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有谁看到这个封面能感到恐惧,而不是好笑。尤其是考虑到这是一部写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具有那个时代风尚的小说,那么封面上穿着一件黄色长T举着手枪的人,再配合着船头那仿照骷髅的设计,实在是令人感到滑稽。好吧,如今的世界,人们可以到处去旅行而不必感到恐惧,或许能够吸引我们一探究竟的,也许是标题中的恐惧二字吧。而冠身作者的名头又太多太响,内容也的确引人,这都与这封面设计显出极大的落差。如果此种设计不是审丑,那就是一种刻意为之的营销方式。
还是关注小说本身好了。故事的情节也许不必赘述,可以提醒读者的是,它的确算得上是一趟恐惧的旅行。尽管在这艘船上的各个乘客的言行不一定都与关乎主角生死之事有关。也缘于此,它并不显得是那么惊险刺激,因为缺少足够吓人的桥段,那些交谈中的“题外话”也冲淡了时刻悬在主角头顶的死亡之剑。一般来说,如此行文便会走向对内心恐惧的展现,或许这便是宣传语所说的“直面你心底对死亡的恐惧!”不过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此种小说的结局虽不一定皆大欢喜,但主角一般都能保住性命与财产:既然标题说的是“恐惧之旅”,可见这是一趟已完成的旅行,而非殒命中途——毕竟旅行一定有现实意义的终点,所以主角不会死便在读者意料之中了。
如此说来,这部小说便不一定让人感到恐惧了。那么能够让人真正感到恐惧的是什么呢?人们或许会以为,像格雷厄姆先生这样简直可以称为好好先生的人卷入一场阴谋,简直就是一种平凡人被拖进战争深渊的寓言般叙事。这自然有几分道理,可不要忘了格雷厄姆先生赖以维持中产阶级生活的职业:他可是大英帝国一家武器制造公司的工程师。如此身份,被卷进战争所带来的种种阴谋中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罢了。他的身份,以及由此卷入间谍阴谋中提醒我们的依然是那种老套却值得再谈的真理: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这世界上所有人息息相关。
因此这趟恐惧之旅看似是格雷厄姆一人的,但归根结底是属于二战时期所有人的——一战、二战不总是被人们称为一趟地狱之旅么。从后来者的角度来看二战影响了全世界,而在战争时期,全世界的人恐怕都在某个时刻想过,自己这片土地什么时候会被拖入战争中去。彼时,全世界都在战争的船上,如同小说中的这艘船上,有许多国家的不同职业、不同爱好、不同偏见、不同语言的人,如同小说中的格雷厄姆足迹踏过了好几个国家一样。特工莫勒虽然一心想要格雷厄姆的命,但他在餐桌上却一再地大谈特谈早已远去的古代历史,这仿佛是在提醒什么,也许那个时代也终将成为像希腊那样的陈迹,也许作者在借莫勒之口道出一种世界的运转之秘。而结尾,作为社会主义者的法国人马蒂斯却帮助了这个资本主义的格雷厄姆先生,也颇令人莞尔。马蒂斯先生虽然言辞犀利,虽然参加过一战,知道种种残酷内幕,但他也是乐观的是有信心的,不是么?人们是知道的,这趟恐惧之旅一定会过去的。
行文结尾,让我们将目光再聚焦于格雷厄姆先生身上,我们也可以说,这趟恐惧之旅也许还有一重意思,文明,或者说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文明,正行在恐惧之旅上。又或者,不以英国为代表,而是整个世界的文明正经受着覆顶的考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