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丁的写作是“暴力和横蛮的”,他的小说中写满了“爱谁谁”三个字,貌似他不准备取悦任何人,甚至读者。他只写他想写的,而非他人想看的东西。这部小说尤其是。但或许正因如此,这反而是一部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
这是一株以文字形态呈现的家族树,一副由偶然与必然、独立与裹挟、小人物置身司命之神的掌心反抗摆布与接受摆布的基因图谱。
1内容简介
三代人的家族史:
本书以树为喻,引出小人物在现当代的一段家族命运。从树冠到树干再到树根,故事随之从孙辈到父辈再到祖父辈。三代人,三段历史。年轻孙辈展现了现代人的活法,随性自然,也不失对传统情感,如孝道、爱情等的守护。父辈叙述则与祖父辈叙述并行,着重把曾为乞丐的祖父和曾为大家闺秀的祖母——这一对匪夷所思结合到一起的夫妻的一生,与时代、家族命运等巧妙地融合到一起……
作者想告诉读者的是,人类归根结底是一种穴居生物,终其一生都活在有形或无形、宽敞或逼仄的洞里。而“洞穴”的内径是随人类的欲望生长的,因此没有谁能破洞而出。
2作者简介
关于阿丁:
阿丁,1972年出生,原籍保定。曾为麻醉医师,辞职后入媒体,先后在《重庆青年报》、《每日新报》、《新京报》做记者、编辑、主编。离开媒体后短暂做过出版人。现在的身份是果仁App(中短篇小说)创办者,兼主编。
3名人推荐
精辟评论:
像阿丁他们,看起来有些屌丝的年轻作家们,很大的特点就是,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有自己的角度和腔调。我们确实在倾听大师们之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作家,他们的新鲜的角度和腔调,他们的充满活力的感受和想象。——文学批评家 李敬泽
如果我给阿丁小说做一个命名的话,他的作品有很强的断裂性。这个断裂既包含人文内在的断裂,也有小说审美突然断开的断裂。所以我们读阿丁的小说,可能会有一种特别意外的、断裂的启发,但同时又意识到这可能就是我们的时代,就是我们自身。——学者、作家、文学批评家 梁鸿
我感觉阿丁是一位熟悉各种叙事技术和文字风格的作者。很多当下的小说作者对叙事和文字毫不在意,而他小说中的一些章节和段落则让我体会到一种久违的文字上的享受。 ——作家、知名书评人、《读写人》创始者 比目鱼
阿丁对世界的理解并没有使他的小说变成无味的说教或者阐释。虽然阿丁像个哲人那样在思考,但同时他也像个诗人那样在写作。阿丁小说的核心是生命的痛感以及由之而来的悲伤、困顿又荒诞的情绪——这种情绪震撼、裹挟着我们的内心,迫使我们一篇又一篇读下去。——诗人、文学博士 李壮
4编辑鉴赏
一个家族存留在记忆里的苦难:
虽然文本是虚构的小说,但这本书透晰出的是真实得令人深信不疑的家族手札。整本书的构架,以展现,回望,梳理祖孙三代人在不同时代的遭遇与精神困顿。三代人,身处截然不同的时代,演绎出三种别样的人生历程。从果寻因,最终寻到的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恶”,而正是这种“恶”,才有了父辈,才有了当下的刘尨。正如阿丁在作品里嘲讽“刘尨”这个人物名一样,我猜想,这正是阿丁对荒诞现实无奈的叹息。
小说以多视角的第一人称推进,首先展现的是精神空虚,挥霍物质的孙辈刘尨种种荒唐生活:投机倒把发大财,纸醉金迷完弄女人,与一个老女人纠缠不清的关系,最荒诞不羁的是为自己父亲买春而金屋藏娇;其次以大量笔墨勾勒出一个生活在当下,了无生趣,窝囊又苦闷,已经风烛残年的父辈刘忍冬,并以他在临死前的回忆为蓝本,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的童年记忆,他眼中看到的时代剪影,他身不由己的人生,他没有爱情的婚姻,以及他忍辱负重的婚姻生活;最后是家族的起点,连名字都没有,生活在荒漠大地上苦苦寻求传宗接代机会的刘七。在阿丁的叙述中,刘七愚昧又迷信地远走家乡,不畏艰险寻找一个女人,结果偶遇一个被人轮奸的富家女子,以求死的心态,用少女的贞操名节要挟少女的家人,得偿所愿娶了少女,硬生生地建立起这样一个家庭,于是才有了一个家族的未来。
这是一本很好读的书,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语言简洁明快,时而流畅婉转,时而厚重抑郁,时而又幽默风趣,再加上以不同人物视角的第一人称叙述角度,造成极大的落差感,宛如冰火两重天的终极体验。尤其是这本书承载的时代剪影,以当下时代为坐标,依次推进,细细梳理,仿若是一面时光倒映机,让时间倒流,让一个家族轮回过去,再次历经时代的洗礼,最终让画面定格在刘尨的奶奶尚且稚嫩的脸上,以她忧愁而失望的哀叹完结全篇。
每个家族,都有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正是这个家族得以延续下来的原因所在。至于这个秘密是善是恶,无足轻重,只要能延续香火,繁衍后代,足矣。我猜想,阿丁先生写这个作品,亦是对家族秘密的扑捉和拷问。
当然,这个作品更多的还是展现了苦难,展现了苦难下人的自私和猥琐。譬如刘七在远赴他乡寻妻过程中,睡一个傻姑娘时的豪迈,以及眼睁睁看着富家少女遭人轮奸时无动于衷;譬如刘尨奶奶与外国人伯雷格的情感纠葛,几乎奠定了她不幸人生的基调;譬如刘七与梅姨的纠葛,不过是为了儿子刘忍冬的将来;譬如刘尨奶奶在儿子受伤后与何校长的纠葛,不过是对刘七的报复和生理需求欲望的填补。
从字里行间,我们能窥见一个家族留存在记忆里的苦难,太多太多,数不胜数。这个作品提供了一个小人物生存的样本,从晚清民国人民求生存,冀盼传宗接代开始,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普通民众的生活之难,还有建国初期生活的贫乏,文革时代扭曲的人性,等等等等。时代的荒诞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当我们看到作品里那一幕幕时,亲历者默然无语,旁观者啧啧叹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