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粉互助计划#
走进西双版纳,掩映在绿荫丛中的佛寺和佛塔,成为了优美热带风光和多彩民族风情的一道亮丽风景。在傣族村落和布朗族村寨中,那一座座造型独特而醒目的佛塔,吸引了人们好奇、关注的眼光,佛塔作为傣族、布朗族信仰佛教的一种文化象征和文化符号,与村寨干栏式建筑及热带景色构成和谐完美的风光,传奇而充满神韵。
一、西双版纳佛塔的源起
佛塔最早产生于印度。梵文为“stupa”,巴利文为“Thupo”,传入我国时,曾被音译为“塔婆”、“佛图”、“浮图”、“浮屠”等。由于古印度的Stupa是用于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经之用的,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译名,沿用至今。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和布朗族共同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佛塔是伴随信教群众确定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后而出现的一种宗教建筑。佛塔传入西双版纳地区的确切时间,在历史史籍中没有翔实记载。民间流行这样两种传说:其一,佛塔是为了纪念佛祖、供奉其舍利而建造的;其二,佛祖巡游时,为纪念佛祖广布恩泽和指点迷津而建。据此推算,佛塔传入时间均为2400多年。这些传说,与佛教、佛塔传入西双版纳地区的时间有明显误差。
在傣族历史和有关典籍记载中,有关建塔的较早记载有这样几起:被誉为西双版纳众塔之首的“塔庄莫”,是景洪地区历史上有名的“九塔”古迹之一,该塔建成于珠腊历68年、佛历1250年5月15日(公元706年,唐中宗神龙二年);据此推论,景洪地区当时的其它八座佛塔也与“塔庄莫”的建筑时间大体一致;勐海县勐混镇的“塔景恩”始建于珠腊历141年,唐代宗李豫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坐落于现在勐海县勐遮镇曼恩村委会的曼短佛寺,古称“瓦拉扎探”,是一座中心佛寺,据该寺最早建于珠腊历312年、(公元950年,五代十国乾佑三年),该佛寺建成后,随即就建了佛塔。
从多种资料考证,西双版纳佛塔建筑及佛塔信仰最迟到隋唐时代已经普及,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此时,西双版纳到处建盖佛寺、佛塔,傣族、布朗族全民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佛塔文化和佛塔信仰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近代以来,佛塔建筑基本处于相对平稳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文革”期间,佛教被错误禁止,大量佛塔被破坏,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宗教信仰得以复苏,佛塔建筑、佛塔信仰和佛塔文化又一次兴盛起来。
二、西双版纳佛塔的制形
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布朗族,是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民族。佛塔作为佛教文化中仅次于佛寺的重要建筑,在西双版纳广为分布,据统计,全州约有佛塔150多座。
西双版纳的佛塔制形多种多样,从塔的外形看,有圆形、方形、多边形和折角亚字形;从塔的基座看有须弥座式、折角亚字式和亭阁式等种;从塔的组合看,除大量的单塔外,尚有双塔、五塔和塔群等;塔身的建筑形式更是种类繁多。西双版纳的佛塔多数属砖土结构,也有少数为砖、石混合结构。
