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术争鸣 >

中国奶牛养殖历史「新中国的艰难发展历程」

东北担当起奶牛养殖重任



1946年,东北作为最早的解放区,具有良好的奶业基础,适合建立大型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基地。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东北奶牛业,如奶牛集中生产区内乳制品厂的建立;牛奶和乳制品的销售问题;及时调整奶价,保证养殖户的收入;引进良种公牛,改良奶牛性能;加强兽医防治工作等。这些都大力促进了当时东北奶牛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黑龙江奶牛存栏不足6000头。1946年以后,黑龙江省的奶牛达到了12000头。1952年,仅哈尔滨市就有3104头奶牛,1957年约6000头,增加了近一倍。

重视饲养繁殖,发展优秀种公牛

重视奶牛的饲养繁殖,不但重视母牛存栏的扩大,而且对奶公牛的饲养也极为重视。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生产中的优秀奶公牛是作为种牛利用的,以产出更优质的奶牛后代。

新中国成立后,双城人民政府极度重视奶牛的品种改良与繁殖。20世纪50年代后期,每年都会给双城调拨一批荷兰或美国生产的种公牛,分配给公社配种站、奶牛社和养奶牛的生产队,改良奶牛品种。

改良后的奶牛后代

农场逐渐建立,畜牧业得到发展

1950年左右,各地开始进行奶牛养殖场的建设。初期这些牛场牛舍简陋,主要以放牧为主。虽说当时奶牛每天的产奶量仅有10公斤左右,但足以为改善当地人民生活质量提供良好的保障!

简陋的牛舍

存栏量大幅提升,奶牛养殖新模式涌现

1953年,黑龙江全省奶牛存栏数已达1.6万头,各主要奶牛养殖场先后从北京、锦州、青岛等地引进大型荷兰公牛,提高产奶量以及后代质量。到1964年,黑龙江全省产奶量平均单产增加到3000公斤,提高了25.7%。1957年末,仅黑龙江奶牛存栏已经达到2.8万头,比1953年增加了75%。后来,乳品加工企业建成投产,奶牛产出的鲜奶在当地就可以得到加工,奶牛业的持续发展得到了强有力的推动。

合理安排放牧和舍饲,奶牛饲养程序化

当时奶牛养殖主要以放牧为主,并形成了一定的放牧模式。如每年的6-月放牧,每天放牧两次。8月末改为舍饲。奶牛在出群放牧前,将牛群分类编队,及时检查健康并修蹄,将病牛和健康牛分开管理,划定放牧区域,防止混群。奶牛的饲养管理得到了极大的进步。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国各地大型奶牛养殖场遍地开花,一个接一个万头牧场拔地而起,以宁夏、内蒙、陕西、河北等地为代表,大力发展奶牛养殖。2020年我国奶牛存栏量已达到1400万头,年产奶量能达到3440万吨。

万头牧场养殖基地


万头牧场挤奶现场


生活质量日益提高,我们对奶制品的需求日益加大。回顾我国的奶牛发展历程,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坎坷。感谢东北地区对奶牛养殖业不可磨灭贡献。


我是王二小,专注养牛那些事。喜欢的朋友点点关注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