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红亮
所处的位置在中原地区某个县级市的旧城区,有一个独具匠心的古建筑,巍然屹立,已经存在很多年了。
无论岁月怎么轮回,年代怎么更替,它历经沧桑,历经磨难,直到如今,依然屹立不倒。
这个建筑尽管是数百年的古建筑,下雨时,它却不漏雨,它就是远近闻名的——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这个建筑群,创立的年份已经很久远了。
王家大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当时,这个建筑群地处闹市区,王家大院的建筑布局非常合理,全部由四合院组成,它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王家大院有门楼,门岗房,配房,厢房,过厅,秀楼,主房,前后院,沐浴间,厕所,花园等,应有尽有,它的占地面积不下十亩。
据当地一位百岁老人讲:王家大院初建于清朝末年,落成于民国初期,跨度两个朝代,经王家两代人省吃俭用,呕心沥血,励精图治兴建的。王家的长辈做过当地的知州,王家的晚辈当过当地的县长。这样的建筑,在河南的开封还有一处,和这里的建筑一模一样,当时,是一张图纸绘就、建造的。后来,在划分成分之前,姓王的一家为躲避灾难,跑到外省去了。就这样,留下了这样的一个古建筑群。
现如今,王家大院是县级市的保护类工程,不管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无权破坏或销毁,否则,必须要负行政和法律责任,当地政府是要硬起手腕追责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王家大院的前院住了四户人家,他们分别姓徐,姓郭,姓李和姓张。
说实话,那个时期的人,不像现在的人们,文化水平高,文化素质高。那时的人,不止一个,普遍的文化低、素质低,说话不捡方式和方法,办事强势且霸道。
老郭、老徐、老张、老李居住的位置是这样分布的——
老郭居住在东面的三间房子。
老徐居住在西面的三间房子。
老张居住在南面的三间房子。
老李居住在北面的三间房子。
这样以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房子,没有空着,住得都有人。
他们居住的院子里,中间有个空地,闲暇时,他们或乘凉,或晒太阳,或聊天,或做些别的事。
起先,他们之间互不相识,谁都不认识谁,是因为住在一起后,才慢慢认识和熟悉的。
这倒符合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律和定律。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他们前世修来的缘分,命里注定有缘相识。其实,许多命中注定的事,是无法逃避或违背的。
后来,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就这样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那个时候,有些县城的居民,饮用水比较困难,当时,为了切实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经老郭牵头儿,把老徐、老李和老张三个人,叫到一起,集体布局、谋划和商量打压井的具体事宜。
谁承想,老郭的这个提议,竟然达成了空前的一致。
后来,他们经过共同协商,在王家大院前院空旷的地面,连起手来打个压井,以此,方便几户居民,冶已存在的饮用水问题。
事不迟疑,说干就干。
之后,他们有人对钱,有人对物,有人对力气,有人对声势。
不到一星期,王家大院的压井就打好了,后来,他们又在压井的下面买了一口小水缸,每天水缸里不断井拔凉水 ,天热的时候,谁都不会忘记往水缸里放些番茄、黄瓜、西瓜、啤酒之类的时令蔬菜或酒类,不过,他们在放入水缸的东西,都是提前检验过的新鲜程度或数量多少。
另外,每天晚上,他们都会争先恐后地往家弄些凉水,供应一家人洗个痛痛快快的凉水澡。
现在,需要说清楚的是,那个时候,他们还是很守规矩的,各家是各家的东西,谁都不许偷谁家的东西。
在当时,针对这些方面,几乎成为他们提前预约好的一项内容。
其实,这就是他们几家之间,必须要保持的应有的默契。
王家大院的压井打好后,很实用,的确方便了张、李、徐、郭这四户人家。那个时候,他们的关系还算不错,彼此心照不宣地有个照应 ,呈现出一派人心向善、其乐融融的喜人局面。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老李和老徐他们两家闹掰了,个中原因很简单,不因为别的,就因为接桶水,因为接水引发的争执。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老李的儿子为战,下午放学后,回到家,老李的老伴儿,催促自己的儿子去压井处接桶水,准备做晚饭。为战二话不说,提溜着水桶就去接水。他正在接水,老徐的儿子小虎,也来到压井处接水,然后,回家做饭。
小虎小声说:“为战,一边呆着去,等我接了水,你再接,现在我先接。”
为战不同意,他说:“我正在接水呢,咋就让给你?啥事都得有个先来后到不是?不管在哪都得论理,公道自在人心。”
小虎不耐烦地说:“叫你让,你就让,哪有那么多废话!”