西双版纳佛塔的颜色主要是白色和金黄色两种。金黄色比白色造价要高,同时,还取决于区域信仰者的审美趋向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般说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所建的佛塔,多以白色为主;以后所建的佛塔,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外交流活动增多,借鉴了泰国、缅甸佛塔建筑的色彩,又以金黄色居多。
总体上说,西双版纳佛塔主要分为以下七种类型。
(一)覆钟式舍利塔。
在西双版纳,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塔型,一般由基座、塔身和塔刹所组成,而其特征是塔身呈覆钟形。这种塔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景洪市勐罕镇的“塔光养”,该塔通高2.3米,呈圆形的覆钟高1.7米,钟身素面无饰。塔刹已残,仅剩刹座和刹杆,刹座由数个束腰须弥座式的相轮叠压组成,其上为宝瓶,宝伞等饰物已残失。勐腊县勐仑镇的“塔庄木”也属此类塔型,其基本特征是塔身秀削,在多层高须弥座上加一尖锥形覆钟式塔身。
(二)折角“亚”字形高基座塔。
折角“亚”字形高基座塔是西双版纳佛塔中另一种较为普遍的塔型。其基本特征是基座或塔身采用折角多边的砌法,使塔的造型呈现明显的棱角状,显得高拔而有变化。景洪市勐罕镇曼海村对面山头上的“塔布呼”最为典型。全塔通高19.6米,由台基、塔座、塔身、塔刹四个部分组成。台基设二层;呈方形,第一层边长29.6米、高0.6米;第二层边长19.4米、高1.1米。折角亚字形高基座塔还有景洪市宣慰街的“塔庄董”、景洪市勐龙镇的“塔罕弯”和“塔庄龙”、勐罕镇的“塔景匡”以及勐腊县勐腊镇的“塔庄懂”,勐仑镇的“塔庄东”等。
(三)亭阁式塔。
亭阁式塔在西双版纳数量较少。景洪市嘎洒镇的“塔庄勐”、勐海县西定乡的“塔庄朗”、勐海县勐遮镇的“塔宰龙”就属于该类佛塔。“塔庄勐”是多边形亭阁建筑,四面设龛,塔身呈六边形盒状体,上覆喇叭式的塔顶。台基呈方形,边4.2米,全塔通高4.7米。座落在勐海县勐遮乡曼宰龙佛寺内的“塔宰龙”又是一座具有不同风格的亭阁式塔,该塔是在高层塔座上砌双层亭阁,与汉族地区楼阁式佛塔相似。
(四)多层须弥座佛塔。
多层须弥座佛塔又可称“串”字形佛塔。是西双版纳最为流行的塔型之一。塔体高大雄伟,塔身多由多层须弥座加叠堆砌而成。塔的平面有四、六、 八、十二边形等多种,以八边形居多。这种塔既有南亚地区佛塔建筑的特点,又受汉族密檐式砖塔的影响。景洪市勐龙镇城子后山上的“塔龙布兰”是一座八边形须弥座式塔,通高17米,是西双版纳现存最古老而又最高大的佛塔之一。台基呈方形,边长17.9米,四角各置亭阁式模型小塔一座。
(五)金刚宝座式塔群。
西双版纳的金刚宝座塔,四角或四边加砌若干较小的模型塔而构成一组塔群。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佛塔有很多这样的制形。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景洪市勐龙镇的曼飞龙塔,是最具典型特点的金刚宝座式塔。当地傣族群众称“塔糯”意即“笋塔”,形容塔群似雨后的春笋。全塔通高16米(刹部除外),由九个塔组成,主塔居中。西双版纳其他的金刚宝座式塔尚有:景洪县勐罕镇的曼春满佛塔、勐海县勐混镇的“塔景恩”等。
(六)僧侣墓塔。
