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 1899-1972
川端康成,著名小说家,日本文学界的“泰斗级”人物,曾在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亚洲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自幼父母双亡,姐姐等亲人也相继离世。这种悲痛的童年经历,促使得他的文字多呈现着忧郁以及伤感的情感底色。而也正因有着不愉快的情感经历,川端康成一生多外出旅行。《伊豆舞女》这篇小说的创作契机正是来自一场旅行。那场旅行的开始,便是因为川端康成在19岁之时,因内心长期积压的忧郁情绪,于是想散散心,派遣内心苦闷。故而踏上这场伊豆之旅。
《伊豆舞女》 1926年1月至2月间由“文艺时代”发表
《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借伊豆之旅为素材而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中的“我”即是高中时代的川端康成。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在旅行途中偶遇一行巡回演唱的艺人,被其中一位名为阿熏的十四岁小舞女的纯真和美貌所牵动,随后随同舞女等一行巡回演出的艺人,从修善寺经汤岛、汤野一直辗转到了伊豆本岛南端的下田港。虽途中“我”与小舞女都心生情絮,但结果却是不能在一起,之后“我”便怀着依依之情,告别了舞女。
《伊豆舞女》可以说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之作,也是他创作风格中“物哀”美学观点的重要呈现。“物哀”似乎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一抹底色,这一特点在《伊豆舞女》中也是有所展示。但是较之传统的“物哀”而言,在川端康成笔下,《伊豆舞女》又多了一层不一样的色彩,不单单是有着情的融合,而且多出来一份纯真、洁净的力量。
这种说法第一个片段是描述小舞女在与主人公分别后的情景,从一开始的腼腆、含蓄,不敢道别,只在一旁静静目送。到后来情感的突破,方才挥白巾送别。第二个片段是男主人公彻底与小舞女等人分离,目光再也没有交集之后,在船上的心理描写。这两段都有着共同之处,一来是他们都是揭示着悲剧性的结局,给人以带来"悲"的情绪,是符合日本传统文化"物哀"中的"哀"的感受。二是两者都带有着通透、洁净的力量。无论是小舞女直面情感的具化(挥动白巾),还是主人公脑海中对于这段情感的理解、明悟,这两种情感的升华都是极其触动读者的。
小舞女与主人公送别场景 电影《伊豆舞女》(1974)截图
说到川端康成的文字语言,字里行间总是围绕着一股悲与美的氛围。他认为悲与美是密不可分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而之所以会有这样子的观念形成,主要来源于三点。一是家庭出身的缘故以及后来父母双亡成为孤儿的遭遇,二是亡国之民观念的存在,三是日本古典文学传统的影响。
首先是家庭出身,川端康成出身名门世家,但是后来家世没落,不仅财产散失殆尽,而且家族成员也是身体虚弱,人丁稀少。在《临终之眼》中,川端康成曾说"我认为艺术家不是一代人可以造就出来的。先祖的血脉经过几代人的继承,才能开出一朵花来……可以认为,世家代代相传的艺术教养流传下来,结果才能产生出一个作家;而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世家的后裔大抵体弱多病,犹如残烛之焰,即将熄灭,临末闪亮一下,于是出现一个作家。这已经是悲剧了。"由此可见,川端康成既为自己继承家族血统而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为世家没落衰败感到惋惜,并为之产生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
另外一方面是他孤儿的自身经历。川端康成自幼失去亲人,而且还是不间断的失去。先是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
"夸张一点说,在祖父的葬礼上,全村五十户人家都怜悯我,为我伤心。送葬行列穿过村子时,每个十字路口都站着村子里人;我走在棺柩前头,从他们面前通过时,女人便放声大哭,并且在嘴里念叨着"可怜哪,可怜哪"。我只是感到不好意思,觉得很不自在。",这段话便是引自《参加葬礼的名人》。由于过早的体验到这种亲人失去的悲痛,以及体会到周围人对于自己身世的怜悯,不由感到悲哀。而后其一生多出去旅行,心情犹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也就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
