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论著评介 >

南安华侨人物「桥头富硒地瓜」

漂洋过海印尼创业,多元发展反哺家乡;为报父母恩情,创办宝莲中学;对社会慷慨,对自己极其苛刻。南安侨领洪天紫——

唯有先兴学 才能根本改变家乡面貌

他不是最富有的侨商,致力于公益30多年,为家乡社会公益事业捐资3200多万元。殷殷桑梓情,拳拳爱国心。其所为及后人的无私奉献,福建省、泉州市政府多次为他们颁发金质奖章并立碑以示褒扬。他就是南安侨领洪天紫。

“如果没有洪天紫及后人对教育的重视,就没有学校的规模和成就。”言及这位可亲可敬的老先生,南安宝莲中学校长傅文超如是说。

洪天紫故居

从无到有 宝莲花开芬芳自来

“宝莲花开,芬芳自来。”走进宝莲中学,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学校地处花卉之乡、经济重镇——霞美镇杏埔村,这里哺育了爱国侨胞洪天紫。18日,在校长傅文超、副校长蔡志松的讲解下,记者进一步了解了这位可敬的老先生事迹,窥一斑可见全貌。

宝莲中学前身是溪南中学,由洪天紫及其家族于1991年独资捐建。再次返乡的他,深感校舍规模太小,为更好完善家乡教育事业,斥资106万港元选地兴建。工程竣工后,中学师生的窘境得以解决。1992年夏天,溪南中学师生移至新校区,正式更名宝莲中学。

宝莲中学

走进宝莲中学校史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洪天紫的铜像,立于大门内厅堂中,供师生瞻仰学习。蔡志松在这所学校任职20多年,接触过洪天紫老先生。他告诉记者:“每次洪老先生返乡,必定到学校走走看看,与师生交谈,到教室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老先生很有亲和力,对所有人都很好,没有架子,见到谁都很客气、很谦逊。”

“老先生见谁都会说‘你好’‘感谢’。在他看来,教书育人是很辛苦、伟大的职业。他对自己很节俭,穿着朴素。”让蔡志松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回先生回乡,饿了自己就买点心——绿豆饼吃,不爱麻烦别人,最爱吃家乡的地瓜和咸菜。

宝莲中学

洪天紫对孩子教育非常严格。1965年,印尼发生排华事件,一些中文学校停办,注重教育的洪天紫便把自己的子女送回国内读书、锻炼,年龄最小的还不到10岁。其中,有两位子女就读于南安杏光小学,另两位子女于福州华侨塑料厂学习、工作。回国内读书期间,每人每月给的零花钱有限,且皆要到杏埔村中的“专业队”参加义务劳动,下田地、做农活,同吃同住。对于其他子女,也是从小让他们接受劳动,小学没毕业就要到纸牌厂帮忙干活。长子洪基瑞在初中时期便辍学帮父亲打理工厂。

“当时,为了奖励学校老师,老先生斥资250万元创办教育基金,把利息所得用来补贴教师收入,普通老师一个月可以多拿150元,班主任、行政人员180元。”要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这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当时教师平均工资一个月才三四百元。蔡志松说,“洪老先生给我的感觉就是不把学校办好,不把书教好,就对不起他。他不是很有钱,只想为家乡教育尽一点绵力”。

背井离乡 枪林弹雨中谋发展

1920年,洪天紫出生在霞美镇杏埔村一户贫苦农家。那个年代,迎接他的是漫长而艰苦的童年岁月,贫苦、饥饿伴随着他。年年发生水灾,百姓谋生困难。哪怕再勤劳,也还是难以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在这样的背景下,年少的他便开始着力承担家中大小事务,从小就懂得付出,有着诸多梦想,他暗自下决心要谋求出路,改变家人的生活状况。

洪天紫故居

少年洪天紫在村中的私塾学习,好学刻苦、聪敏淳厚的他,在此塑造了坚强的意志与不凡的品格。可惜好景不长,农业欠收、家庭生活困难让他被迫辍学。13岁的洪天紫选择了背井离乡、漂洋过海,随堂兄到异国谋生,开始了漫长曲折的创业之旅。