按照傣族的传统习俗,上层知名人物和高级僧侣死后要进行火化,并将其骨灰盛于缸内埋葬。其中比较具有声望的土司和高僧要择地单独埋葬,并在其坟面上砌塔,以示纪念和供后人祭献。关于僧侣墓塔的形式和规格,在傣文经书《因祜巴》(高僧墓)有专门的记载。僧侣墓塔其规模体量有严格的限制:通高在2米左右,低于一般的佛塔。过去西双版纳的墓塔较多,但大多已废弃,目前仅保存或复修了少量的墓塔。主要的有景洪市“洼坝姐”佛寺内的“塔松留”、勐海县勐混镇城子村的“塔松留涛”、“塔帕召虎涛”以及景洪市勐龙镇的“塔祜巴”等。
(七)井塔。
傣族与水为伴,择水而居,水是傣民族生活和文化的重要元素。傣家村寨临水而建,且傣家村寨往往都建有水井,除供饮食、洗涤外,井旁常是泼水节时群众活动的场所。于是,宗教信仰支配下佛塔文化与民族水文化相融合,人们将井栏、井台、井盖等融为一体,建成形式多样的井塔。傣家人修建井塔时,通常要在上面绘制佛主释迦牟尼佛像,还要绘制正在沐浴洗发的楠妥纳妮(土地神)的形象。傣家人认为圣洁的水是由大地之神楠妥纳妮赐给的,为了让生命的源泉永不枯竭,按照佛教的信仰修建成不同类型的井塔。
三、西双版纳的著名佛塔
(一)景洪曼飞龙塔
曼飞龙塔是西双版纳最著名的佛塔之一,坐落于景洪市勐龙镇曼飞龙村后山,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当地傣族群众称“塔糯”意为“笋塔”,形容塔群似雨后的春笋,这是一组由9座白塔组成的塔群。据傣文贝叶经记载,该塔由缅甸佛教高僧叭阿索、勐龙高僧祜巴南批及勐龙头人先叫布勐主持建造,始建于珠腊历566年(公元1204,南宋嘉泰四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曼龙飞塔通体洁白,又有“白塔”之称。塔座直径8.6米,塔群通高19米,主塔高16.29米,周围有8个边塔环绕,各高9米。该塔在东南亚享有盛名,主要是塔下面有“圣迹”——塔的南侧有两层佛龛,打开佛龛内小门,里面有两只金身佛像守卫着一只长80厘米、宽58厘米的巨大脚印。脚印深深地嵌在一块原生大青石上,上面镀着厚厚一层的金粉,所以佛龛门一开便金光灿灿,耀眼夺目。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巡视传教至此,众人正在为选址犹豫不决,佛祖一脚定“乾坤”,于是脚印处建了佛塔。现在巨大脚印前,有一口仅1米深的小井。
这一眼泉井也有一个生动的传说:佛祖释迦牟尼讲经时,天气很热,讲得口干舌燥,人们下山到寨子里挑水给佛祖喝,结果把33口井都挑干了,仍没有让佛祖解渴。佛祖施法,用禅杖在地上戳了一个三尺深的洞,清澈的泉水便不停地淌出来。很多佛教徒前来赕塔时,都会朝那个脚印里投几枚钱币,据说能给人带来好运。传说这泉水是圣水,盲人用它洗眼睛可以复明,聋子用它洗耳朵可以复聪,哑巴喝了它会开口唱歌,还有消灾灭难的功能。所以,游客一到这里,都乐意用泉水洗眼洗耳,再喝上几口,互相泼洒,相互祝福幸福吉祥。
(二)九 塔
景洪地区“九塔十二城”,傣语称“告庄西双景”,即九座佛塔十二个城子(景洪地区最早建立的佛塔和集镇),是景洪地区历史上有名的古迹之一。传说佛祖巡游到景洪坝子,看到这里绿荫叠翠、鸟语花香,十分欣慰。他对当地头人说:“你们这个地方太美了,但美中不足是没有塔,如果在坝子四周的山上建一些塔,会更加美丽。”头人们接受了他的建议,并按照佛祖选定的地方建造了九座佛塔。
“九塔”分别为:塔庄莫、塔庄董、塔庄兴、塔庄散、塔庄格、塔庄列、塔庄港、塔庄尖、塔庄匡。这些塔下,传说分明埋有佛祖的头盖骨、头发、下巴骨、手骨及骨灰等,傣族群众将这些塔统称为“告庄”。九座塔除塔庄格相继较远外,与其他八塔都能相望。建塔时,每座塔都装有一面大镜子,每当太阳升起时,一座接一座反射阳光,金光闪闪,十分壮观。一直以来,“九塔”就是西双版纳地区有名的佛教建筑,信教群众虔诚进赕,在东南亚信教群众中都有着很高的声誉。现在,“九塔”中的塔庄兴、塔庄散已经毁坏,塔庄港于2004年11月5日重建,2006年落成。
