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人说“小说除了名字都是真的,历史除了名字都是假的”,虽然这句话很是偏颇,但是同时有一定的道理,毕竟能留下历史的都是具有话语权的人,太过不堪的事情也不好留下,得藏着掖着,毕竟“家丑不可外扬”嘛!今天我要说一篇《左传》里的文章,换个角度来看,完完全全是一部权谋小说啊!列个大纲完全没问题!
这篇文章叫《郑伯克段于鄢》,具体内容如下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我简单说说大概内容,就是郑武公的大儿子窹生出生的时候难产吓到了老妈武姜,老妈武姜就不喜欢他,喜欢小儿子共叔段,一直想让小儿子共叔段当皇帝,郑武公不同意,后来大儿子窹生继承皇位了。老妈武姜和小儿子共叔段都不服气,于是造反了,结果给大儿子窹生镇压了。大儿子窹生一生气还说“不到黄泉不相见”把老妈武姜关起来了,结果又觉得自己好像太狠了,有人就给他支招了,我们挖到地下水就算黄泉,糊弄一下给自己和台阶下就是了,然后母子相见了,母子和好了!
这故事说什么?这是一个极具教育意义的故事啊,要孝顺父母啊,父母偏心有错,我们要原谅啊!真佩服这些写史书,这都扯得出来呢!但是如果是权谋小说大纲的话,整篇文章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这个大儿子窹生再给小儿子共叔段和他妈武姜下套有没有啊?小打小闹总归是他妈和他弟,不能一次解决,老是给他添麻烦了啊,怎么办?捧着呗,最好还找些人怂恿,结果造反了,一了百了,这时候想怎么解决都得听大儿子的,杀了也没事,不杀是大王心存仁厚!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大儿子肯定是有些能力,不然也撑不到当皇帝,毕竟他有个专门拖后腿的妈哎,最后能当皇帝,说他凭运气,你们相信我是不信的!就是这么个有能力的皇帝让他弟和他妈随便折腾自己国家,可能吗?第二他妈和小儿子一有动静他就知道,就连哪天造反他都知道啊,明摆着他妈和小儿子身边有内奸嘛,不然怎么会反应那么快?是不是有点阴谋的感觉了?
其次,这个大儿子还要用他妈来刷名声啊,有没有?我重情义啊,我妈造反我都舍不得啊,指不定心里怎么想的呢?很简单,他妈武姜能那么讨厌他了,他还把他妈最喜欢的小儿子赶得落荒而逃,说他妈武姜见到大儿子还“和好如初”,他俩都没有那个“初”,怎么和好如初?也就骗骗不知情的人啊!摆明了我需要刷刷声望,把老妈拉出来溜溜!
所以说历史经不起考究啊,考究出来的就是小说啊,只不过我还是喜欢脑洞大开的去看历史,如果能自圆其说的话,就希望能给大家另外一个角度去读历史!
喜欢我可以关注我,欢迎评论点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