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一个名叫洛特•赖宁格(Lotte Reiniger)的27岁德国女孩,终于离开了她伏案三年的工作台。卸下摄像机,关掉桌底的灯光,再把她亲手剪出的一个个纸人整理好,低头拍拍裙子,站起来。
在这个狭小的工作室里,她完成了一项开天辟地的壮举。
世界上第一部长动画片,《阿赫迈德王子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PrinceAchmed)在她的手中诞生了。
这部剪纸动画(silhouette animation)没有对白,只有偶尔插入的简短德文字幕解释剧情,其余表达方式全部交给角色的细微动作和背景音乐。
法国著名导演让·雷诺阿和雷内·克莱尔一起看完这部德国电影之后,直呼:“一部杰作!她是天生巧手!”
《阿赫迈德王子历险记》被公认为是剪纸动画领域的经典之作,比众人熟知的迪士尼动画《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早了至少十年,诞生于默片时代,无疑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动画长片。
而这部创世纪的动画片,更是在一个世纪以前就超越了“儿童动画”的内容范畴,
不仅想象力爆棚,甚至还意外的有点重口。
男巫师将阿基米德王子扔到火山口的一幕
《阿赫迈德王子历险记》(又名《阿基米德王子历险记》)以《一千零一夜》中的元素为基础,融合了羽衣神话、阿拉丁与神灯、大力神等众多神话与民间传说的故事,分为5幕演绎。
(以上来自百度简介)
大致可以概括为——
第一幕,男巫一秒降王子;
第二幕,花心王子风流史;
第三幕,神秘中国历险记;
第四幕,阿拉丁没了神灯;
第五幕,童话应有的结局。
一句话讲就是描述一位英俊勇敢的王子,击败众多敌人,赢得公主芳心的故事。
单线的剧情放在现在看来非常简单,本身也是非常标准的童话故事,不过阿基米德却走了一条与迪士尼完全相反的路子,
动画片完全保留了童话中的成人元素,伦理道德观放在现在看也八成会被判刑……总之非常具有先锋精神。
60分钟左右的时间,不仅能看到王子打怪求爱找帮手,而且能见到各式各样诡谲的画面,
从魔幻到巫术,从阿拉伯到中国,从传说到黑童话,异形、暴力、色情、猎奇,《阿赫迈德王子历险记》全做到了。
影片的大Boss邪恶男巫,鹰钩鼻、三角眼、镰刀眉,配上枯树一般的手指,形象入木三分到可以毫不费力的留下童年阴影。
一开头男巫的做法过程,异域交响乐搭配超越物理特性的扭曲动作,更使得这个角色的古怪之气喷薄而出。
在之后的情节中也充满了奇思妙想,
比如阿拉丁遭遇恶魔一幕。
再比如男巫变成袋鼠逃离监狱,再变回人形去诱拐女王这一幕,
半人半兽的形象融合了传统油画的特点,画面在奇幻中带着一丝诡异。
全片对战斗过程的描绘,也相当直接暴力。
最后一幕大战瓦克瓦克岛的几个镜头,借鉴了大力士(Hercules)斩杀九头怪(Hydra)的传说,主角阿赫迈德王子手起刀落,像切白菜一样切下九头狼的脑袋,干脆又血腥。
还有从火山口喷发而出的千奇百怪的恶魔,大概会吓退一群密集恐惧症患者。
除了非常直接的暴力元素,影片对情色的表达也直言不讳。
主角阿基米德显然做到了一个王子花心的最高境界——见一个爱一个。
区别于儿童童话中“一见钟情”、“一吻定情”、“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等定式,阿基米德王子虽然英俊勇敢,但绝对不属于正常范畴内的“好男人”。
第二幕主要改编自安德鲁·朗《蓝色童话》中“艾哈迈德王子和仙女帕里巴诺的故事”,阿基米德王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经典的桥段莫过于偷看女王帕丽·芭努的洗澡,再偷走女王的衣服,之后顺理成章的把她吓晕,用飞马强行带走,逼迫就范。
女王帕丽·芭努经历惊讶、惊恐、绝望、无奈、动摇之后,竟然就这么答应了。
银幕上最早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大概就诞生在这里。
追逐的全程女王都是没有衣服的…
而有趣的是,
在这之前,王子刚刚降落到瓦克瓦克岛时,最先遇到的是帕丽·芭努的几个女仆。
