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艺术殿堂 >

我爱你与你无关完整版「事实上我爱你与你无关」


柏拉图的《会饮篇》曾提到过一个神话:


人类最初是两性连体,后背相连,有两个脸两对手足一对性器官。两性经过翻转便可交合。后来主神宙斯看不下去这种形态,因而把人类一切为二。


于是,人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这就是我们在日常用语中经常用到的“另一半”的出处。


对于《会饮篇》,世人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所阐述的“精神爱恋”;并且由于古希腊有同性恋的传统,所以有一部分人在谈到古希腊哲学时总会联想到同性恋。


我在一年前写下的《《窄门》剖析:层楼终究误少年,自由早晚乱余生》这篇文章里曾经提了一下柏拉图式的爱情,但是我没有展开来叙述。一个原因是因为那时候刚高考完,我还没来得及系统地读一遍《苏格拉底对话录》;还有一个原因在于,虽然纪德的《窄门》描绘的爱情与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恋”非常接近,但并不能完全概括出来,只能概括出来其中的一部分。杰罗姆和阿莉莎之间的爱情是包含了宗教式的禁欲苦行在里面的,但他们之间的爱恋有一种“距离感”,也是我接下来要谈到的一点。


所以现在,我们进入正题。


01


柏拉图式的恋爱名为“Ladder of love”,翻译过来便是“爱情的阶梯”。也就是说,这种爱情呈现出一个逐级上升的过程。柏拉图认为人一开始都是喜欢肉欲的,但是,随着你对爱情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之后,你会发现任何事物都存在纯粹而深刻的美;这也可以称为在事物内部蕴含的“精华”。当你在“爱情的阶梯”上逐步上升,你会更加地喜欢那“精华”的部分而不是肤浅的肉欲。


那“精华”的部分如果要找一个词来说明的话,那就是灵魂与不朽。在“爱情的阶梯”的顶点,你爱恋的是对方那美好的品德与不朽的本性。


(画作《心灵之桥》,作者沃切赫·修得马克,奇幻现实主义作品)


“精神爱恋”强调“有爱无性”,强调精神上的交流。在柏拉图看来,当心灵摒弃了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心灵所处的状态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欲所感染的时候人会陷入其中,对真理的追求也就不再上心了,肉欲之爱更像是兽性动物的交配。


而人作为有意识、会思考的“高级动物”,人所追求的爱情绝对不能停留在只是出于完成一个交配的任务,如果人的爱情中只存在肉欲的激情,那么这不能称之为爱情,应该被称之为放纵。当人类没有对于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的兽性,是每一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为高级动物,是因为在人的本性中人性要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道德的。


(画作《精神的栖所》,作者尼古拉斯·洛里奇,象征主义流派作品)


“精神爱恋”有两层意思,一种是因“距离”产生的爱(空间距离抑或是精神距离),也就是“离你越远,我越爱你”。一种便是精神相交。


说到精神爱恋,那就不能不提一下歌德。歌德的诗作《我爱你 与你无关》在我看来是对于“精神爱恋”的最佳注脚:



歌德的诗作在这里表达了我要阐述的“精神爱恋”的第一种意思:爱一个人是希望对方能幸福,是希望对方能开心。爱一个人是只想着对方而忘记自己的存在,是想无限地对对方好,只要对方能感到开心、幸福,那么自己也就感到了满足了。哪怕陪在她身边的不是自己。把爱情留给爱人,把孤独留给自己。


爱对方胜过于爱自己。


那谈到这里时我便陷入了矛盾之中了。因为我之前谈到过:为什么有人会在恋爱关系里患得患失,为什么有人会因为失恋而一蹶不振?


(画作《恋人》,作者勒内·马格利特,超现实主义流派作品)


那时候我说,答案是,你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你没有学会爱你自己。正因为你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了别人身上,所以ta的一举一动都在牵动你的情绪,所以你开始患得患失。你的内心深处在企盼对方能给你同等的注意力。但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既然能够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那ta就能够把同等的注意力放在另一个人身上。当你察觉到这种情况出现时,你的精神支柱就会崩塌。所以,你必须要学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学会爱自己。


那现在我说“爱对方要胜过爱自己”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并没有。


这也是许多人误解柏拉图的“精神爱恋”的一个地方。其实柏拉图的“精神爱恋”往深了讲用社会的道德标准来衡量的话是有自私的成分的:


正如我上文所说,在柏拉图看来,肉欲之爱是相对于精神爱恋来说处于一个更低的等级。一个人只有在没有对于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才会是平和的。而一个人要怎么样才能达到“对于肉欲没有强烈需求”呢?