初到印尼泗水之时,洪天紫受雇于宗亲店铺当伙计。他深知靠打工的收入难以改变状况,其间他不断累积经验,有了少许积蓄后,加上渐渐对泗水有所了解,辞职后,他经营起小物件生意。

起初经营状况并不乐观,为更好地营生,勤奋好学的洪天紫,在数年时光中,走遍印尼诸岛。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印尼独立。此时,正值弱冠之年的洪天紫还是继续经营小商品。

上世纪50年代初,社会较为安定,他创办了小型印刷厂。努力地付出,事业渐有起色,所雇用的工人,也是由十至百递增。洪天紫先后创办了洪氏贸易公司、洪氏印务贸易公司,其后又创办N.S硫黄采矿场。上世纪70年代,到香港发展,创立建源实业有限公司和塑胶厂。1990年,投资设立香港宝辉贸易有限公司……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其在商海初露头角,事业逐渐拓展发达,规模不断壮大,创下家业。

傅文超告诉记者,今年学校领导应邀去了一趟印尼,拜访洪天紫的子女们。洪天紫子女六人,基本都继承父业,产业多元化,生产纸牌、造化肥、办硫黄厂,女儿做豆芽、糯米粉厂等。

“古稀之年的洪基瑞亲自开车接待我们,身体还很硬朗。他受父辈影响,也很节俭、朴素,一件衣服穿了很多年。吃不完的菜会打包回去,不浪费。”让蔡志松感触最为深刻的是,洪基瑞70多岁了,还有着一股拼劲,希望更好地为企业谋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而洪天紫的女儿洪玉蕊也70多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样费尽苦心。

两代华侨 倾心致力桑梓教育

时隔37年,洪天紫第一次踏上回乡之路。想起双亲已然逝世,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他感叹生命无常,亲情难能可贵,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自己更应该为此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要改变家乡的贫穷落后,教育是首选。

记者来到了已有87年建校历史的南安杏光小学,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完善。可见正在建设中的校园足球场,以及翻新后的校舍。

杏光小学

“杏光小学创办于1932年,现有师生500多人。1953年,由印尼华侨洪基端倡办并邀侨胞捐资,群众出力兴建。”校长黄清愿告诉记者,在当时,杏光小学是杏埔村唯一一所小学,由于年久失修,残墙破瓦,十分简陋,其平屋已成危房,师生难以上课。洪天紫对洪基端敬重有加,继承洪基端遗愿,为让全校师生有更好的教学、受教育环境,1985年,与洪革新合建“紫新楼”。

校长黄清愿

1987年,洪天紫又独建东座“天紫楼”。1996至1997年期间,其又独资翻建后座教学楼及礼堂,一次次投入资金,大力重建及扩大校区,使杏光小学得以一次次焕然一新,前后总共为杏光小学捐资200多万元。

在如此大力支持下,杏埔村的小学教育迅速发展。1992年,杏光小学升级为农村中心小学。2001年,杏光小学被评为省级农村示范中心小学。

难能可贵的是,尽管身居海外,但洪天紫的子女们很好地传承和发扬父亲的爱国爱乡精神。杏光小学除了这座“天紫楼”,另一栋名为“爱国楼”的崭新建筑格外醒目。“这是2011年由省校安办出资250万元、洪基瑞出资90万元新建的综合楼,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黄清愿说,现在的杏光小学,可以说是洪氏侨胞与当地乡贤热爱家乡、眷恋故土情感凝聚的集中体现之一。

在宝莲中学发展的关键节点,洪天紫的子女们再次发挥重要作用。蔡志松介绍,2000年,洪基瑞秉承其父遗愿,率其妹洪玉蕊,其弟洪基土、洪基谋、洪基源、洪基石扩建了宝莲中学高中部,捐建5层教学楼、3层科学楼、6层教师公寓、6层学生公寓、大操场等,共花费1000多万元,从而使宝莲中学面貌更上一层,成为一所远近闻名的完中校。2018年,宝莲中学要评三级达标学校,洪基瑞二话不说,捐资100万元,供校方修缮校舍。傅文超说,宝莲中学的成长,离不开洪天紫家族的大气与善心,从而才能够一而再、再而三一番番得以扩建及升华。