传说是为了增强这些塔的历史悠久性和神圣佛教氛围。事实上,“九塔”建造的年代要比传说建塔的年代晚了1000多年,都是在唐朝时期建造的。位于景洪市嘎洒镇的“塔庄莫”,被誉为“九塔”之首,其始建年代虽不详,但建成的时间却有详实记载。据傣文史藉记载,落成时间是佛历1250年5月15日,即公元706年,唐中宗神龙二年,重建于1568年(即明隆庆六年)。该塔由印度的高僧苏纳厅·吴达那前来主持建造的。据此推论,能与“塔庄莫”并列称为景洪地区“九塔”的其它八座佛塔也应该是同时代的建造的。
(三)勐混景恩塔
景恩佛塔位于勐海县城南勐混乡城子村景恩山上,是勐混地区中心佛塔主要建筑物之一。景恩塔傣语称为"塔景恩",此塔是当时勐海地区的中心佛塔。据有关记载:景恩塔原属单塔,由佛僧基达三麻领为纪念父王叭雅宰帕沙,于珠腊历141年(公元779年,唐代)建造。历史上多次重修,分别于珠腊历1133(公元1771年,清代)、珠腊历1139年(公元1777年,清代)、珠腊历1295年(公元1933年,民国)。珠腊历1315年(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维修时又增建四座小塔。后又因种种原因被毁,1983年重建。
景恩塔为砖石结构,属八角金刚宝座式群塔,由大小9个塔组成,塔身高20米,塔基分两层,主基为边长17米的正方形,主塔高17.2米,四周小塔均高5米。塔呈折角多边形串珠状,座为八角亚字形须弥座。塔身和塔基绘有花卉和栩栩如生的蛟龙图案,塔刹由宝瓶、相轮、宝盖、风铃等组成。整个塔造型雄伟壮观,工艺精湛,是一座具有艺术价值和浓郁宗教特色的建筑。该塔已被列为县级保护文物。
(三)勐遮曼垒双塔
曼垒双塔位于勐海县勐遮乡曼恩村委会曼垒寨后山上,建于珠腊历1126年(公历1764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由高僧萨立峨达万主持建造。有大小两座,大塔高9米,小塔高7米,塔基均为四方形,塔身为八面体。传说小塔下埋葬了佛祖左肩骸骨;又传佛祖之魂从西天飞跃而来,落在此处。于是在佛祖魂落魂的地方,续建了两座佛寺和大塔。塔旁长着一株直径1米、30多米高的芒果树,相传为由高僧萨立峨达万所种植,据说树龄正好是小塔的建成的历史。现两塔已修复一新,四周山青水秀、环境清幽,吸引着四方游客,成为远近傣族及佛教群众朝拜、进赕和游览的圣地。该塔已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
(四)勐腊曼崩塔
曼崩塔傣语称“塔专懂”,坐落于勐腊县城南曼崩寨坝子。据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所立的《建塔碑记》记载,此塔于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 由一位叫塔木密拉的人所建造。12年后重修此塔,并用铜衣包裹塔身,使其灿然,耗时整整3年。该塔为砖砌。塔高11米,基形方座,边宽5米,塔身为3层多边折角体相叠。第一层方形,四面砌出纵向双面坡之殿宇佛龛一座;第三层上作八角形,再上为仰莲及葫芦宝瓶。塔身与塔刹间用莲瓣雕刻过渡,塔刹由5个圆球体串连于刹杆上,刹杆分权,塔刹全部为铜质。1981年,在经历247年风雨之后,铜衣尽脱,政府拨专款重修。
曼崩塔浑身用铜皮包裹,好像一位身着金衣金裙的傣族公主亭亭玉立,因着铜衣,当地又称为铜塔。这是傣族地区常见的折角多边形塔,在下面3层塔身之间束腰,加上折角线条从上到下贯通全塔,从而整塔一波数折,起伏不定,给人予浓郁的宗教神韵和丰富的联想空间。
此外,西双版纳著名的佛塔还有勐遮大白塔(“塔龙景稳”)、勐遮镇的“塔宰龙”、景洪瓦坝姐佛寺内的“塔松留”、勐罕镇的“塔龙春满”、勐仑的“塔庄东”、勐龙的“塔龙布兰”等。
四、西双版纳的佛塔文化
长期以来,佛塔作为西双版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傣族、布朗族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宗教祭祀场所,也是集会、娱乐场所。它已经成为了傣族和布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和文化现象。
