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不要论断别人,免得你们被论断----《马太福音》
天才与资本
在这个崇拜天才的世界里,好像大师都受到无与伦比的推崇,尤其是那些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大师,人们更喜欢将他们的故事杜撰、推广、流传、总结,好像自己亲身经历一样,并且赋予大师们天才的一面,好像他们成为天才是一种必然,一种宿命,逃都逃不掉,只是天才们所受的当世清苦,非得要用后世的荣耀才能证明天才的价值吗?
也许有人会说,天才正是如此,因为当世之人没有天才的眼光和思考深度,普通人用普通的眼光来打量天才的作品,就好像骑马的人瞪眼看航天飞机,除了蔑视就是惊惧,然后骑马走开,后世之时,人们的整体智慧进步之后,才彻底了解前世天才的眼光和深度,进而追捧他们的先见之明,最后把所有的敬意都用金钱砸到了大师的作品上面,用钱越深,悔恨越浓,悔意越浓,价值越高。
在商业社会中,所有的物品都是以价值进行衡量,必须紧跟潮流才能获得无限商机,才能在资本的丛林游戏中活下去,文学作品也不例外,就像这本《月亮与六便士》,这本完全的现实主义小说,很难在但是流行的浪漫主义小说时代盛行下去,出版之初备受嘲弄,在英国本国几乎毫无销量,而恰恰是在现实主义横行的大洋彼岸得以流行,进而影响母国,才受到重视,其他毛姆的类似小说也开始收到关注,如果不是大洋彼岸的美国拯救了毛姆,也许,《月亮与六便士》会埋没几十年,毛姆在盛行浪漫小说的时代,坚持写现实主义小说,他是不是天才呢?天才尚且不能与时代抗衡,更何况普通人呢?
大家是否还记得现在无限流行的网络小说,不可否认,网络小说也带来了巨大的文学价值,通过流量点击获得用户的巨大认可,用户通过流量投票来定小说是否延续下去,市场竞争下催生一大批优秀的网络写手,其中阅文集团旗下的起点中文网更是引领网络作品之潮流,这种自上而下选择作品的流量时代,确实让一大批优秀的作者迅速崛起,而不用向先前的大师们一样历尽艰辛还未成名,就像《欢乐颂》,一度成为当下女性的最火热话题剧;但是也有很多纯粹讨好大众的玄幻作品,作品无分自由读者评价,但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被流量玄幻作品占据太过的文学舞台,总非不是极好的事情,一个民族的文学脊梁,还是需要文学大师倾力撑起。
填饱肚子or死要面子
最近很火的一部电影叫《一出好戏》,其中有个桥段:大家被困到一个小岛上面,没有任何吃的,唯一填报肚子的就是海中补捕到的鱼,当大家都被小王逼着从事劳动,否则就不能吃饭的境地之时,刚开始的激烈反抗竟然是最后的默默顺从,终于有一个晚上,张总实在忍不下去了,就给大家讲了一达通道理,总结起来就是:世界没有了,咱们真的又回到了人猿时代,真的就是为了一口吃的,脸都不要了吗?史教授听完带头鼓掌,小王给了史教授一条鱼,史教授大口吃着,小王就问史教授:填饱肚子重要,还是死要面子重要?
的确,月亮与六便士,讲述的就是这个简单的问题,尤其是现在的物资时代,到底是月亮重要,还是六便士重要?中国自古就是仓廪足而知礼仪,西方名言更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论中西文化都不可否认只有在物资极为丰富的时代,才能培养人们仰望天空的勇气;直白说:只有吃饱了,才能够畅想吃的好,用得好,才有时间和精力去创造生活的时代没有的东西,好像这是一个万能通畅的逻辑,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现实社会真就是这样吗?为什么还有那么一大批的寒士再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情况下,依然是大国脊梁和利器之王?在八年抗战的艰苦时代,多少大学几度搬迁,师生流离失所居无定所,却依然传承并创造着伟大的中华文明和国之利器?又有多少寒士青灯伴读,一朝出名却之后江郎才尽,再无佳作?
其实,文学作品中都流传一句名言:艰苦的童年或者曾经痛苦的过往恰恰为自己写出伟大的作品奠定基础;没有人否认艰苦的价值,在那些不能填报肚子,不能获得关爱的岁月里,恰恰是你以后提炼纯度的混沌时段,但是你得有才华,你要有最基本的仰望星空的能力和勇气,这些与填报肚子其实并不矛盾,他们是并联而非串联,是灰度地段而不是非黑即白。
月亮与六便士
书中主要以我的角度去看待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在中年时刻依然抛家弃子去完成自己的艺术家梦想的故事,作为股票交易员,斯特里克兰有着自己美满的家庭,体面地过日子,完全可以很好的生活下去,但是突然有天,他去巴黎之后再也没有回来了,大家纷纷传言他带领漂亮的小三私奔了,去过潇洒的日子去了。经过我认真地探访,才发现斯特里克兰去完成自己的艺术梦想去了,在此之前,他从未接触过画画,从不知道如何画画,但就是义无反顾的要去画画。
在这期间,他内心对画画的强烈欲望,支撑着他坚定的走下去,不管世俗的眼光,他的表现几乎与社会格格不入,人到中年突然离家出走,不养育孩子,不照顾家庭,只为画画本就是不被世俗理解,为了思考自己的画作,独自几天躺在小阁楼上,生病都不告诉任何人,又深度伤害赏识他的朋友,并且勾引他的妻子,最后又无情抛弃朋友的妻子,这些好像都是斯特里克兰追求月亮要付出的代价。
但更奇怪的是,那个赏识他的朋友,竟然能够因为自己理解斯特里克兰天才般的作品而原谅他对自己的羞辱之言、背叛之苦、夺妻之恨,这也是书中最不能让人理解的地方,这样的艺术家,到底是如何让自己在社会中活下去的,仅仅靠朋友的接济真能够维持自己基本的生活需求吗?
在斯特里克兰的眼中,现存的所有作品都是,学识有余,涵养不足,没有沉淀,写出或者画出的东西只是文字或者图画游戏,他发誓要画出不一样的作品,要画出属于时代的伟大作品,所有的活下去的动力都是这个朴素的信念,在这个道路上所有的世俗所认可的一切,在他看来都是可有可无的,这份彻底撕裂中年油腻男的男人,总是在刹那间让人非常感动,即使你觉得他有时间非常可恶。难道真的是因为美是一种玄妙而奇怪的东西,只有灵魂饱受折磨的艺术家才能从混乱的世界中将其提炼出来,而在这个提炼的过程中,越是抛弃世俗的羁绊,越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
最后斯特里克兰流落海岛上面,取海岛人为妻子,身患皮肤病,生命无多,又受到海岛人的排挤和打压,只有海岛妻子和两个孩子不离不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不就医、不伤心、不关注外界,只是单纯的关注自己的作品,而当作品完成之时,也是斯特里克兰回归上帝之日,走的如此安详,如此平静;而那副惊世骇俗的作品,让医生一下子震撼,画作被海盗妻子付之一炬之后,见过绝品画作的医生始终不能用语言将那幅画作描述出来,也许这就是艺术家吧!
写在后面
《月亮与六便士》中有一句话:作家追求的回报应该是挥洒文字的快乐和传播思想的惬意,至于其他的,那就随便吧,别去在意赞美或诋毁、失败或成功。是的,在这个到处都有评论的世界里,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们是活给自己,还是活给别人?
作者:和融,鱼羊秘史特邀作者。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