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术争鸣 >

科学家说宇宙的起源「人类第一次发现黑洞是什么时候」

黑洞,这些宇宙中令人畏惧的存在各自在宇宙中占地为王,疯狂吞噬周遭的“居民”壮大自己。但是吞噬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错觉,要形成一个黑洞需要庞大的时间来支撑。而事实上,科学家刚刚发现“制造”黑洞其实可以很快,早期宇宙甚至只要1.5亿年就完工!

是的,你完全可以想象宇宙中最大的黑洞在瞬间形成,当然这个瞬间只是基于宇宙的尺度上,对于人类来说仍然是遥遥无期。

大约130亿年前,当我们的宇宙还只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初创企业时,宇宙突然出现了一股创造力,在宇宙的左、右、中三个方向都产生了超大质量的黑洞。

天文学家们在观察类星体时,仍然可以观测到早期宇宙的这些遗迹。类星体非常大,非常明亮,科学家认为它们是由比地球太阳大数十亿倍的旧黑洞提供能量的。然而,这些古老物品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一个问题。许多类星体似乎起源于宇宙的最初8亿年,远远早于任何恒星能够变大或变老到足以在自身质量下坍缩、爆炸成超新星并形成黑洞,也就是类星体的形成比黑洞还要早。

那么,问题来了,时空结构中的这些旧黑洞是从哪里来的呢?根据一种流行的理论,可能与早去宇宙充斥的大量气体有关。

于是研究人员运行了一个计算机模型,以证明在非常早期的宇宙中,某些超大质量的黑洞可以通过简单地将大量气体聚集成一个引力束缚云而形成。研究人员发现,在几亿年内,足够大的云团会在自身质量的作用下坍缩,形成一个小黑洞,它并不需要经历超新星的过程。

因此,这些理论对象被科学家称为直接坍缩黑洞(DCBHs)。DCBHs的一个决定性特征是,它们一定是在宇宙早期非常短的时间内非常非常迅速地形成的。据研究显示,早期宇宙黑洞形成的时间只有大约1.5亿年,并且在这段时间内迅速增长。在1.5亿年时间内的早期形成的黑洞,其质量足以增加1万倍。

那么气体云是如何变成黑洞的?根据早前的一项研究,这样的转变需要两个个性迥异的星系:一个是正在形成大量新生恒星的宇宙超级星系,另一个则是一堆弥散的无恒星气体。当新的恒星在这个繁忙的星系中形成时,它们会发出持续不断的热辐射,冲刷邻近的星系,阻止那里的气体合并成自己的恒星。科学家发现,在几亿年内,没有恒星的气体云可以吸收如此多的物质,以至于它会在自身的重量下坍塌,形成一个黑洞,直接跳过恒星的阶段。不久后,这个“种子”黑洞可能会通过快速吞噬附近星云的物质而达到超大质量的状态,这就有可能产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巨大类星体。

2007年,大质量恒星N6946-BH1的亮度是太阳的100万倍。到2015年,它消失得无影无踪。天文学家认为,这是一颗恒星在没有变成超新星的情况下坍缩成黑洞的罕见证据。

根据科学家的猜测,在宇宙形成的最初8亿年里,在宇宙中恒星和其他黑洞过于拥挤而无法形成之前,这种可能是存在的。但是在大爆炸之后的10亿年后,宇宙中可能已经产生了太多的背景辐射,以至于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将很难找到足够的气体来吸收并继续其指数级增长。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宇宙中一定质量和光度以上的黑洞数量会急剧下降。”

虽然DCBHs目前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但一些天文学家认为,这种可能将为我们一种新的看待黑洞形成的角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