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创意文化 >

人生的宽门和窄门「读书开阔眼界」

(主播:陈喆)

世间万物或多或少会遵循着某种潜在的定律,无论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还是“春绿秋黄、花开花落”,这便是世间万物的“宽窄”之道,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教人看有所思,学以致用。今天,我们就要为大家分享一篇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邱华栋所写的《窄门与宽阔的人生》,听听他的所思是否也能让你有所悟。

人生之路,有时候的确是需要从一道窄门进去,然后,才能看到宽阔的天地。但这道窄门,却是你最难逾越的地方。而通过窄门的时候,机遇、意志和才能都是缺一不可的。想起我自己,假如当年没有在千军万马之中跨过了上大学这道窄门,文学之路能走多远还很难说。

生命是最宝贵的,人的生命就只有一次。人是通过母亲的子宫孕育并通过一道生育的窄门,来到这个世界上。人是向死而生的,生下来之后,人的旅程就是向着死亡进军。这是我大约十几岁的时候就意识到的问题。没有人可以超越死亡。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所以,面对死亡的无比宽阔的寂静,我们的生命,实际上是一道狭窄的光亮。在出生与死亡的狭窄链条上,两端之外是宽阔的虚无,两端之内,是人的生命过程。因而,长大了一点,我又意识到了这一点,意识到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和生共生在一起的,即所谓生生不息。

我还记得十多岁的时候,曾经住院开刀。那是一个并不好的小医院,只有三层楼高。在此之前,我的一个女同学忽然被汽车撞死了。她一定不会知道,自己就这样突然地被上帝夺走了生命。我突然感受到了人作为大地上的短暂生灵的含义。那是一种对生命的悲哀情绪。

就是那段时间,我被医生诊断为肿瘤患者,它存在于我的左边小腹中,平时,我是可以感到它像个阴险的家伙在小腹中时隐时现。在动手术之前,我被一种死之恐怖所笼罩。手术之后,大夫告诉我,我的肿瘤是良性的,我又有救了。知道了这一点我非常高兴,感到了由衷的欢欣。

几天后,我就可以在傍晚,拖着沉重的身体,忍住腹部没有拆线的刀口疼痛,在已变得安静的走廊中走动。窗外正在落雪,我这才意识到已是大年三十了,我三天后才能出院,也就是说,我得在医院里过年了。有一种淡淡的哀愁袭上心头,我看见外面的世界已是白皑皑一片。

我拖着病体,沿着走廊缓缓行走,转过了回廊,找了把椅子又坐了下来。在这一瞬间,我听见了一声婴儿的啼哭响了起来,声音倔犟、尖厉,接着,又有许多婴儿啼哭了起来,奶声奶气的哭声汇成了一条河流。是妇产科育婴室的孩子在哭。他们都刚生下来不久,他们是新的生命。

在那个夜晚,我听到了丧失生命的哀号和新生生命嘹亮的声音,生与死的对立之门一齐向我敞开,那一瞬间,我好像明白了很多。我知道了这个世界就是人人要通过一道道的窄门,过一个个坎儿,然后才能来到更加宽阔的地带。

世界,永远都充满了新生的希望,虽然同样存在着寂灭的悲哀。那一年我十七岁,我决心好好地活着,走向更为宽广的世界。最窄的地方,总是有最宽的生机。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从小立志,并用一生去努力实现,不管如何,你终将得到丰厚的回报。你也会从狭窄的地方,到达宽阔的地带。窄和宽,看似相反,实际上也是共生在一起的。

《宽窄之道》

作家出版社

【内容简介】

宽与窄,天地轮回,人生圆融。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宽窄相济,四川文化之魂,天地自然之法,生命哲学之本。本书集四十位知名作家、艺术家、学者、企业家、知名媒体人博谈妙解,以自身经历纵论人生宽窄之道,顿悟道德物势之机。四十种精神意向蔚为大观,堪称当代人文随笔新经典。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