很简单,你与同性谈恋爱,就没有那么多的肉欲需求了。


所以依据这个理论推论下去的话,比起异性恋,柏拉图更推崇男性同性恋,因为男性之间的恋爱更加珍贵(请注意,柏拉图相信性吸引只存在于两性之间,所以才会得出此结论),这是精神崇拜的产物。这是第一个需要弄清楚的点。


(画作《柏拉图》,作者保罗·委罗内塞,矫饰主义流派作品)


需要弄清楚的第二点便是,如果你沿着“爱情的阶梯”继续攀升的话,在到达顶点之后,你会发现你爱的并不是对方那个“人”,而是对方身上的美好品德。所以其实推论下来的话出轨是可以被原谅的,因为你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了更美好的品德,而人就应当去追求更美好的品德。最终你会发现,你根本不需要爱“人”,你应当爱的是“精华”。


弄清楚这一点之后,我们才能继续推论。


这里说的“爱对方要胜过爱自己”指的是你去爱对方身上的”美好品德“,爱对方的灵魂,爱”精华“、爱不朽的事物要胜过爱你自己。当你爱一个人达到了这种程度的时候,你就已经忘记了”自我“,你的精神此时就进入了一个平静而又自洽的状态。


但是,在那之前,人还是要学会爱自己的。


”爱对方胜过爱你自己“的前提是你要学会爱自己。这一点必须要明确,不然下文就无法展开了。


02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深夜在网络上哭诉:为什么我对ta那么好,每天努力学习与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和ta有更好的生活,但即便如此,ta还是要离开我?我这么爱ta,为什么ta就不能也能多爱我一点?


我对ta已经是可以算是”精神爱恋“了啊,我的所有行动的目的都是为了ta能够开心啊。为什么ta还是不愿意多爱我一点?


这便是人们对于柏拉图式恋爱出现了另一个误解:认为一味付出便是爱对方的表现。所以人们非常容易陷入这种情况:出现了道德式的自我感动,甚至出现了道德绑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付出“二字。


在亲密关系里,我们会想着为对方去付出,这是正常的表现。我们会为了对方而放弃一些自己的东西,会在一些地方妥协于对方。双向的付出与奔赴会使恋人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关系也会更加紧密。


(画作《恋人》,作者亨利-吉恩·纪尧姆·马丁,分色主义流派作品)


但是,如果你是在一味地”透支“自己为对方而付出,那么这种关系会演变成一种”自我牺牲“式的关系。


关于”自我牺牲“,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曾在他的著作《自私与自爱》中有过这样一段叙述:


假如我们都同意:自爱与爱人在原则上是相似的,那么我们如何解释与对他人的真切关心明显相矛盾的那种自私呢?自私的人只对自己感兴趣、想要把一切占为己有,给予的时候一点也不快乐,总是对获取忧心忡忡;自私者对外在世界的设想只着眼于自己能得到什么;他对于他人的需要缺乏兴趣,他不尊重他人的尊严和完整性。他只看到自己,从对自己是否有利的角度判断一切人和物,根本上不具有爱的能力。这种自私可以体现或伪装于各种无私的姿态中,但是从动态角度看完全一样。看上去很显然:这类性格的人有一个矛盾——对自己的高度关切与对他人的缺乏关切。这难道不是一个证明:即对他人的关切与对自己的关切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只有在自私和自爱是一回事的时候这一论断才能成立。但是对于我们的问题来说,以上这许多错误结论恰恰是从这一假设推导出来的;这个假设是谬论。自私与自爱远远不是一回事,实际上它们恰恰相反。

...