(一)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融合体
西双版纳属于东南亚傣族文化圈范畴,共同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是傣语民族文化圈内文化方面的最主要的共同点。佛塔是南传佛教的重要建筑,是傣族文化圈宗教文化交流和碰撞的结果。自古以来,西双版纳傣族、布朗族与缅甸掸族、老挝的老族、泰国的泰族,“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的文化生活习俗,因而古代应属于一个民族共同体,同源于中国古代的百越。”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佛塔就是文化交流的融合体。西双版纳地区的佛塔主要是受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直接影响所产生的,这个地区的佛塔建筑一般都由四个不同的部分组成:方形的塔基,数层坛台,从半圆演变成钟状体,由次第收束的圆环和装饰形成的塔尖。它们的节奏分明,却又浑然和谐为一整体,表现为下大上小,底如钟,顶如针,把端庄凝重和峭拔轻举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同时,西双版纳地区的佛塔还受中原华夏文明的影响和印度佛教文化的熏陶。亭阁式塔和多层须弥座式塔具有较多的中原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的特点,是华夏文化与西双版纳区域文化长期交流和碰撞的结果,也是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相互交流的结果。印度佛教文化作为佛教文化的诞生地和发源地,其强势文化的辐射作用在西双版纳南传佛教区仍显而易见。折角亚字式塔、覆钟式塔等型制,具有典型的印度佛教文化特征,受到了明显的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
西双版纳地区的佛塔文化还是原始宗教文化与佛教文化斗争、交融、兼融的结合体。在西双版纳地区,有不少的佛寺和佛塔围院的门前,塑有两尊神像,一尊是属于原始宗教文化的勐神,另一尊则是佛教文化的菩萨,两尊不同文化的神,共同护卫着佛寺和佛塔。这种奇特的文化交融性,成为了十分罕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景观。
(二)建塔和赕塔成为南传佛教重要活动
在西双版纳地区,建塔和赕塔,已经成为了信教的傣族和布朗族群众的一项重要的宗教文化活动。每当建塔和赕塔时,不仅场面隆重,规模庞大,而且有一整套详细的规程和仪式,信教群众都十分虔诚地去进行和完成。这也成为了西双版纳十分罕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景观。
信教群众认为,建佛塔是为了恭迎佛法、供养佛陀遗物。因此,佛塔建筑的选址有较为复杂的程序和严格的规定。一般而言,佛塔建筑均应选择在地势较高或较为开阔的地方。同时,佛塔具有神圣性,应建筑在佛祖及其弟子活动有关或传说到过的地方。建佛塔必须安置“塔心”。傣族、布朗族信教群众认为,塔是生命之躯,如人,有头(塔刹)、身(塔身)、脚(塔基),自然也有心,这心就以金板(由于经济等原因,很多地方建塔用银板代替金板)代表。用金表示纯净如金,光洁如金。一座佛塔在动工之前,必须选择适合的日期进行奠基仪式,经过虔诚的诵经和祈祷,把事先准备好的“塔心”放入挖好的洞中,然后才能施工。“塔心”放置有一套严格的规定,这种规定只有少部分高僧和学者能够掌握。“塔心”是在佛塔奠基时深埋在地下的一系列物品,一般包括金印、珠宝、佛舍利、佛像、经书、刻有佛塔建造年代和经咒的金板或银板。
