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论著评介 >

写结尾的方法有哪些「新手写短篇小说的技巧开头」

下面聊一个最重要的部分,结尾。著名作家王汶石在谈到短篇小说创作时,曾经有一段妙论,对小说结尾的作用作了精辟的阐述。他说:“写短篇小说关键要有个好结尾,就如同打牌,要有一张大王在手。有了大王,牌怎么打都行,如果手里连张小二都没有,这牌根本就没法打。”

那么关于结尾的处理方式,我本来只写了三大类,但是后来考虑到高中记笔记的时候总是带有一种希望可以记一些具体的可以直接用的东西的习惯,所以我把它们具体到11种,当然,这些也不是全部,创造是永无止境的。

第一种最常见,死。海明威曾说过一句话:一个故事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只有死亡是最好的结局。事实上在虚构写作中,死亡确实是一个非常便当的经常被使用的结尾方式,死尤其能体现传统的悲剧美学原则。那么对于它我就不多说了,只举一个我看过的比较特别的例子,马原的《白卵石海滩》,有时间可以看一眼。

第二种也常见,大团圆结局,最后男主女主愉快在一起了,男二也找到了她的女二,她们在森林里幸福地生活着。这是好莱坞的经典模式,我最近看了基本关于编剧的经典著作,里面经常会提到好莱坞的一个说法,观众自己掏腰包来看你的电影,你为什么让观众心里堵着,心里不舒服地离开电影院呢?这没有道理的,人家掏钱到电影院里坐两个小时,绝不是来受折磨的,你得让人家开心,所以这种结局又称之为好莱坞式结局。

第三种是诗意,两种方式,一是你自己把它写出诗意,比如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的结局,“但是,让我们对目前一般聪明的人说最后一句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授受衣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这话一时半会儿看不懂,所以就是一种”诗意的哲理“。

第二种方式就比较简单了,你可以完美地引用别人的诗作结,比如这篇《海边也是一个世界》:有一次他读雨果的《笑面人》,看到一段话写得很有意思,他用一个镇纸压住有这段话的一页。这是一段诗,很美的一段诗,大概意思是,‘诚实变成灾难,就像雪花变成雪崩一样,是柔软的东西慢慢积累的结果。’“它就是以雨果的诗作结,看上去也非常地有意境。

第四种结局是揭秘,所有的推理小说结局几乎都是揭秘,作家在一开始设置了一连串的谜,构成一个连锁的巨大的谜团,到最后就像剥笋似的一层一层把谜底揭开。例如刚刚讲过的《私奔》。

第五种结局是解嘲,幽默式小说常用的结局,大概是因为幽默的东西很难以一种郑重其事、很压抑很强烈的方式来最终画上句号,所以大都以解嘲的方式结尾。例如《二十二条军规》。它讲了一个荒诞的军人叫尤奈林,他本来是在战场上,要逃到瑞典去,但是军人是不能擅自逃离战场的,然而他身边的所有人都和他一样荒诞,上至队长,下至随军牧师,都帮助他出逃。最后他在要离开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不是因为要逃避责任,我是迎着责任而上,我是为了救自己生命而逃,这绝不是一种消极。“实际上解嘲就是说,前面的各自情节荒诞得让人想笑,但是最后扔出来一个理由或者一句话让你笑不出来。尤奈林对自己从战场上逃跑的行为就取了这样一种解嘲的方式,但是显然并没有起到解嘲的作用。

前面几种是经典小说常用的结局方式,但是现在的写作者更偏重于去写人的内心,写思想上的东西,就有了以下几种比较文艺且有创意的结局。

第六种有去无归型,就是说告诉你有个人去做了一件事,但是写到一半就结局了,没有点明这个人的归宿,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比如圣埃克.絮佩里的《夜航》,讲的是一个试飞员在执行越洋试飞的任务时,飞机的操纵开关失灵,与地面指挥部门失去联络;而这时油箱里也只有有限的油量。他一直往前飞,前路漫漫,而作者就这么把结局撂下了,我们只知道他飞出去了,却不知道他怎么结束,他突然走入虚无,再没有任何音讯。这种有去无归的方式,充满了悲壮的美感。

第七种是梦魇,结尾的时候用梦一下子把整个故事都消解掉,这个现在也很常见,不多说。

第八种是循环往复,开头和结尾形成一种循环式闭合,听说《卡门》里有这样的一段,最典型的是电影《暴雨将至》,这是部很了不起的电影,电影讲了四段故事,一开始在一个修道院里,一个男孩儿在拼命逃命,然后讲了很复杂的四段故事。故事讲到最后,奇妙的是,故事最后的一刻和最初一刻一模一样,完全吻合。这个结构有点儿像那个“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的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相似的还有一个悬疑电影叫《调音师》,它既采用了循环往复式的结构,同时也用了有去无回的开放式结局,而且全长只有十三分钟,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这两个电影。

第九种是得而复失,这个东西很哲学,说白了就是开头的时候男主女主幸福生活,然而结局男主失去了女主,女主去了一个像稻城、马尔代夫之类的美丽的地方再也没有出现。加缪的小说将这种结局表现得非常出神入化,而现在的很多人把这种结局用于描写一场失败经历,大概是因为得而复失的绝望和失败后的茫然与追求的无意义相类似吧。

第十种是走出叙述人视野,这个更常见。类似于我的一篇小说,写的是一个男人在一辆公交车上的时候,因为看到别人的表情听到别人的谈话而想到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所以他小心翼翼地去观察车上的人,在结局的时候他突然发现有一个女孩儿也在以同样的眼神注视他,他惊慌失措地下了车。“看着不断远去的那辆公车,我竟开始好奇起来,那个小姑娘,会给她眼中这个匆忙离开的我,留下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或者,又会想起她自己的哪一段人生。后面的故事,你要问后来的人。”把叙述视野从“我”转向小姑娘和后来的人,转向一个未知的不确切的方向。有一种对结局的难以猜测的无奈感。

最后一种不常见的,迷失结局。博尔赫斯写过很多,比如他的《沙之书》,“我想起有人写过这么一句话: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于是我倚仗自己曾在图书馆任职的经历,将那本沙之书偷偷地放在一个阴暗的搁架上。我竭力不去记住搁架的哪一层,离门口多远。“这种结尾是作者自己对人生各种问题无解时企图与自己和解时的一种手法,不需要答案,让自己和作品里的人或东西一起迷失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