如果把这一心理机制与某人对于他人的过分关切(或过分保护)作比较的话,理解起来会容易些。不论是一个管的太宽的母亲还是忧心忡忡的丈夫,足够深入的观察总是指向一个事实:虽然在意识层次上他们认为自己非常喜爱孩子或配偶,而事实上,对于他们关切的对象而言,他们在内心深处存有一种被压抑了的敌意。他们过分关切的原因在于:他们不仅要补偿对关切对象的缺乏爱意,还要补偿对关切对象的实际上的敌意。


在“自我牺牲式”的关系中,我们会习惯性地把对方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虽然对方并没有要求我们这样做),我们可能会为了满足对方,而忽略、否认自己的需求;


直到某一天,我们忍无可忍了,此时矛盾就爆发了。所以,在这种关系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 、 ”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 “你欠我的太多了”....


在关系中的“牺牲者”其实是一个“索取者“。这也是为什么,当伴侣无法以他们满意的方式去回馈和对待他们时,“牺牲者”们会心生怨恨、甚至能够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指责伴侣。


而这样做的话其实是在道德绑架对方,这反过来又会加重对方的负罪感,令他们更加难以离开,只有表现出继续接受“牺牲者”的“无私奉献“,来规避问题的核心,缓解自己内心的负罪感。


(画作《奥林匹斯山上的灵魂》,作者雅各布·乔登斯,巴洛克流派作品)


所以,在这样的关系里,虽然在外人看来这一对恋人依然是亲密无间、高度依赖;但关系中的另一方,其实是被“牺牲者”所捆绑的,他们在内心深处同样也不是“心甘情愿的”。他们选择去爱(如果这可以称之为爱的话),其中也多少含有一份沉重的惭愧之情。


在自我牺牲的背后有着“牺牲者”巨大的情感需求,他们非常渴望对方能够看到自己“无私”的付出,并因此能以同等的程度去回报自己、爱自己,或者,至少不会离开自己。当这种内心深处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之时,积攒已久的矛盾便会爆发,这时在这段关系里的“牺牲者”便会把自己放在一个道德制高点,去道德绑架对方,责怪对方,“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你就不愿意多爱我一点?”


究其原因,根源还是在于“牺牲者”不愿意接纳自己、不愿意关心自己、不愿意爱自己。倘若我们试图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向伴侣索要爱的“证据”时,在内心深处,我们是不确信自己值得被爱的。


03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我已经说过,柏拉图的“精神爱恋”分两层意思,其中的一种我们已经叙述完毕了,接下来我们开始展开第二点(其实是第一点的衍生):由“距离(空间距离、精神距离)”产生的爱情。而对于这一点我已经在一年前的那篇《《窄门》剖析:层楼终究误少年,自由早晚乱余生》里有过完整的叙述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虽然那篇文章的排版和字号不够完美)。


但我还是想分享一篇简短的小故事,算是夹带私货吧。


在塞林格的《破碎故事之心》里,一位作家打算给出版社写一篇小说,写一个“温柔动人”的言情故事。但是,正如作家自己所说的一样,“这个世界需要‘当男孩遇上女孩’的故事。但真要写它一个,很不幸,作者先要处理怎么让男孩遇上女孩。”


所以作家写了许多个开头,虽说差强人意,但是男孩总是没有成功与女孩产生交集。在一篇草稿中,作家尝试让男孩使用非常老套的手法;在另一篇草稿中,男孩为了与女孩搭讪甚至被送进了监狱。而男孩在监狱里也不断给女孩写信(男孩只见了女孩一次便深深爱上了她),整篇小说的重点与高潮部分也在于男孩写给女孩的一封书信:


爱你是我唯一重要的事,莱斯特小姐。有人认为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吻,是一堆孩子。


也许真是这样的,莱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么想吗?爱是想触碰却又收回手。


这一段是我在这篇简短的故事里最喜欢的一段,而且“爱是想触碰却又收回手”也能当作对“距离”产生的恋爱的一个小小的注脚了吧。


虽然在故事的结尾,男孩没能成功搭讪到女孩,两人并没有如作家想写的言情故事那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正如作者在结尾处所说的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我从没给科利尔周刊写一个“当男孩遇上女孩”的故事。在一个“当男孩遇上女孩”的故事里,总是该男孩主动出击的。


总是该男孩主动出击的,哈哈哈。


文章写到这里,也该结尾了,再写下去就显得冗长了。


怎么结尾比较好?没关系,我请来了散文诗里我最喜欢的诗人——纪伯伦。我们听听看他在《爱》中是怎么说的:


“爱不是占有,也不是被占有,因为爱在爱中满足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