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谓之“三味”,翰墨是最沁人的清香,琅琅书声是最悦耳的音乐,而阅读,一直被视为世间最美的姿态。
有关调查显示,近年干部阅读时间和数量明显增加,阅读载体也日益丰富,但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不少干部勤钻“空子”,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诸如差旅途中、会议间隙、茶余饭后,翻看报纸杂志,浏览网络新闻,阅读时事快评,优化了知识结构,开阔了眼界胸襟。然而,囿于时间的零散,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难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远不能满足当前新常态下的工作需要。
苏联作家罗茨基说过:“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在信息和阅读呈现碎片化浅层化的当下,我们要以“三严三实”为标杆,将深阅读作为生活和阅读新常态,在“深呼吸”中品味书香,真正以阅读陶冶情操、涵养身心、提升自我。
要善于规划时间。“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三国时期,孙权曾劝吕蒙读书:“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文革”期间邓小平谪居江西,上午参加劳动,下午和晚上坚持读书,每日至深夜。大量的阅读积淀对其后来的复出和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要真正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和精神追求,少点形式主义的会议,少点毫无意义的闲聊,少点庸俗无谓的应酬,将碎片化时间集零为整、聚沙成塔,多抽出整块时间,真正静下心来、下足功夫,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避免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
要甄选阅读内容。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铺天盖地、泥沙俱下,阅读时要学会甄别筛选,善用“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要多读儒学经典、文学名著等古今中外传统文化著作,充分汲取智慧营养,涤荡精神灵魂,坚定道德信仰,滋养浩然之气。要潜心阅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夯实思想之基,补足精神之钙。要认真研读相关专业书籍,全面提升专业能力水平,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问题,真正以学修身、以学资政、以学经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要注重阅读方法。“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清人孙洙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要通过大量阅读,不断增加知识积累,提升文化内涵。但也不可盲目贪多,更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要科学选择需要泛读、精读和体悟的内容,在阅读时有所侧重,或“吞”,或“啃”,或“品”。宋人钱惟演称:“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要依据时间合理安排阅读内容,实现阅读效果的最大化。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坚持审问慎思明辨,在阅读“三境”中达到自我的知、行、得。
要坚持常读常新。“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要将“明灯常作伴,益书常为朋”作为至高境界,以书为师,以书为镜,以书为友,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书卷给予我们的思想和力量,足以抗拒一切世俗洪流的侵蚀。蒋捷有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阅读也若此。年龄、身份、阅历不同,阅读的感受全然不同。即便是同一境地,之于同一本书,每一次的阅读体悟也不尽相同。人生这部大书更是如此。“旧书不厌百回读”,正是在这一次次阅读的“深呼吸”中,我们的生活空间芳香四溢,精神领土不断富饶,人生境界日渐升华。(中共丰县县委组织部 高存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