宝莲大礼堂

宝莲中学、杏光小学只是两代华侨倾心致力桑梓教育的缩影。傅文超补充道,上世纪80年代,丰州镇张坑小学、云东小学年久失修,洪天紫得知此消息后,毅然捐出58万元,两校得以各建一幢教学楼。数年后,洪天紫另捐款400多万元用于新建南安柳城小学。由于起点高、发展快,柳小早年已成福建省示范小学。

老骥伏枥 大爱无疆无私奉献

“除了在教育事业方面不遗余力,在上世纪80年代,洪天紫还为杏埔村民们购买了手扶拖拉机(农机),将之赠送予杏埔专业队,且修建了天紫桥、码头等水利工程,以及道路、诊所、戏台等众多民生设施。”蔡志松告诉记者。

这位印尼华商对医疗事业同样重视。有一次,洪天紫偶染小疾,到泉州第一医院看病。他看到整个泉州第一医院建筑已然破旧,且病房不足、患者多,显得凌乱与拥挤。1988年,他主动捐出380万元,用于建设第一医院的门诊、住院大楼,为了缅怀自己的父母,将其取名为“宝莲楼”。

洪天紫对社会慷慨,对自己却近乎苛刻。在印尼,他住的是工人宿舍,后来经济情况改善,依然睡着木板所搭的简易床铺,家具陈旧,摆设大多简单,未见奢华。平常吃食绝大多为米粥、咸菜。

“紫气南来创宏业,日映华夏多壮丽。”在蔡志松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洪天紫故居,杏埔新村1532号,相当简朴的古厝平屋,其为土石结构,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其内大厅挂有洪天紫父母及祖辈画像,主厝上方有着两只狮子及雄鹰展翅的雕塑,左右各有护厝与天井,厝前有石埕。与当时兴起的侨乡闽南大地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格格不入。

据当地人介绍,洪天紫亲友们也曾劝其兴建房屋,以显示家族荣耀,再三劝他把钱花在办厂上,让家族子孙后代事业有成,可他都一一拒绝。在他看来,唯有先兴学,提高文化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家乡的面貌,家族的后代更要自力更生。至今,洪天紫在家乡杏埔没有留下任何一幢完全属于他自己及其后人的房子。他每一次回乡,大多住在他资助其大哥所建的房子。

闽南人一向很注重生日寿宴,但洪天紫却不这样做。蔡志松说,65岁那年,洪天紫回乡,宗亲们想趁他回国之际为他庆贺一番,洪天紫在了解到母校的情况后,谢绝了乡亲们的盛意,把省下来的10万元全额捐给杏光小学。5年后,他回乡做七十大寿,也无刻意大操大办,只准备了最简单的家常酒菜,再次把原本要花费的10万元捐给了杏光小学作为教育基金。

“对自己克勤克俭,在公益事业上花再多钱也愿意。”对于洪老先生,蔡志松如是评价。

1998年末,洪天紫身体欠佳,患上了糖尿病等,心里念念不忘的还是教育。傅文超介绍,在洪天紫回泉州治疗期间,长时间躺卧病床,行动不便。尽管如此,他仍然不时关心询问公益、捐资落实之事,期盼其参与的公益事业能发挥出更好成效,依然亲自审阅宝莲中学建设规划图纸。

老骥伏枥,壮心未已。其子女花费重金寻访、聘请了著名医师为洪天紫治疗。但由于年老体弱,病情早已拖久,最终回天乏力,于1999年7月10日与世长辞,享年80岁。

栏头题写人

吴建东1990年3月出生,南安市码头镇政府文体站长,系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安市高层次人才。作品曾多次入展获奖全国、省、市书法展,2016年获南安市政府主办的第四届武荣文艺奖一等奖。

记者:李杨瑜 苏清彬 黄奕群

来源:海丝商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