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创意文化 >

陕西古代遗址「陕西古文明遗址」

新华社西安4月20日电(记者冯国)与以往普遍重视“挖宝”有异,文物部门今年评选的2016年度十大考古发现更重视由物而生的文化、思想等精神领域。专家认为,这表现在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的秦汉祭天遗址等考古发现上,除了约700年的长时间皇家祭天传统外,评选专家们更视其为国家制度文化创新传承的结晶。

参与评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日前在西安作“五千年不断裂的文明”学术报告时表示,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世所罕见,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国家制度文化的创新传承方面一脉相承,譬如凤翔发现的秦汉祭天遗址以其巨大规模和完整内涵,不仅补写了历史,而且见证了秉承商周祭祀传统的秦人在发展过程中进行国家文化建设的过程,其创新传承的精神为汉人继承,遂下承了数千年来以中为尊的中华传统文化。

凤翔雍山血池遗址位于陕西省凤翔县柳林镇,去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当地文博部门联合组队,在多年考古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该遗址进行了针对性的发掘,发现了5米多高的祭天坛、祭祀坑等相关遗迹3200余处,出土各类遗物2401件(组),遗址总面积达470万平方米。

主持考古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田亚岐表示,该遗址是由中心场地、各类建筑、围绕场地的祭祀坑、道路、烽燧等各类遗迹组成的古代称“畤”的祭祀文化遗存,其使用时间达700年。不仅秦始皇及其祖辈参与了商周以来祭天这一国家制度文化的构建,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也曾随汉武帝参与过祭祀活动,并且留下了简略的过程记录。

在古代中国,早期文明中的红山文化、良渚文明等祭祀遗址多有发现,但囿于材料限制难以清晰阐释,到商周时期祭天的传统渐渐明朗,天子观念的制度文化安排推动着祭天成为人间君王统治合法性的不二之选,遂在天、地、人的世界观念中形成了国家祭祀的制度文化。

至于先秦至秦汉时期陕西凤翔雍地举行祭天的礼仪,在《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中均有简略记载,西汉前期时皇帝多亲自参加祭祀,或以烽火传到都城长安,皇帝在都城郊外礼拜。随着儒学的兴起,汉平帝年间王莽颁布元始仪,最终确立了都城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的格局,废除了畤祭,由此一直到隋唐、明清都是都城南北祭祀天地。

田亚岐说,随着考古发掘的进行,秦汉祭天礼仪的更多细节会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但更重要的是传达由物到精神传承变化的信息,或者说在保护遗产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古为今用,以便让文化遗产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创新时代制度文化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