这里的背景变换十分巧妙,前一秒背景还是深沉稳重的蓝色,随着王子踏进宫殿,后一秒立刻切换成了暧昧的粉红色。
果不其然,只用了5秒钟,王子巧借一个踢翻的果盘,把妹成功。
而且还是一群。
但这一群姑娘在王子看到更美丽的女王之后,便立刻被抛到脑后,功力令人瞠目结舌。
不过,抛开这些在现在看来非常直白的表达,以及对童话大胆的保留和改编,
《阿赫迈德王子历险记》其本身的历史地位和制作水准不可忽视,朋克风格,故事充满了冒险、浪漫与魔幻,手工剪纸制作华丽,配乐极其精妙,将近一个世纪前的开山之作,如今看起来依旧令人叹为观止。
其取材范围的广阔,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表达,放在今天依旧是非常高的水准。
主线之一的“羽衣神话”,其传说模板在全世界流传相当广泛,
欧洲有《天鹅湖》和《艾哈迈德王子和仙女帕里巴诺的故事》;
波斯有神话《巴拉米古尔》,“羽衣”改名为“鸽衣”;
阿拉伯国家的这仙女,则是天鹅变成的;
日本以《风土记》为主,在《近江国风土记》、《杂话集》、《歌林拾叶集》等书中都有天女化身白鸟的记载;
到了中国,除了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天仙配》、《毛衣女》等,各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羽衣传说,如傣族神话《孔雀公主》、瑶族的《五彩带》、彝族的《大雁姑娘》、苗族的《天鹅姑娘》等。
(牛郎织女)
默片《阿赫迈德王子历险记》,最早将羽衣神话搬上荧幕,具有相当的历史地位。
对中国元素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是最早在欧洲文化视角下对神秘东方的探索性表达。
第三幕中国历险记,
在构建中国皇帝的形象时,导演明显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
画面中的皇帝身形圆润,配上看上去有那么点邪恶的丹凤眼,头戴盛,披绣挞,留着长指甲,坐在类似莲座的地方,持着类似印度禅宗的手势,背景则是西方龙的雕梁。
还有宫廷中的侏儒小丑,中国古代的结婚仪式,新娘的服装和发饰,都透露出了一丝对东方文明的窥探。
第四幕中国女巫大战邪恶男巫,像极了《西游记》中二郎神和孙悟空之间的斗法,
两个巫师你追我赶,变成各种动物形态,天上飞的,路上走的,水里游的无一不有。
导演洛特•赖宁格曾深受中国皮影和剪纸的影响,
“摄影机就悬挂在桌子上方,俯视着下面的画面。借助于一个电线装置,相机里的胶片可以一帧一帧地移动。在拍完第一张照片后,人物被移到下一个位置,然后再拍一遍。以此类推。”
从1923年到1926年间,赖宁格用黑色硬纸板剪出设计好的人物造型,用细金属丝连接纸人的躯体和四肢关节,这样在台子下方强光的照射下,金属丝铰链就不会显现出来。
历经三年时间,赖宁格总共在动画台上拍摄了约25万幅照片,最终只使用了其中约9.6万幅。
影片做成几年后,德意志共和国垮台,这部电影留在母国的底片,也被毁于柏林的大轰炸中。
直到1954年,英国电影资料馆中意外发现了这部电影的黑白拷贝版,历经15年的修复,《阿基米德王子历险记》再次得以重见天日。
后世的迪士尼在1963年的《石中剑》和1992年的《阿拉丁》中都曾向这部电影致敬。
(《石中剑》巫师斗法片段正是对阿基米德的致敬)
洛特•赖宁格在有生之年,创作了超过50部剪纸动画,
不仅仅作为第一批最具先锋精神的女性动画工作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世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化产业——动画产业。
而她本人则始终风轻云淡:
“关于这类影片的艺术问题,以及它的未来和价值,仍有很多话要说。但我更愿意把这些问题留给那些专业人士去解决。我觉得对我自己来说,最好的做法就是继续专注于制作电影;运气够好的话,尽我所能地多拍。每部电影都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我只希望自己能活得足够长以保证没有留下任何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