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术争鸣 >

滑稽大王东方朔「滑稽先生」

上一篇为大家介绍了东方朔先生的生平,东方朔先生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滑稽”,这里的滑稽和我们现在所说不太一样,唐代司马贞先生对于滑稽的注解为“言辨捷之人,言非若是,说是若非,言能乱异同也。”但这只是东方朔先生行走世间的一种方式,讽谏君主,保国卫民才是东方朔先生关切所在。了解了东方先生在朝堂上的故事,这次我们想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东方朔先生的仙人传说。

后世有很多传闻说东方朔先生是仙人下凡,那么这个传闻最早又是怎么来的呢?现在能查到的最早的典籍就是相传是刘向先生所著的《列仙传》,其中明确提到了东方朔先生,可能是岁星之精。但是其中记载有部分却是和我们前面谈到的生平有些矛盾之处的,所以并不能算作确切的史料吧。

‘’东方朔者,平原厌次人也。久在吴中,为书师数十年。武帝时,上书说便宜,拜为郎。至昭帝时,时人或谓圣人,或谓凡人。作深浅显默之行,或忠言,或诙语,莫知其旨。至宣帝初,弃郎以避乱世,置帻官舍,风飘之而去。后见于会稽,卖药五湖。智者疑其岁星精也。东方奇达,混同时俗。一龙一蛇,岂豫荣辱?高韵冲霄,不羁不束。沉迹五湖,腾影旸谷。‘’《列仙传·东方朔》

其实在汉朝的时候,对于东方朔先生的传闻就已经比较流行了,因为东方朔先生的性格和行事方式,在民间留下了很多传闻和故事。对于这一点,在《汉书·东方朔传》的最后班固先生给出了回应:

‘’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而扬雄亦以为朔言不纯师,行不纯德,其流风遗书蔑如也。然朔名过实者,以其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非夷、齐而是柳下惠,戒其子以上容:“首阳为拙,柱下为工;饱食安步,以仕易农;依隐玩世,诡及不逢”。其滑稽之雄乎!朔之诙谐,逢占射覆,其事浮浅,行于众庶,童儿牧竖莫不眩耀。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着之朔,故详录焉。‘’

这个可以算作是一个官方版的辟谣吧,不过也不必全信。其实这段评论里面大部分用了扬雄先生在《法言》中对东方朔先生的评价,当时对于东方朔先生的传闻非常盛行,但是扬雄先生却认为东方先生不过如此,名过其实而已。对于是否名实相副我们这里不做过多讨论,不过其中对东方先生一些特点的归纳小庐觉得还是很到位的。小庐以为,东方先生的形象并不适合作为学的榜样,或者说不适合没有基础就去模仿东方先生的行事作风。东方先生滑稽的作风之下,是“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的才华,有了这些内在的支撑,才有了东方先生之后为大家所传颂的成就。

这一点,除了看其他人对东方先生的评价,我们从东方先生自己的著作中似乎更能窥得一些风采。《汉书》中引用了一段很有意思的句子,相传是东方朔先生自己写的。诸葛武侯的《诫子书》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但是实际上东方朔先生也有《诫子书》,也叫《诫子诗》,现在能查到的最早是在明朝的《古诗纪》中被收录的。全诗是这样的:

“眀者处世,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于道相从,首阳为拙,栁惠为工,饱食安歩,以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才尽身危,好名得华,有羣累生,孤贵失和,遗馀不匮,自尽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这首诗里面就包含了太多道家的意味在了,也基本上总结了东方朔先生一生的处世之道吧。其中稍微有一点和《汉书》中不太一样,这里是“柳惠”而《汉书》是“柱下”,“柱下”一般认为是在说太上,不过这里表达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也就是说隐于朝堂之上的人更能全身。小庐觉得要想深入了解东方先生,需要去看东方先生自己的著作,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汉书·艺文志》的分类中有东方朔先生的文章二十篇,而《汉书·东方朔传》主要摘录了两篇班固先生认为写得最好的文章——《答客难》与《非有先生论》,其中《答客难》明确提出了士人要不以名望官位高低为累,要以修身为本的主张,而《非有先生论》则是类似于寓言,借吴王与非有先生的谈话,引出君王应该以自身修身为本,远邪去谄,才能吸引贤才,治国安民。

重新回到我们今天要讲的仙人主题,现在我们普遍比较接受的东方朔先生是仙人的版本主要来自于《博物志》和《汉武帝内传》,这两部书里面提到的是西王母来见武帝的时候,东方朔先生在窗户边偷看,然后武帝从西王母的口中才得知东方朔先生不是凡人,而是上界被贬入凡尘的仙人。而有名的“东方朔偷桃”之说,也是出于这个故事。如果这个故事属实的话,貌似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东方朔先生游戏人间的经历了。《汉武帝内传》中其实还提到了董仲舒先生和李少君先生都是得道之人,而有名的“五岳真形图”就是传给了董仲舒先生。

《内传》中还提到了东方朔先生最后乘龙而去,但是时间是在太初元年(前104年),和我们之前介绍的卒年相差较大,而还有一个最大的矛盾之处就是在于《史记》中记载了建章宫中出现的驺牙的故事,而《内传》中则是东方朔先生先乘龙离去,武帝后起的建章宫,可见《内传》中这一点还是值得商榷的,不过毕竟是藏道而已,也不能完全当真啦。《博物志》中还提到《神仙传》中也记载了东方朔先生为岁星所化,不过现存的《神仙传》中并没有相应的记载。最后还要说一下志怪小说《洞冥记》,这部小说对东方朔先生的刻画比较多,也有很多东方朔先生的故事,后世又传东方朔先生是太白金星之精,基本上应该是从这部小说中来的。具体如何,就见仁见智啦,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许能够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