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
2000多年来,论语一直是我们从小就要背诵记忆的,但是我们日常记忆背诵的这个版本就真的是孔子真实的版本吗,有没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里被有心人士进行过篡改和编著,为着他们的利益进行精神阉割?
《论语密码》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背景是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朝代。当时表面上来看遵从儒家,事实上外儒内法,经历了秦朝的严苛律法后,给政府统治披上了一层看起来温情的虚假的儒家外衣。这件儒家的外衣的依据就是孔子的论语,如果论语里有不利于统治者的言论,那是不能让当时的文人清楚了解的。作者冶文彪发挥想象力,而且本身特别擅长用几条线写一个故事,他的《清明上河图密码》就是一部煌煌大作,值得我们反复阅读。这部《论语密码》也是如此,从真假论语书籍开始,给我们讲述了在西汉那个时代各色人等的选择,以及因此而传承下来的代表了我们中华美德的士文化。
熊逸老师说过读书尤其是史书一定要读多种版本,相比进行比照,因为时间会掩盖真相,留存下来的只是当时的胜利者的书写证明,我们要从不同版本的映照中找到去挖掘真相,还原事实。但是小说不一样,小说给予了我们无穷的想象。
《论语密码》就是这样集想象、推理和历史为一体。汉武帝在历史上是以明帝著称,一将成万骨枯,肯定有很多的无辜者受到战乱的影响。
这本书有两条线,一条线是侠盗朱安世救孔子后人孔安国后代驩儿,因为他是唯一能完整背诵全本《孔壁论语》之人,这也是他被追杀的原因;
另一条线是司马迁在皇宫内发现《论语》书籍被盗,从而开始调查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
最后两条线汇集到一起,发现原来都是皇帝及其统治者为了保住他们的统治地位,而想让孔子真实的表达消失,不让其现世,以免动摇他们的统治势力而做的种种阴谋。
最后的结局非常惨淡,朱安世为救驩儿和传递真实的《孔壁论语》净身入宫,但是刚好中了皇帝的奸计,不仅仅是《孔壁论语》被皇帝给篡改了,而且还借朱安世之力,以假替真,将假孔壁《论语》流布于世上。而司马迁也是被净身,后来写了《史记》。
在小说的结尾,司马迁发现论语依然有矛盾,才发现中计,于是想办法把真相流传下来。一是在副本里孔安国处添了一句“至临淮太守,早卒”。孔安国死时已年过六旬,用“早卒”二字,暗示他死于非命;二是把正本隐藏到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皇帝刘彻的陵墓棺椁里)。
在一切完成后,知道隐藏地址的另外两个人都自杀成仁了。司马迁见过皇帝后也和夫人一起自杀身亡。
历来朝廷就实行愚民政策,妄图掩天下人之眼耳。但是仁人志士,又何尝会因为天下无道,便杜口噤声?孔子一生寂寞,但为传扬仁义,明知其不可为,却不遗余力而为之。痴吗?傻吗?的确是。但世间若没有了这一点痴傻,人心还能剩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