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阆中苍溪交界处东汉就有三座等距离的庙宇,古人究竟想表达什么
文/王美妮
【作者简介】王美妮,女,陕西人,中学语文教师。在文字中回归心灵的安宁愉悦,借文字追寻生活的诗意与远方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选择礼物,常免不了跟着惯性思维走,如此礼物也就没了新意。闲来读古诗,意外发现诗人的赠送别出心裁!那种素心对素心的简洁,看似信手拈来,却风雅纯朴,情浓意切,令人过目不忘,如清流漫过心底般清新滋润。看惯了商场中售卖的琳琅满目的包装精美的礼品,我反而更欣喜古典诗歌中那些文人雅士取自于大自然的礼品。一种无以言表的惊喜和新奇占据心田,我恍然大悟,原来礼物还可以如此相赠!
(1)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是一首惜别的情诗。在古代农业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夫妻朋友的关系。由于战争、徭役或仕宦,这种亲密的关系往往长期地被截断,这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离情别绪的。
盛夏时节,江边荷叶如盖,荷花娉婷,满目青碧娇白,让人喜悦难掩,赏花人不惜“涉江”之劳踏入水中采摘。娇妍的荷花握在手中,抱在怀里,如果能和最心爱的人一起分享,那该多好!可是他所思念的人儿却在远方,路途遥远,归期无望,转瞬间,抒情主人公的感情痛苦到了极点。
这里的荷花并无特别之处,只因凝聚着在外漂泊之人的思乡思亲的情意与苦楚,这份礼物才显得美好而贵重。假若这束荷花真的能送到了那位心上人的手上,不知她该会有多么开心。
《古诗十九首》中另有一首《庭中有奇树》,与《涉江采芙蓉》相映成趣。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葱茏的绿叶中间,点缀着娇艳的花儿。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枝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氤氲花香萦绕着衣袖,可路途遥远,无能一起分享。生活中所有的美好都愿和心上人一起分享,哪怕是一支普通的花,也唯有这树花才懂得她的哀怨和希望,见证着她经年累月的相思。
南北朝时陆凯写有一首《赠范晔》:
折梅逢驿使,寄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梅花正盛,恰逢驿使,顺手折下一枝,寄给对方一枝春光。范晔收到梅花之时,这枝梅应该已经凋谢,不知他还会否将这枝疏影横斜插入花瓶。但朋友的问候和报安的心意范晔自会了然于心。
大自然是人类最初的故乡!先民从大自然中走来,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紧密联系在一起。娇妍的花朵,葱茏的绿色,都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美好礼物,人类也以它传情达意。送别时折一支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向朋友表示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支梅花给他。男女皆适用!采摘花草赠送亲友,不仅不会招致讥笑,反而让人觉得朴素而浪漫。
现代人赠送花草的习俗应当由此而来。今天的这种习以为常的花草相赠,在先民那里,却是一种创新。先民的花草来自于野外,我们的花草来自于花店,不过少了采摘这道工序,似乎也少了些许情意的分量。
(2)
如果说花草还属于实物的赠送,张九龄欲以月光相赠则更显清朗缠绵。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武后朝中进士,玄宗时官至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为开元贤相。
或许因仕途不顺,心烦意乱;或许因身处异乡,孤苦无依,他深夜难眠,看那天边,皎白的月亮多么像佳人的面庞。远隔天涯的张九龄,对月起相思,不免有些错怨长夜漫漫。既不能入睡,索性灭烛,披衣步出门庭。月色之下久坐,诗人的衣裳已被夜露沾湿,却依然毫无睡意。月亮的清辉,撩人心绪,愈催发出诗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思。彻夜不眠的相思,怎样才能传达给远方的妻子呢?诗人心头一动,伸出双手,掬起满手的银辉。是的,就以这月色相赠!他凝望着这满掬的明辉,心里鼓鼓胀胀千言万语,思绪绵绵。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分离之人望月怀远!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张若虚“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色啊,让人起相思!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
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张九龄官至宰相,可谓富贵智慧之人,一时间的那情那景,不写信,不赠物,伸出双手,满捧一掬月色为礼物,也是唐诗三百首中的一处妙不可言。
(3)
好的礼物应该是我喜欢,你欢喜的,如若缺少了情趣品味的投合与懂得,一支枯梅的相赠恐会索然无味,甚至招致抱怨。花草相赠,尚且有人不以为然,更何况陶弘景还要送白云呢!
