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周刊》2021年12月刊
总第71期
本期目录
文学观察
“长卷浮世绘”如何可能?—— 论黎紫书长篇小说《流俗地》的叙事 | 林培源
极致情境、人性实验和现实主义想象力 —— 读卢一萍《大震》| 陈培浩
探索现实主义的“边界” —— 评房伟长篇小说《血色莫扎特》| 顾仁杰
“非家幻觉”下,用猫咪童话表达“弱者”关照 —— 评文珍小说集《夜的女采摘员》| 杜 梨
以鸟兽之名,或为阳关山立传 —— 兼论孙频的乡土写作 | 段国强
以暗夜的萤火,穿透时代的铠甲 —— 读朝颜纪实散文集《陪审员手记》| 鲁侠客
书写香河:刘仁前谈话录 | 姜广平
不存在的幻影 —— 关于余华《文城》的讨论 | 唐诗人 林培源等
时间、想象与写作 ——《追忆似水年华》主题刍议 | 徐兆正
艺术视角
曲艺精品创作机制的内生逻辑 | 周思明
中国早期《红楼梦》电视剧初探 —— 以1977年香港佳视版《红楼梦》为中心 |许军杰
符号学与图像学视域下的普桑《阿卡迪亚的牧人》| 董 帅
朝鲜茶碗 |[日本]柳宗悦 译者:张逸雯
新实践
城事 · 水彩画里的天津往事 | 何玉新 绘图:田同芬
本期关注
林培源《“长卷浮世绘”如何可能?—— 论黎紫书长篇小说<流俗地>的叙事》:《流俗地》无意于书写国族寓言等沉重的历史,挣脱出马华文学的传统模式,是一部野心之作。身处华语文学“边缘地带”的黎紫书,深知自身写作的抗争者为何物,要写出马来西亚的当代“浮世绘”,必须踏上前人鲜少涉足的路。可以说,《流俗地》的诞生意味着黎紫书二十余年写作经历的瓜熟蒂落,这种将“世俗”寄托在细腻绵长的“人心”变革之上的写法,着实是苦心孤诣的“破壁”之举,也为华语世界的小说创作立下了标杆。
陈培浩《极致情境、人性实验和现实主义想象力 —— 读卢一萍<大震>》:《大震》不仅有精彩故事和老练叙述,更有站立起来的精神叙事。卢一萍让人物在特殊而短暂的极致情境中释放人性复杂而丰富的纠葛,完成了于坍塌废墟之上人性辉煌性的重建。人如何在罪与罚、爱与妒、责任与伦理、亲情与良知的复杂纠缠中完成救赎,使尊严的、光辉的人成为可能?这是《大震》的追问,它说到底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由故事和情节而抵达精神叙事,这是很多当代小说未能完成的任务。
杜梨《“非家幻觉”下,用猫咪童话表达“弱者”关照 —— 评文珍小说集<夜的女采摘员>》:文珍的处女作里有一句话,牢牢抓住了19岁的我。它的大意是,无论你给猫取什么名字,最终猫的名字都会变成简单的两个字:咪咪。夜里是猫科动物视力最佳之际,“夜的女采摘员”便是文珍本人。我们同生活在北京,每次找她,她过的都是马德里时间,只出没在半夜。文珍经常熬夜写作,她活成一只夜猫,并从猫的双眼里摘取现实的吉光片羽。而猫在社会意义上,同时拥有城市流浪者和家庭宠物两种身份,这就给了她的文本双重视角。
徐兆正《时间、想象与写作 ——<追忆似水年华>主题刍议》:《追忆似水年华》既是一部文学作品,也体现着一种写作意志——将生活转化为文学、将生活艺术化。马塞尔曾经在描写马丹维尔的钟楼时察觉到自己拥有写作的意志,阅读他人的作品又使他气馁,令他感到自己没办法准确地复述内心体验。就这样,他渐渐放弃了写作的努力(身体的情况也使得他不得不放弃)。小说中,在最后的聚会上,他再一次体验到玛德莱娜小蛋糕所带来的对过去的感受,并意识到逝去的时间对于写作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时间的积存恰恰是写作的方向。于是,在小说结束的地方,马塞尔开始了他的创作。
柳宗悦《朝鲜茶碗》:茶人若只取表象,则对朝鲜作物的感受,只能流于雅器的判断,却不能意识到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那风雅乃扎根于杂器的本性;再者,对其美之稀有性的感受,断不会带来它们本是量产的廉价物的联想;从它们纯熟而自然的形态中,妄断那定是出自名工之手,而不能目见这是平凡的工匠平凡地制作而来。只取表象,有时会翳障我们结论的澄明。大部分茶人落此樊笼,皆因本末倒置的观察所致。茶器虽是器物,其背后潜藏着人心,又与生活互为表里。一切器物之美,皆是匿藏于背后的不可见因素之表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