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论著评介 >

《谁是你的菜》「你是谁的菜是什么意思」

第六章 失去记忆的村庄

大年初一的拜年,在母亲的手擀面结束后开始。

走在新修的柏油路上,看着整齐的,一模一样的房子,我欣喜之余,感觉有点空落落的。

村里的老城墙被推倒了,取代它的是白色的瓷砖贴就的一排排平房。漂亮的没有了韵味。

老城墙留给我太多的记忆。黄土夯成的墙,高约10米,南北约三百米,东西长二百米左右。南北各留大门,中间有条路,约四米。城内东西向分布着三排房屋。一溜的青砖瓦房。土城四角上,各建一座小瓦房。

城内有祠堂一座,祠堂门口有两尊石刻,奔跑的麒麟背上驮着半米左右的石鼓。石鼓上镌刻的内容我已记不清楚,隐约记得是二十四孝的内容。

村里的老爷爷们也不知道这座土城是什么时候建起来的。你和他们说起土城,他们就会告诉你城外那座在文革中拆除的庙宇,绘声绘色地说那座很大且雄伟的一座庙。我想也许吧。

关于庙的有无,我更相信是真的存在过。土城的消失,让我难以释怀。我站在村子中间,四顾望去,满心的失落。它是否真的存在过。如果我给后人讲关于土城的事情,他们会相信吗?

家族中的长辈,我的邻居,儿时的小伙伴,挨家拜访。如果不是我当天下午要走,肯定又是大醉一场了。

辞别父母,在父母亲的叮嘱中,我离开了村庄。

满心的不舍,满心的留恋,还有对父母的内疚和不安。

我相信,每一个踏上漂泊的途中的人们,都充满了对家乡和家人的不舍和留恋。

住在我心底里的晓雅的家,在我们的县城,一个风景优美,能让人生出无边遐思的小城。

忐忑中,走向晓雅的家里。忐忑中,敲响了她家的门。

开门的是一位中年人,听我找晓雅,他说原来的住户已经搬走了,去了另外一个县城。刚好是老板要我去拜访的那个地方。

小城沉浸在热闹的春节气氛中,街道的行人不多。街道两旁的树上挂满了各色的彩灯,火红的灯笼和春联向我传递着每家每户团聚的气息。

去往晓雅所在的另一个县城,要翻越四五道沟壑,路上鲜有车辆,好久看见一辆车,也是匆匆驶过,但不忘用灯光进行问候。

行走在途中的人们,形只影单,但心底里都有一个寄托着希望的地方,无论何时都要善待和你插肩而过的路人。

夜里七点钟,到达了晓雅生活的县城,按照她家的新房客的给的模糊信息,找到了一个小区。还好,从小区门卫大叔哪里,打听到了晓雅的消息。不过,门卫大叔告诉我,她十多天前刚结婚,并顺手给我指了晓雅在四楼的窗户。

我看到窗户上大红的喜字和过春节时贴的红色窗花,窗内的灯光是如此的温馨。刹那间,我心头倒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

喜欢一个人,就是能看到她幸福地生活。这是我站在那座县城的寒夜里,突然领会到的。

向门卫大叔过谢,找了一个宾馆安顿下。一碗泡面安慰了空落落的肚子。

那个夜晚,我前所未有的酣然入睡。

老板交待的那个村子离县城不远,四五里路。是一个古朴与现代交融的村落。

祠堂坐落在村子中心,青砖青瓦建成的院落,门口两尊大石狮子,甚是威严。入得院内,两三个老人在打扫卫生,正房里依次供奉着木制的牌位,五柱檀香在铜制的香炉里静静的燃烧。牌位上的姓氏恰好和我哪位老板兄弟相同,看来他也在寻宗觅祖。

静穆的场景,不容我拍照,院子里拍了一些,在扫院子的老人打量的眼神中,走出了院子。

门前两棵大槐树,一左一右,站成了等待的姿势,又似两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相伴。

老板兄弟所说的池塘已没有踪迹,我在村子里游走,不停的拍一些照片,希望我的老板兄弟能满意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