为战不服气,嘴里嚷嚷:“我就不让,你能把我怎么样?!”
小虎撸起袖子说:“今天不让我先接水,我就打你。”
为战说:“你打我一下试试!”
这个时候,为战的娘和小虎的娘,都从屋里出来了。
实话实说,这两个女人很善良,心底不坏,是个实诚人。
他们拉开了自己的儿子,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让他先接水,晚接一会儿不碍事,这个不懂事的孩子。咱都是一个院里住的邻居,事情闹到这一步多不得劲咧!”
接下来,小虎娘冲为战娘笑了笑,为战娘冲小虎娘也笑了笑,她们相互之间笑了笑,她们似乎是捐弃前嫌,谁都不跟谁计较。
后来,为战先接了一桶水,掂回家去了,小虎后接了一桶水,也回家去了。
按照正常推理,这个事情,应该就这样过去了。
谁承想,这个事情持续发酵,又出现了节外生枝的事。
当天晚上,老李下班回到家,快嘴的为战把接水的结果跟他说了,老李气不打一处来。
他恶狠狠地小声说:“妈的,这姓徐的,竟然欺负到我的头上了,我岂能善罢甘休!”
后来,被其老伴拦住了。
老李的老伴说:“咱都是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把事情闹得太僵不太好吧,这个事情过去了,这一页算是翻过去了,中不?”
老李感觉老伴说的在理,就没有说什么,只是他的心里对老徐家记下了一笔债。
当天晚上,老徐下班回家,多事的小虎给他说了接水的事,老徐恼火了,嘴里说:“小虎欺负他,又怎么的,老李家能把咱怎么样?”其老伴说:“话不能这样说,都是住在一起的邻居,还是息事宁人的好 ,我们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把事情闹得太僵,对大家都没有什么好处。”
老徐瞪了老伴一眼,没有说什么,只是对老李家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其实,在那个时候,老李和老徐算是结下了“梁子”。
要说这为战,绝对不是好人,这家伙好惹事,也好打架。
老徐的儿子小虎不好,应该是坏人中的一个。他也是好惹事,好打架,不是省油的灯。
有天中午,为战和小虎在放学的途中相遇了。
为战挑衅,他说:“小虎,今天没有别人,就咱俩,咱打一架,我要为那天接水的事报仇。”
小虎不以为然,也不服气,只见他嘴角上扬地说:“打一架就打一架,谁怕谁,我还怕你不成!”
