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慧明
最近在“豆瓣阅读”上追一部叫做《惊堂木悬疑剧场》的连载小说,可惜署名“幸之”的作者由于个人原因停止更新了。其实平素对悬疑推理类作品并没有特别兴趣,之所以关注这部小说,纯粹是因为其中的人物设置与评书、相声有关。之前还读过署名“无蝉”的悬疑小说《相声杀人事件》,也是留了个结结实实的“扣子”,始终停在“且听下回分解”的位置。既然网络小说追了一半戛然而止,索性就着我感兴趣的话题,聊聊已经正式出版的小说里的相声吧。
班固《汉书·艺文志》里有言:“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庄子·外物》中的说法——“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意即琐碎的言论。至于相声,似乎根本用不着再多加解释了,如今还有比它更为大众熟悉且津津乐道的表演形式吗?故而,“小说”一下相声,顺带说说小说里的相声人和相声事儿,毕竟不是专题研究,只是就自己读过的几本书约略谈些感想罢了。
先说说洋洋近百万字的《相声大师1、2、3》(唐四方著,长江出版社2017年、2018年版),曾入选2016年网络小说排行榜年榜,获得过首届网络原创文学现实主义题材征文大赛一等奖,出版方的官宣上誉其为“近年来第一部网络文学曲艺题材精品小说”。
我对网络文学了解甚少,对作者其人以及该书在网络读者群中的反响并不知晓,不过,因为职业习惯的缘故吧,看到腰封上的推荐语——“一部网罗了相声趣闻、历史、精髓的百科全书式小说”难免好奇。
小说虚构了方文岐、何向东这对相声师徒,透过二人曲折的人生轨迹,又借书中诸人物的叙述或回忆,并穿插了大量知识性的内容,串联起相声的前世今生。对于熟悉相声艺术及历史的读者,无需额外说明,一眼便能从字里行间看到真人真事的影子,虚虚实实,倒也有趣。就我个人而言,则是有感于作者对诸多庞杂材料的整合能力,以及对主人公何向东“天才创世”般的英雄式描写。看来,三册书面世后仍有“待续”,不妨与君一起拭目以待。
还网购了另一本小说《相声少女刘三叔》(纯之著,花城出版社2019年版)。主人公出身相声世家、有着美少女人设却名为“刘三叔”,都令这部青春言情小说多少有些与众不同。尽管仍是言情小说的惯常套路和“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但情节常有“意料之外”的效果,往往不在“情理之中”,如果换掉刻意为之的场景与语言,将主人公替换成其他身份,依旧还是一本好读的关于一对年轻男女的恋爱故事。
从两位年轻的小说作者的年龄可以推算得出来,他们与相声的结缘,多半肇始自本世纪初前后。《相声大师》中,用了许多传统相声段子的名称作为章节,《相声少女刘三叔》中则是以上下句作为回目。并且,书中都借人物之口频繁出现相声段子里的“贯口”,以及行话、术语等,对读者来说,无疑既是“科普”,亦不失为一种别样的叙事手段;而从一定是相声爱好者的小说作者身上,则可以反证出近二十年来小剧场相声演出的影响。当然,这只是我读小说之外的猜想,姑妄言之,君且听之。
写到这里,不妨再聊聊另外两本关于相声的小说。
一是《欢喜虫儿》(卢昌五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9月版),另一本则是《京城笑仙(上下)》(谈宝森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年3月版)。两本书的作者皆为研究曲艺多年的专家学者,自然熟稔相声的历史进程,尤其对相声草创时期的初代艺人情有独钟。所以,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以史入文,创作出了这样两部虽为虚构却充满写实风格的长篇小说。其中,《欢喜虫儿》被誉为“第一次以小说的形式为相声演员树碑立传”,并于次年被改编成同名长篇评书,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演播者:刘朝);而《京城笑仙》则被改编成电影《笑神穷不怕》,主演是相声演员武宾。由此可见,以朱绍文为代表的早期相声艺人,其人其事皆多具传奇色彩——当然,这也与缺乏一定的文献记载有关——本身就符合文艺创作的题材和内容需求。
时隔多年,我依然还能记得这两本小说中的主要情节,特别是两位作者流淌于笔端的对相声前辈的尊崇与敬畏之情。无需多想,这一定是与他们多年浸淫于曲艺的写作、编辑以及研究工作有关,所谓情结,莫过于此。
与此同时,我也在揣测,就发行量和知名度而言,两位老者的长篇小说作品明显不及前文提到的两位年轻人。除了网络传播的速度与范围有优势这层原因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小说的语言、叙事的角度、情节的设置乃至人物的性格,似乎多多少少都能找到一些差异。窃以为,这其中,并无高下之分,多半还是世代的更迭与时代的隔膜所致。就像时下关于相声的种种论争,切入点不同,自然结论迥异。
行文至此,本可以就此打住了,偏偏一键搜索,又发现多部与相声有关的文学作品。若蒙诸君不弃,再择机一叙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