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论著评介 >

八一回忆部队的时光「当兵的过程」

文 | 王国政

高中毕业离开家乡去当兵,是在天高气爽的秋季,出发那天是阳历十月十三日,距今已经四十多年,每当脑海里现出当年参军的情景,仿佛就是昨天的事情。

接到入伍通知书时,尽管生性喜文厌武,由于不用再出苦力干农活,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父母最高兴,觉得王家大院终于走出一个当兵的人,脸上有光,也指望孩子在部队有出息,考上军校,或者提干,或者掌握一门挣饭吃的本事。

部队所在地并非期待中的大城市,在渤海深处的大钦岛上,属于海防前哨,战略要塞之地。大钦岛面积不大,仅有6.3平方公里,夹在山东与辽宁两个半岛之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首军歌《战士的第二故乡》,歌词开头写道:“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咱岛儿小,远离大陆在前哨,风大浪又高……”真实再现了守岛官兵艰苦的生活情景,经过军旅歌唱家李双江演唱,曾经风靡一时。

队列训练、实弹射击、爆破演示、站岗放哨、政治学习、文化补习,一切井然有序,催人奋进。战友来自几个省市,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活习俗相互交流、碰撞,开阔了视野,见识也随之增长。部队管理规范,纪律严明,入伍时刚走出中学校门,青春年少,通过军营大熔炉的淬炼、锻打、磨砺,对意志品质、思想修养、组织纪律、时间观念、团队意识、进取精神等方面的提升显而易见,尤其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起到了奠基石作用,一旦确立,持久牢固,不会轻易松动或错位。

喜文的爱好有了用武之地,更换黑板报、墙报,写学习心得体会,替战友写家书。后来担任连部文书,运用文字的机会增多,将连队训练、学习中的故事写成新闻稿,投向媒体,见诸报端后,心怀喜悦。部队虽是尚武之地,但学习氛围浓厚,重视战士文化素养提升,培养出一批具有文字特长的人才,有的成为佼佼者。长岛部队当时有位女作家王海鸰,时常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文学作品,读之受益。后来其创作并编剧的电视剧《牵手》《中国式离婚》《大校的女儿》《新恋爱时代》走红,被誉为“中国婚恋小说第一人”。《父母爱情》作者刘静,也是从长岛军营大院里走出来的。部队生活紧张有序,源于内心的喜欢,业余时间虚心向具有文才的首长和战友请教,写作水平日渐长进。当兵期间,立功、嘉奖皆与文字有关。更重要的,在军营养成的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人格、品行,影响至今,乃至将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往往是好的习惯、行为自觉、做事定力成就了事业和人生。当兵的经历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一位当过兵的人对此大都体会深刻。这也是沸腾的军营具有的特殊魅力。

赶上了百万大裁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退伍回乡,本以为要重新回到村里种地,没想到退伍档案里的发表作品和立功受奖证明材料起了作用,被推荐到家乡一工厂干秘书,从一天两块钱的农民工,一直干到城镇合同制工人。时过境迁,曾经红火一时的工厂多年前已经停产,一片凋敝,每次回乡门前经过,面对有着太多记忆的工厂大院,总是满怀深情地多看几眼,依依不舍地将目光移开。

因为文字方面的特长,从工厂借调县政府大院工作两年后,被家乡一家金融机构相中。那时,对这家金融机构闻所未闻。家里穷,跟银行没有一毛钱的业务关系,孤陋寡闻在情理之中。报到第三天,被安排撰写单位半年工作总结。下班时领到任务,要求次日上班时交稿。像战士接到出征的命令,摩拳擦掌,精神抖擞地铺开稿纸,一笔一画地跋涉在文字征途中。收笔时,闹钟时针指向凌晨两点,翻看浸透大半夜心血的厚厚的一摞稿纸,发现不知不觉写了八千多字,印象中仅划掉两个多余的字。次日交稿,顺利过关,算是首发命中,一炮打响。事后想来,硬仗面前,因为没有退路,是当兵时练就的一股冲劲、拼劲为自己闯出了一条出路,体现了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过硬军人作风。这种作风,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减弱。记忆的闸门打开,常常感念那位单位的当家人,以超常的爱才、惜才和菩萨之心,为一位粗通文墨、素不相识的退伍兵提供了展示文才的阵地,一方待遇更优、更利于锻炼、发挥特长的平台。有一幕永生难忘,那年母亲病逝,全家人伤心不已,既是领导又是兄长的这位当家人得知后,驱车赶到村里,在母亲灵堂前扑通跪倒在地,含泪磕头,其对人之诚之真,对逝者生命之尊重,令人心生敬佩和感动。

像部队野营拉练、换防,人生的阵地在不断地变换。迎来二十一世纪的曙光不久,借调到远在北京的行业杂志社工作,实现了从小喜欢当记者的梦想,弥补了当兵没有走进大城市的缺憾。北漂期间,视野大开,以士兵永不停歇的步伐,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边陲;从热带南国,到雪域北疆,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亲历了新一轮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参与报道了深化改革取得的支农绩效,行业内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事迹。

应了那句铁打的江山流水的兵,借调北京工作十九个月后,转战新成立的省级银行总部,从事内刊编辑和外宣、摄影事宜。人到中年,有机会到以泉水闻名的省城工作,可谓梦寐以求。梦想的实现得益于北京行业媒体工作经历和对文字写作的痴迷与坚持,也与当兵时养成的服从、执行意识有关。这是一个全新的阵地,面对新环境,新要求,新期待,以新兵的姿态,从零做起,扎实、勤奋,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快节奏的工作中。编辑来稿、撰写公文、新闻报道、会务摄影,变压力为动力,惟职业不图职位,将本职工作逐步升华为内心热爱的事业。十余年持久发力,汗水浇灌出令人欣喜的果实,编辑的内刊获得认可和好评,新闻稿件在各级媒体发表,摄影水平有了长足进步。

屈指算来,五十多年的人生,先后经历过村里种地、参军入伍、工厂做工、县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北京行业媒体和省级银行总部六次职业或工作单位变更,每一次变化都是向着前景光明的方向靠近。回想起来,无一例外都是工作找上门,而非通过托人托关系,请客送礼实现的。这超乎寻常的顺利和变化,对文字始终如一的热爱和坚持是基础,贵人相助成就了机遇,当兵时形成的本分做人、扎实做事,以及自律、守时、敬业、上进等隐形因素从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因素积极、向上,永远不过时,将伴随到老,终生受益。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投身行伍,弹指间已过去四十多年,社会在变革中发展,个人生命轨迹有顺境,也有逆境;有成功,也有失意;有欢快,也有纠结。面对经济大潮的冲击、诱惑和浮躁、喧嚣的市声,常常想起大钦岛海域那弯清澈的海水,岛上淳朴的民风,热情善良的老房东。感到欣慰的,当兵时形成的三观在迷雾重重的人生路上起到了航标灯和定海神针作用,利益诱惑面前,没有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为一己私利追逐社会潮流。尤其在市声与内心产生碰撞,思想容易动摇之时,回望当兵时和退伍后一路艰难跋涉的足迹,心便归于平静。四十多年,好多东西都在发生变化,唯有对文字的追崇和痴心不变,像当兵站岗时紧握手中的钢枪,对文字始终难以割舍,不离不弃。那些挑灯夜战“爬格子”撰写公文的日子,枯燥、乏味,日子难熬,有了当兵时养成的吃苦耐劳精神,一咬牙就挺过去了。遇到过更折磨人的事,咬紧牙,也挺过去了。

一朝当兵,永远的战士。

(以上照片均由作者本人拍摄、提供)

壹点号海岛寻梦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