于是,他们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就在街面上打了一架。
当时,为战比小虎大两岁,打架时,他占了便宜,小虎吃亏了。
后来,这个事情持续升级,小虎的两个哥哥介入冲突,为战的一个哥哥也参与打架。
俗话说:“双拳不敌四手”。
小虎弟兄三个,为战弟兄两个,为战哥俩吃亏了。
当天晚上,老李下班早,带着两个儿子把小虎弟兄三个打了一顿,小虎他们吃亏了。
后来,老徐下班了,老徐叫嚣着,有报仇雪恨。
小虎赤手空拳,要硬往老李家里闯,老李躲在门后,给了小虎一木棍,小虎被当场打翻,这样,小虎大哥不干了,只见他掂着老徐改造的猎枪 ,小虎的二哥也在叫嚷:“闯过去,报仇。”他们弟兄两个,要硬往老李的屋里闯 ,厉声说:“打过去,为三弟报仇。”这个时候,老徐死死的从后面抱着大儿子,嘴里大声说:“大虎、二虎,不敢呢,你们这样硬闯过去是要出人命的。”
之后,小虎从老李的屋里出来,他们回家去了。
后来,这个事情,谁都没有提,也就不了了之。
老李家和老徐家的争斗,暂告一段落,他们相安无事。
只是从那时起,他们两家有了矛盾,就不搭腔了。
老郭家的两个儿子长大了,他们家的三间房子不够住。
老郭率先在三间房子的西面进行了扩地,他盖了两小间平房,又圈起了院墙,还在平房的西面垒砌了一个小花池,种一些时令的花或者是蔬菜。
这样以来,直接地损害了老李家的利益,起先,老李只是跟老郭理论,后来,就发展成为争吵,还差一点动起手来。
老李和老郭斗气,因为有老徐明里或暗里的支持老郭 ,老李很快就败下阵来,他没有阻止住老郭蓄谋已久的扩展地盘。
老张家一看,老郭都盖了两间平房,又垒了院墙。他真的坐不住了,与是,他就紧随其后的行动起来,也在原有住房的基础上进行北扩。他们也盖了一间平房,作为厨房,圈起了院墙,形成了自己的小独院。
后来,老徐见状,急忙把地盘进行东扩,盖了两间平房,圈起了院墙。老徐盖房、垒院墙可费劲了,老李又给老徐怼架,他们两家又一次差一点打在一起。
老郭、老张、老徐都在争先恐后的扩展地盘,老李却不能,个中的原因很简单,他的住房门前就是一条路,王家大院前院通往后院的路,如果老李要是强行的盖房子,就是明显的设置交通障碍,前后院的人们就不能顺畅的出入了。然而,老李又感觉地盘不占白不占,不占太吃亏,就在路道上盖了一小间房子,作为厨房。老李这样做,设置交通障碍是小,人们要绕行,更为重要的是,犯了风水学的大忌。压着道路盖房,犹如弓箭穿心。
老李的厨房盖好后,他家的事,接连不断的出,首先,其老伴儿的精神出了问题,得了精神病,整天憨憨傻傻的,紧接着,其大儿子和二儿子先后离婚,后来,老李又因病瘫痪在床,他的二儿子不到五十岁就死了。
然而,老郭、老徐、老张家扩展地盘后,却平安无事,没有出现乱七八糟的事,照常过日子。
那个时候,王家大院前院的四户居民,为人处世的风格迥异,各有特点,不尽相同。
老李家和老徐家长期不和,整天很少搭腔,各挣各的钱,各过各的日子,相互之间几乎不往来。
老张家生性懦弱,不惹事,亦不掺和事,息事宁人,过好自己的日子,不管多余的事,很少和老李家、老郭家、老徐家来往。说实话,老李家、老郭家、老徐家,也不把老张家当回事。
老郭家和老徐家走的近,经常相互帮忙,相互走动,关系比较融洽,呈现出其乐融融的局面。
每当老李家和老徐家争吵或者打架,老郭家总是做些调和、调停的具体工作,老郭家往往扮演的就是“和事老”的角色。
现如今,王家大院依然还然不动巍然屹立,老李、老郭、老张和老徐的后代,都在外面买了房子,搬出了王家大院的前院。
王家大院的后院还住着几户人家,他们之间的故事还在继续。
逢年过节时,老徐和老郭的后代还相互走动,串个门,吃个饭什么的, 至于老李家和老张家的后代是否有联系,是否聚在一起拉家常,就真的不知道了。
现如今,老李家、老郭家、老张家、老徐家,他们之间曾经发生的事,只能是往事。
然而,往事如烟,往事如昨,必将镌刻在每个当事人的脑海中,估计他们一辈子都难以忘记。
王家大院,一定生存在岁月的年轮里。
作品完成于2022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