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作者简介
《伊豆的舞女》作者是: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亚洲第三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毕业于东京大学。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
他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川端康成善于用意识流写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因写《伊豆的舞女》而成名。
川端康成的名字早已记录在菊池奖、艺术院奖、野间文艺奖、每日出版文化奖的花名册上。
1953年被选为日本文学艺术最高的荣誉机关——艺术院的会员。1961年,日本政府即“以独自的样式和浓重的感情,描写了日本美的象征,完成了前人没有过的创造”,授予他最高的奖赏——第21届文化勋章,成为日本文化功臣。1957年,获西德政府颁发的“歌德金牌”。1960年获法国政府授予的艺术文化勋章。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口含煤气管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纸质遗书。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为纪念川端康成,人们在他大阪故居(出生地)设立纪念碑,还有纪念馆。纪念馆又名川端康成文学馆,在日本有三处:分别位于大阪、新潟、大分。内设有图书馆、遗物展示馆等。
第2页 内容概要
《伊豆的舞女》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川端康成的人讲了一个关于伊豆舞女的一个故事。有着淡淡的哀愁的故事。故事的情节本身很简单:少年初恋。如果要再多说一点儿便是:在一个山色空蒙的季节,一个就读于大学预科的少年,在一次娴静的旅途中,邂逅了一名美丽的舞女。写到这儿,就知道这是件极雅致的事情,汤岛是个相当古朴的小岛,有山,有水,有树,大凡散心所需的一切景物那里都有,于一名学生,是一个并不奢侈的胜地;于艺人,也是个卖艺的好去处。
故事就是从汤岛开始的,少年对在旅途中初次见面的舞女一见倾心,我几乎要说这是一个初恋故事了。说“几乎”是因为:故事中的两人并无世俗之人想象的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乃至山盟海誓。他们只是通过几次回眸,几滴清泪来诠释这若有似无的情愫,于是眼波流转之间,上演了一出青涩而忧郁的如烟似雾的少年情怀。
日本是个小岛国,因此日本人从骨子里充斥着淡淡的绝望的味道,东山魁夷如此,村上春树亦然,川端康成自然也不例外。他用浓郁的日本情调将这牵挂人心的初恋渲染得极具东方美感,那种
日本人特有的哀愁、颓废,也让整篇文章充斥着《北国之春》的曲调。日本的乐曲常有反复音,仿佛无时无刻不预示着终结,估计舞女们弹唱的曲子也是如此。全文没有一句炽热的言语,这才适合涉世未深的孩子的作为。年仅十四岁的舞
女在每一个低头、浅笑、行礼、羞怯间,流露着难以言喻的美好,甚至可以让人想象出她在飘落的八重樱花瓣中轻舞的丰姿。伊豆不同于东京,东京的繁华它没有;伊豆不同于奈良,奈良的睿智它没有;伊豆更不同于京都,京都的古风古韵它也没有,它所拥有的,大概只是那淡季的忧郁与纯真的自然吧?
而这份忧郁与自然又恰恰适合这朦胧的初恋,因此这段故事只有发生在伊豆这种地方才让人觉得合情合理。最终,这个在一个合情合理的地点,恰恰时宜的季节发生的初恋故事还是有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平淡结尾:“我”终于还是回去了,在与舞女相识的整段日子里,两人始终没有捅破这层薄纸,不说也好,正如有句古话叫:“知君情深意也厚,忆人全在不言中。
第3页 写作背景
《伊豆的舞女》是以作者19岁之时的伊豆之旅为素材而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中的“我”即是高中时代的川端康成,所以说到作品创作背景首先要从作者的身世开始入手。作者幼失怙恃,两岁丧父,三岁丧母,由祖父母扶养,在姐姐和祖母相继去世后,16岁时他最后一个亲人、双目失明的祖父也去世了。
从小体弱多病的川端康成常年幽闭家中,心理十分的敏感和寂寞,年幼失去双亲,不幸的身世使他形成一种孤僻的“孤儿气质”“受恩惠者气质”。这种性格以及它所带来的令人窒息的忧郁情绪,在东京的喧嚣对比下显得愈发明显,为了从这种压抑的情绪中逃脱,作者踏上了伊豆的旅程。
人物介绍
舞女:从文中部分细致的描写中,不难看出,舞女的行为举止的确让人难以想象她还是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孩子,相反却处处显示着她成熟懂事、喜欢帮助别人的这种成年人应有的气质。在这之后,随着旅途的不断接触,看上去十七八岁恭顺温良的“熏子”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格——羞涩、天真、清纯、童心未泯。