我们来读读南朝陶弘景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初次读到这首诗,便很是喜欢。并且只从字面来理解诗意,以为是陶弘景在山中欣赏漫山漂浮的白云时,欣喜不已,很想把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与朋友分享,却遗憾不能手持白云一片带回家相赠。我的脑海立刻浮现出黄山山顶云雾缭绕的缥缈仙境,以及那风吹雾浪中迎客松的忽隐忽现……以月色白云送人若可,那清风流水亦可相赠,那暖阳冰雪也无不可,我禁不住为作者的灵思惊叹不已,这样的礼物真是妙不可言:清新、独特、真淳、欢喜。
然而后来,偶然看到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这首诗是“山中宰相”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题目就表明了写作背景,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在迷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的奇韵真趣。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像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赠一样。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相传。
可是于我而言,这样的解读,让此诗顿失趣味。它缺少了看到白云后的惊喜,缺少了与朋友分享的牵挂,缺少了脑袋里的灵机一动,伸出双手的捕捉,以及白云从指尖溜走的失落,我索性将错就错吧!
不过之后常冥想,那山中的白云,陶弘景将它赠与了何人?
(4)
有人会说,那位采摘荷花的游子也许只是穷苦潦倒之人,无力购买贵重的礼品罢了。那么一介盛唐宰相,一位“山中宰相”何故如此?想必唯有高人,才洞悉世事,重“本”轻“末”,不类流俗。细细想来,一枝芳草,一枝寒梅,一捧月色,一朵白云,不仅不显寒酸,反而有一种超尘拔俗的清新与不类常流的雅韵,花香、月色、白云,何尝不是另一种情思,另一种心境,另一种活法。吟咏诗歌,沉浸诗境,花草的馨香和白云的飘逸似乎扑面而来,人的心灵一旦回归自然,就像回到故乡一样亲切喜悦安宁。敏感而多情的诗人们用妙思奇趣,将简约的生活装点得如此风雅。刻骨的相思,依托在美丽的分享之中,温润而美好的情感,延宕古今。
礼物,原本就应不拘一格,因人因时而异,世俗之人,看中的是实用,高雅之人,申明的是情怀。人与人的因缘际会,心意相连,会乔装打扮成各式各样的面目,有的或许早已熟视无睹,有的或许惊喜不已,有的或许琢磨不透,有的或许不以为意。但我以为,只要发自真诚,出于友善,不妨雅俗“共赏”。
饥饿时,有人为你“纤手剥新橙,洗手作羹汤”;夜已深,有一盏灯为你而留;旅途中,臂弯里挽着的另一个臂弯多么有力;清晨睡眼惺忪中,手机滴答的信息声传来熟悉的“早安”;亲朋好友的问好,陌生人的微笑,都是你我生活中的“琴棋书画诗酒茶花”,都是生活中最美的礼物。
古诗虽“古”,却不失鲜活,常品常新,历久不衰。尽管诗人的身影早已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但诗情依然真切。读诗,能读出惊喜,能读出悲叹,能读出顿悟,能读出淡然……读诗,何尝不是读生活,读人生。
岁月缠绵,人生静好,有茶香氤氲,有花香染指,有白云松软。不知哪天,我打开房门,快递小哥递上的包裹里,也会飘出一抹淡淡的梅香?
(带您走进古人的内心深处:原来古人可以这么送礼)
从苏小妹的爱情观看古人自由恋爱
古人的洒脱:“说停就停”与“无可无不可”
文化丨古人吃什么?《诗经》蔬果志: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