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创意文化 >

读《寒夜》有感「观书有感其一中」



大家早上好啊,我是一杯乌龙茶,又到了早上的观书有感time,这次分享的还是巴金的书——《寒夜》。

继上次读完巴金的《激流》后,这几天我又读了他的《寒夜》。不得不说,巴金写的书确实很能反映一个时代。而《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也是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揭露旧制度、旧思想的腐朽和落后;不同之处在于《激流》三部曲重点描写了在新旧时代交替中的五四运动前后封建大家庭因为旧制度、旧礼教的束缚最终走向灭亡,而《寒夜》则侧重于描写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末)的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情况和爱恨离愁。巴金不愧是文学大师,这也使得《寒夜》如推荐阅读里“虽然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但是却具有强烈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描写一样精彩。




《寒夜》这本书围绕着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底层家庭的小人物们的生活展开。主线也比较明确: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爱恨离别。汪文宣就是文中的“他”,他是一个原本励志于从事教育但是因为战争的缘故做了一个普通职员的小知识分子,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校译文章这些枯燥无味的工作,他是一个善良但又比较软弱的人,而他的妻子曾树生则是一个追求自由、向往新生活的女性,这首先就造成了两个人的三观和对世界的认知不一致,因此也就有了书中开头两人的争吵。而这两人的争吵又多是因为文宣的母亲而起。汪母也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但她的思想始终是带有封建性,她比较保守,而她对她的儿媳树生的不满和刻薄也使得文宣左右为难。她似乎总觉得树生每时每刻都要抢走他儿子对她的爱似的,导致汪母和树生总是谁也看不惯谁。而从树生的角度来看,汪母总是处处和她这个儿媳作对,就算自己没做什么错事也会鸡蛋里挑骨头,因此这一家人生活很少有温馨和和睦。





《寒夜》的大背景是抗日战争,全国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更别说近乎是底层人民的文宣一家了。但是文宣一直都是逆来顺受,每当树生和母亲吵得不可开交时,他只是愁苦和无奈地暂时劝解他们,总是叫树生忍耐和宽容一下他母亲的脾气,也总是在母亲面前说他妻子的好话,他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将就而得过且过的生活。而树生却不一样,她追求她自己幸福的生活,她不能忍受汪母的斥责和怨恨,她不能理解她的儿子小宣对她的冷漠,她也不能忍受这个只有寒冷、贫困、经常断电的屋子。但是,她爱她的丈夫,是深爱。一个更好的生活和一个患病的丈夫之间的选择常常摆在她面前,而她很多时候都选择后者,她虽然不能忍受汪母给她的脸色和伤人的话语,但是她为了生病的文宣,屡次拒绝了比她小两岁的有为人士陈经理同她前往兰州的邀请。她爱她的丈夫,但是她最后还是败给了残酷的现实,败给了汪母冰冷的眼光和怨恨,她期盼离开这个令她痛苦的地方,最终还是选择了和陈主任一起前往兰州,丢下了文宣。即使这样,她也不忘每个月往家里寄钱给文宣治病,给小宣上学。但是等到她回来看望文宣的时候,才知道文宣已经患肺病离开了人世,而汪母也带着儿子小宣去了昆明,只剩她一个人在无尽的寒夜里走着……



以悲剧结尾的这个故事,我看过后也是思绪万千,有对文宣的同情和怜悯,也有对树生追求属于自己幸福生活的理解。其实我觉得文宣和树生两个人都是性格比较矛盾的人。巴金细腻的语言、神态以及心理描写把这两个人性格的全面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汪文宣是个善良、温和的人,他只是规规矩矩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即使被同事们看不起,他也只是默默忍受。他也正直,他看不惯公司里的下级员工巴结上级领导,公司里的钟老是他唯一的朋友。他也不想自己生病会拖累树生,居然忍受着和树生的痛苦,主动劝树生跟随行里调往兰州。在肺病越来越重的情况下,他还考虑着别人的幸福,如果他生活在当今,可能他会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欢迎。但是在抗日战争那个时代,这样的性格只能被大多数人理解为软弱。




而文宣的妻子曾树生,是一位受五四思潮影响极深的女性,在女权日益被人们重视的背景下,树生就是当时新兴思想女性的代表之一。她从来不像以前的女性一样听从父母的任何安排,她追求属于她自己的幸福,她不能接受自己的青春被浪费在日常和汪母吵架等的各种琐事中,同时就像前面也说过的,她是一个爱丈夫、并且有责任感的人,在去往兰州后也照常往家里寄钱。但是她的性格的另一面也呈现得很清楚——虚荣。在日常生活中,她也经常忙于各种应酬,接受陈主任的邀请,往往在很晚才回来,即使在文宣病重、她要和文宣分别的那些日子,她也总是很晚才回来。说到这里我真的要佩服巴金先生,能把一个人物的形象呈现得那么具体、那么全面。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家人的矛盾(或者说树生和汪母的矛盾)不可调和呢?我想是因为那个时代。我们都知道,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我们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无疑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但是过程是非常艰苦的。也正是这样,像文宣一家这样的底层家庭,抗日战争简直摧残他们的一切。不仅工资、住房得不到保障,就连生命也随时有可能受到威胁。书中描写到的,日本军准备打到重庆的时候,有条件的人都准备逃亡,而没有资金的底层人民只能在那里等死。《寒夜》也充分揭露了那个时代社会的黑暗,比如文宣的同学柏青的死,比如同事们对文宣肺病的歧视和刁难,在那个时代,仿佛有些人就是势力,可以任意剥削像文宣一样的老实人。同时,这部长篇小说虽然结局是悲剧的,但也充分说明了那个寒夜一样的时代即将过去,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光明和温暖一定不会迟到。

在这篇小说的结构上,我觉得小说故事情节叙述得很紧凑很有条理,巴金在人物形象刻画上(特别是心理描写)成就很高,内心活动描写得很细致。而整篇小说开头写在寒夜里一家人的生活情况,结尾写树生一个人在寒夜里不知何去何从,前后呼应。结尾并没有交代树生到底该去哪,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思考空间……

乌龙茶能力有限,感想也就这么多吧!

最后谢谢大家支持!




‘’观书有感‘’第二期
本篇文章为原创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End


往期精彩回顾

观书有感(1)丨《激流》三部曲中的反抗精神
喜欢本文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perseus文案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