舞女的身边只有24岁的哥哥荣吉,却再没有其他的男性,所以,不知是由于不太接近男人而感到害羞还是因为是注意到“我”而感到害羞。漫漫的巡回艺人生活四处飘零,无所依靠,所经受的艰辛也比常人要多得多,尽管如此,舞女仍保留着这种纯朴的羞涩。漂泊的艺人生活经历一点儿也没有损伤舞女,也许正是这种生活经历反而使她保留了单纯、质朴的心。她有一种在一般女孩身上所没有的那种未经世的性魅力,纯洁无瑕。
“我”:小说中“我”平等待人的品质是铺垫这场温馨之旅的基石。一路走来,作为大学预科生的“我”接触到的人形形色色,尤以社会下层人居多,但却能始终保持谦和与关注的态度。正是这种品质,赢得巡回艺人的信任与尊重,也是“我”能与他们相伴旅行的基础。
文章结局部分写道: 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这实际上是在悲哀中由于人们心灵的相互交流、相互抚慰而产生的和谐、幸福的理想境界。“我”感到一切都融为一体了,开始自然地接受别人的好意,也自然地去帮助弱小。
原本孤僻、内向,拒绝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我”,心灵得到了彻底的净化。但“我”对舞女似恋非恋的思慕之情却不得不在青春的遗憾与叹息中走向哀婉的结局。青年学生感觉体验到的环绕舞女的社会气氛是悲哀的,而自己“孤儿根性”的心灵底色本来就是悲哀的,因此形成了《伊豆的舞女》悲凉的基调。
第4页 读者评论
川端康成把《伊豆的舞女》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现在如诗如画的美丽背景下:“俊秀的天城山,茂密的树林,清冽的甘泉,浓郁的秋色,袅袅的炊烟——”“南伊豆是小阳春天气,一尘不染,晶莹剔透,实在美极了。在浴池下方上涨的小河,承受着暖融融的阳光。”“群山和天空的颜色都使人感到了南国风光”。“雨停了,月亮出来了。 雨水冲洗过的秋夜,分外皎洁,银亮亮的。”
川端康成把主人公放进这伊豆秋色中,使人物形象与自然情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细腻优雅的风光描绘,让我们身临其境,享尽淳朴伊豆的旖旎风光。同时,又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清新淡雅的哀愁。川端康成通过自然美与个人情感的有机结合,构筑出“物心合一”的美学思想。
纵观整篇小说,不难发现,这部小说一如川端康成其它作品,具有忧郁和哀怨的情绪,但在这其中却又浮现出一股暖人心扉的温馨。这份暖意不因身份的悬殊而淡漠,正是这种身份上的差距让彼此的相伴和信任显得弥足珍贵。旅途虽短暂但却足以让“我”铭记,温暖了“我”今后的人生之路。
小说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对“我”和年少舞女之间微妙的情感波澜的细腻刻画,舞女的清纯与天真如一股清泉净化了“我”抑郁阴沉的心灵,让这场原本孤寂的伊豆之旅充满了青春的悸动和初恋的浪漫。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旨在阐明笼罩《伊豆的舞女》的忧郁气氛突显的是这段与巡回演出艺人的旅程给具有“孤儿根性”的“我”所带来的温馨与浪漫。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描写的一段经典的日式爱情,恬静清淡而又蕴含了极其深厚的人生况味。同时,也描画了一个在悲哀中由于人们心灵的互相交流、相互抚慰而产生的和谐幸福的理想境界。这个爱情故事的唇纹眼角都浸渍着东方民族的神韵,在欲语还休中细腻刻骨地勾画出迷离忧郁的南国风情。在邂逅与告别中,令人忘却现实与创作的界限而随着川端康成神奇的笔触缓缓沉入空灵美好的唯美境界。
第5页 名言佳句
1、当我拥有你,无论是在百货公司买领带,还是在厨房收拾一尾鱼,我都觉得幸福。爱像一股暖流滋润着我。当我失去你,即便面对鸟语花香我也兴味索然。一切显得落寞,虚空。善于感知的心变得迟钝,甚至无法捕捉自己的灵魂。失去了恋人是悲伤的,更让人难过的是迷失了一颗心。
2、山间的路氤氲着雾气,衣服被蒙蒙的雨打湿,胸前和双脚本该觉得冷,背后却因为疾步而行被汗湿,更因为难耐的情绪而焦躁。初识爱情在这样年轻的年纪。在这样如梦似幻的山里,就注定这是一场足以铭记但是却不可能结果的感情。
3、我处在一种美好的空虚心境里,不管人家怎样亲切对待我,都非常自然地承受着。我想明天清早带那个老婆婆到上野车站给她买车票去水户,也是极其应当的。我感到所有的一切都融合在一起。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
(未完待续)
(文中图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提供者)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