其次是亡国之民的观念影响。"我想去的也不是欧美,而是东方的亡国。我大约是亡国之民。"摘自《文学自传》,不难看出,这种在国家战败后的思想,伤感、哀愁在川端康成的脑海中形成了较深的印象,以至于后来渐渐的影响其美学观念的形成。
再者是日本古典文学传统思想流传下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对川端康成的影响最大。这部美而悲的作品,充分表现了人们的苦闷、忧愁和悲哀等情绪。恰巧的是《源氏物语》中的"悲哀"与川端康成不幸的经历和他的伤感情绪产生了共鸣,以至于到后来,对川端康成的创作思想、思想情调、文章风格都产生了颇大影响。
老年的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的美学观念中带有着"悲"与"美"的色彩,"悲"的原由前文已提及,而接下来就谈谈其"美"的特性。川端康成的美学观特点也分三个,分别对应着自然美、女性美,以及悲哀美。
第一点,对于自然美的崇尚。川端康成主张把自然与人物联系在一起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在《伊豆舞女》中男主人公初次与小舞女相遇的情景,作者是这样子描写自然景物的,"重重叠叠的山峦,原生林,深谷的溪流、山间的秋色……",这一切都是豁达而开明的,传递着主人公刚暂时摆脱孤儿根性的思绪,融进轻松的旅途之中,为后文与小舞女的相遇做出了情感的铺垫。另一处描写得较为动人的则是最后的分离场景:"大海什么时候黑下来的也不知道。網代和热海有着灯光……船舱的灯熄了。船上装的生鱼和潮水的气味浓了起来。"对于分离、伤感的情绪,作者利用黑色的夜晚,以及熄灭的船舱灯光表达,虽然没有直白的情感流露,却更胜之,能触动读者心弦。
与小舞女同行期间,途中尽是满山秋色 电影《伊豆舞女》(1974)截图
第二点是对于女性美的崇尚。这种对女性美的崇尚,无论是《伊豆舞女》还是川端康成的其他作品都有表现,在《雪国》里,是驹子和叶子,在《伊豆舞女》里则是小舞女。"靠近码头的时候,蹲在海边的小舞女形象飞进我的胸口。直到我走到她身旁她也一动不动,只是低头不语。昨晚化的妆使我更有些动情。嘴角的红色胭脂给她仿佛愠怒的脸庞增加一种稚嫩的威严感。"这一段,一方面把小舞女纯真一面描写得极其动人,分离情绪明明堵在心头,却也只是低头不语。将小女孩的羞涩心思描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也通过主人公的反应,衬出小舞女天真、纯情的魅人之处。
离别时蹲在码头的小舞女 电影《伊豆舞女》(1974)截图
第三点则是对于悲哀美的崇尚。川端康成既热衷于追求、探索美,却又擅长表现悲的情感。作品往往充满着失意、孤独和伤感悲哀等氛围,结局也通常被赋予悲剧性。就拿《伊豆舞女》来说,故事一开始就似乎为最后的"悲剧性"做好了铺垫。故事以旅行作为切入点,而旅途总归是会结束的,萍水相逢的偶遇,又有多少会有真正的开花结果。主人公与小舞女彼此的朦胧情感,即便能互相产生反应,但是结局的最后,情绪依旧是离别。这种对于"悲"的情感把控,对于川端康成而言仿佛是信手拈来,这也许与他以前的经历脱不了关系。
《伊豆舞女》给人是讲关于一个失意少年诗意的青春物语。"失意",这里指文中的"我",因孤儿根性的原因作祟,觉得被生活环境所压抑,故不如意。另一处的"诗意"则指向整个故事而言,故事基调环绕着朦胧、淡雅的氛围,情节有离绪却不显悲伤,结尾干净却又让人回味无穷。
《伊豆舞女》的故事很简单,直白来说就像是一个高中少年在旅途上遇到自己心仪的女孩子,最后没在一起的初恋故事。但在这个简单的故事当中我们却能看到很多,似曾相识的情景。如男主人公为与心仪的女孩同行,制造的诸多"碰巧";如女孩为男孩沏茶时因羞涩而紧张的手抖;再如双方都心有好感,却又羞于情面,直至最后分别都没敢说出口。这些情景或许在我们的青春中有的发生过,有的没有发生过;但是那一份对于初恋的情绪——紧张、害羞、开心、难过,我们都体验过。
虽然说川端康成极其擅长描写"悲"的表现,但是在《伊豆舞女》当中,"悲"的情绪似乎被淡化,不至于让人过于执着,反而更多的是关注于"美"的本身。读完此书,就像赏了一场樱花,看着樱花的飘落,为它的绽放而愉悦,为它的凋零、飘落而叹息,然而并未,为之伤感。
主人公给小舞女读故事 电影《伊豆舞女》(1974)截图
■ Contact Us
文字 / 一杯加冰奶茶
配图 /源自网络(侵删)
排版 / 一杯加冰奶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