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立书店,原创文章 :——)
相较于其蜚声二十世纪法国文坛、堪称20世纪整个西方文坛最具有划时代意义最著名小说的名气来讲,《局外人》的篇幅和情节实在是有些短小和单一了。
加缪使用了传统的现实主义风格,描述了一个普通打工者在日常生活中糊涂搅进一桩命案,并被判处死刑的故事,但这个用一部喜剧小品就能演绎完的短小故事却能给当代读者带来新颖又敏锐的感受。加缪先生是什么做到的?
下文自有揭晓。
每件司法不公正的案件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而《局外人》最着力表现的是法律机器对人性和道德的残杀和迫害,其表现的尖锐的社会现实问题也是故事最出色的一面。
在人物刻画上,主角默尔索是个相当出世的人,就像这个社会的“局外人"。他这种淡然超脱、温良柔顺的性格让他成为了虚构文学作品中一个十分新颖独特的存在。再加上加缪沉郁的情感笔触,读者很容易体察出作者传达的深邃哲理,和丰富的人性内容。
在故事情节中,也是他这种在个人生活细节中漠然的态度正中律师下怀,法庭上律师大肆抹黑他,妖魔化他,用公众道德捆绑他,使老实本分的他成为了一个没有良心、又无法声辩的魔鬼和恶棍,面对法庭上对他人性、道德和精神的肆意揣测和践踏,默尔索只能听人宰割。
从存在主义哲学层面,造成其人生悲剧的,一方面是他个人性格原因,另一方面更是“完善的法律制度与开明的司法程序”,使默尔索成了公正法律制度的祭品。小说的最后,当默尔索因为“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而被判死刑”后在牢里等待行刑的每一日,他既感受到了生存的荒诞,又顿悟了人类世俗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巨大压力,这是他双重悲剧的主因。
从加缪的哲学角度出发,确实,默尔索有时会传达给身边的人一种虚无,他实在是一个被动、消极、无为的人物形象,他的存在和生存意义仅限于在过失杀人后的认知与顿悟,和最后对神父想感召他时的反抗。整本小说也完成了从荒诞-绝望-反抗的过渡。
备注:加缪的“彻悟哲理”,是法国二十世纪精神领域里,与萨特的“存在-自我选择”哲理、马尔罗的“人的状况-超越”哲理相辉映的三大哲学思想。
图像小说
1
今天妈妈死了
或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参加葬礼那天,我没哭,天很热,我很讨厌阳光。
2
交了个女朋友
洗海澡,看电影
3
认识了渣男雷蒙
他想跟我做朋友,我帮他给情妇写了封信,后被邀请一起度假。
4
砰!砰!砰!砰!
雷蒙情妇的阿拉伯朋友跟来滋事,被我们用枪吓跑。后来我回去纳凉,发现其中一个还在原地,他对我亮起了刀子,晃的我眼睛疼,我被阳光晒得快化了,我开了四枪。
5
关押候审
他们给指派的公诉律师叫我说谎脱身,我不干,然后他让我什么都不要说。
6
被判死刑
但我没什么好申辩的。
7
顿悟
上诉被驳回,我现在就希望受刑那天有许多的观众。
原文摘录
有个人早年离开自己的村子,外出谋生。过了二十五年,他发了财,带着妻儿回家乡。他母亲与他妹妹在村里开了家旅店。为了要让她们得到意外的惊喜,他把自己的妻子和儿子留在另一个地方,自己则住进他母亲的旅馆。进去时,他母亲没有认出他。他想开个大玩笑,就特意租了一个房间,并亮出自己的钱财。夜里,他的母亲与妹妹为了谋财,用大锤砸死了他,把尸体扔进了河里。第二天早晨,他的妻子来了,懵然不知真情,通报了这位店客的姓名。母亲上吊自尽,妹妹投井而死。这则报道,我天天反复阅读,足足读了几千遍。一方面,这桩事不像是真的,另一方面,却又自然而然。不论怎样,我觉得这个店客有点咎由自取,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就这样,我睡大觉、进行回忆、读那则新闻报道,昼夜轮回,日复一日,时间也就过去了。我过去在书里读到过,说人在监狱里久而久之,最后就会失去时间观念。但是,这对于我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我一直不理解,在何种程度上,即可说日子慢慢难挨,又可说苦短无多。日子,过起来当然就长,但是拖拖拉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就混淆成了一片。每个日子都丧失了自己的名字。对我来说,只有“昨天”与“明天”这样的字,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这可太真实了。我们宁肯避免与他们往来。相反,最为经常的是我们对和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因此,我们并不希望改掉我们的弱点,也不希望变得更好,我们大概首先应该被判犯了错误。我们只是希望在我们的道路上受到怜悯和鼓励。一句话,我们希望不再有罪,同时对自己的纯洁不作努力。不要够多的无耻,也不要够多的道德。我们既无力作恶亦无力为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