赕塔是西双版纳地区最常见的佛塔祭祀行为,是当地傣族和布朗族群众广泛参与的一项重要、隆重的宗教活动。赕塔时间每年一次,傣历的一月,所赕的塔主要是传说埋有佛祖头发的塔;傣历的二、三、四月,所赕的塔主要是传说埋有佛祖头骨和下巴骨的塔;傣历的五、六、七月,所赕的塔主要是传说佛祖到过和停留过的地方所建的塔。现在,大多村寨赕塔基本都在傣历的一月份进行。赕塔、朝拜佛祖主要是求得平安好运。赕塔时,每家每户都要提前准备、制作好赕品,赕塔时带到佛塔前,赕品的种类很多,腊条、花、竹子扎的钱树、竹子和纸做的小房子、佛幡是必备品。赕塔仪式中,有拜塔、诵经、清洗佛塔、歌舞、赞哈表演、放焰火、堆沙等,现在赕塔活动,已经从森严的宗教仪式演变为民众广泛参与的、有娱乐活动内容的全民性宗教活动。
(三)信教群众的审美体验和心灵慰籍
傣族、布朗族信教群众认为,造塔是为自己造福,用心格外精细。佛塔多用砖砌成实心,表示诚心诚意。另用石灰、细砂拌和糯米浆,调成粘稠、粘结力很强的涂料,用以涂抹塔身。塔上多有精致绘画,描绘佛经故事,且用金箔粘贴图案于塔身,雕刻各式花朵为饰。这些雕刻和绘画,集中体现了他们的审美追求和审美体验。近年来更喜用各式小镜片、闪光片等现代材料装饰佛塔,使人在很远的地方就看得见光彩夺目的宝塔,同时如照妖镜一般,镇住妖魔鬼怪。佛塔文化彰显出信教群众的艺术创造力和鉴赏力,千百年来创造了独特的、弥漫着热带气息的审美样式,其建筑线条多是圆润、流动、纤柔的曲线,体现在佛塔造型上,多是浑圆的覆钵叠加和如莲的弧形,呈现与内地佛塔大不相同的柔美风格。
为装饰和饮水卫生而建造的井塔,几乎寨寨都有,甚至一寨数个。这种小型化的塔被人们点缀得五光十色,新奇多样。有的建成华丽的亭阁式、有的建成复杂的金刚宝塔式,有的建成大象驮塔式,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这是宗教信仰与傣族水文化融合的产物,塔建于水井上,一来可保持水质清洁甜美,二来井边是人们活动频繁的场所,美丽的井塔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使人们生活更加幸福愉快。
赕塔时常见的傣族民间工艺品——佛幡,这种宗教祭祀品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中被解释为“灵魂通向天堂佛国的天梯”。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群众在制作这种不一般的工艺品时,倾其精湛技艺,精心绣制,使其美观、精致:或以绣制技艺领先,外观质朴秀美;或风格大气,真实淳厚;或色彩明快,艳丽夺目。这是傣族群众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追求在宗教活动中的反映。
傣族、布朗族群众在赕塔时,村寨中的每家每户都要轮流摆酒席,相互宴请亲朋好友,以示对塔和佛的尊重。他们认为,敬重塔和佛,是心灵深处最圣洁的体现和寄托。这时邀请亲朋好友,是在共享这段圣洁的时光,同时也有利于彼此之间心灵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共识,使相互间的关系更为协调融洽。
总之,佛塔文化是傣族、布朗族群众心灵的慰藉和皈依,是他们追求善良美好和幸福生活的象征,是他们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的真实流露。他们的生活与佛塔和佛塔文化已经达到了密不可分的地步,佛塔文化成为了西双版纳别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景观。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