图为读者呈现一个最原汁原味、恣意张扬、带着野性又饱含温情的孟买。孟买是一千种气味,是一万种色彩,有着和我们的传统语境既截然不同又能毫不费力令我们感同身受的社会问题。所以我竭尽所能,希望读者在看《孟买》的时候能够忘掉这是一本译著,就好像梅塔借助我的笔,直接在对他们说中文一样——说孟买和中国的任何一个大城市相仿,食品不一定卫生,空气质量不一定理想,公共交通或许不堪重负,物价居高不下,大人们每一天都要面对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医疗问题、孩子的入学问题;而孩子们在小小年纪就品尝到了同辈压力、校园霸凌、应试教育的粗暴……

因此比起可能更让人着迷、更能带来感官刺激的宝莱坞、色情业和帮派战争,我更喜欢《孟买》里描绘的普通人。譬如渴望在娱乐圈混出名堂、善良到甚至有些滥好人的“打拼者”艾伊杉,譬如愤世嫉俗、眼高手低可是有着柔软内心的吉里什,又譬如选择出家修行、从此挥别尘世、在别人看来异常疯狂实则异常清醒的耆那教徒塞万提。梅塔把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呈现得如此真实,他不讲大道理,只是把那些人、事、物本来的样貌摊开给你看。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当忽然要面对书中异常丑陋的情节时,我会感到措手不及。如果一定要说一个我在翻译当中面临的挑战,那就是如何不让我自己的立场和情感影响我对原文的诠释。在我不得不“捏着鼻子,忍着恶心”(王小波语)还原书中粗俗的、不道德的乃至不忍卒睹的犯罪场面时,我想请读者体谅梅塔(既是新闻系教授、作家,同时也是记者的梅塔)揭露真相的必要性——书写“恶”同样是他的职责。

至于这本书对我个人而言最珍贵的部分,当然是梅塔本身对孟买怀抱的复杂情感了。和梅塔一样,我也在年少时便离开了家,在异国生活了十多年。让梅塔困扰的“身份认同”也曾是我的烦恼,当读到他的那句“故乡永远在他乡”时,我的心被直直击中了。梅塔在他乡有过的文化不自信、在别国的语境里找不到的归属感、丧失了的话语权,他的那种对故土的美化和撕心裂肺的想念,多年后回到孟买时经历的“逆向文化冲击”,对孟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义愤,对寻根之旅最终的释然……无不是我一路以来最真实的心情写照。对梅塔、对我、对每一个“都市异乡人”来说,正因为有过那么多年在他乡生活,正因为有过对“我是谁”的苦苦追问,才让人觉得活着那所有的撕扯和痛楚是值得的,才让人觉得在只知济慈而不知屈原的蓝眼睛们的面前,在我们的汉语姓名仅仅是一串罗马拼音的异域文化里面,梅塔便是每一个“我”。我们之所以变得更完整,是因为我们对故土、对扎根在“我是”里的一切(不管那是语言、是文化还是别的什么)无比深沉的爱。哪怕单单是为了这个缘故,《孟买》也始终会是我最特别、最心爱的一本书。

(晶报供稿)

编辑 曹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