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术争鸣 >

独生子女生活压力「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压力大吗」

大约是去年的这个时候,人们在吴晓波频道上看到一张这样的照片。


照片中,一个看起来不怎么年轻的男子坐在医院病房里的小板凳上,而在他的两旁,是两张躺着老人的病床,一个是他的父亲,一个是他的母亲。

这张照片的名字只有三个字: 独生子

很多人看完这张照片之后感觉很震撼,更多的人则是唏嘘不已。

这个看起来不怎么年轻的男子,曾经也是人们口中娇生惯养的小皇帝,也是被非议的一代人。

在这张照片出现后六个月的时候,另一则消息发布。

国家卫健委酝酿许久的“三定”方案正式出炉,正式撤销了原来负责计划生育的三个部门,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司,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司。

这一次看似普通的部门改革意味着计划生育这个伴随一代人的名词,将逐渐从制度上被划去。

另一层意义,8090后的这一代独生子女也成了历史中“唯一”的一群人。

关于“计划生育”这个词,大部分人不会陌生。

解放后,从战乱中解救出来的中国人口出现大规模增长,加之彼时政策的默许,一家五六个孩子是非常正常的存在。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政府开始意识到人口危机带来的种种问题,于是国家开始提出计划生育这一应对方针。

“只生一个好,国家来养老。”成了那时候的口号。

到1981年的时候,国家正式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这标志着计划生育成为国家的基本大政方针。

计划生育刚开始实行的时候人们还些许不太习惯,各地出现了很多的抵触情绪。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直到九十年代,全国各地因为计划生育出现的问题屡见不鲜。

1990年,宋丹丹、黄宏主演的《超生游击队》成为了那个年代经典的小品之一。在之后十多年时间里,这部讲述农村夫妇为多生一个儿子而背井离乡,躲避计划生育政策处罚的小品,总是被当做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片反复播放。

经过数十年的落实,计划生育逐渐被人们接受。

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人口预测专家王广州估算,2010年的中国,独生子女的数量约1.45亿。这占到了当年全国总人口的10%。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现代化人口结构出现一系列失衡发展,如今,风向变了。

2013年,中国开始启动“单独二孩”的计划,两年后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宣布了“全面二孩”的政策。



毫无疑问,二胎政策对于八零九零一代人而言是“猝不及防”的。

的确,时代在变化,人也在变化,当代年轻人的性格较之以前更加独立,二胎对于更多人而言,意味着完全打开一扇新的生活之门。

可以看到在二胎政策推行以来的几年间,有很多幸福的诞生美好的期待,但也有很多二孩父母,百味杂陈,各有心声。


2018年的初冬,一位31岁湖南妈妈,带着两岁多幼子和几个月大女儿,从13楼坠亡,家属哭声刺穿冷雨长夜。遗书中,她写满了对这世界的悲观绝望。

类似悲剧已发生数起,二胎带来的心理焦虑,正折磨着年轻的妈妈们,“以为生过一个了,多少有点心理准备,没想到依然抑郁,心情比生一胎时还差。”

除却生理上的考验,二胎后的生活考验,同样难捱。

论坛中,一位在世界500强企业就职的父亲,将二胎后生活形容为“从中产跌入地狱”。

“累了一天到家要先陪六岁的老大做游戏、讲故事,然后哄老二睡觉,半夜两三点再被吵醒喂奶,早上六点,为孩子做早饭送他上学”。

他再也没去过此前一周去三次的健身房,因为“要睡觉”,爱人再也没有时间做SPA和逛街,只能逛淘宝。夫妻俩存款清零,每周吵架不下五次,性生活更是沦落到“两个月交一次家庭作业”。

彼时这篇帖子成为论坛热帖,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条被顶到最上面留言:

“生二胎是个围城,城外的想冲进去,城内的想逃出来。”



围城之中,矛盾凸显。

新生儿降世后,最忙碌的是家中老人。他们从清晨忙碌至深夜,近乎燃烧生命式付出。

网上有一篇文章记录了二孩姥姥的生活:

来京三年,带大两个孩子,至少经手了3000块纸尿裤,冲了4000瓶奶,代价是关节炎腱鞘炎缠身。

比病痛更难排解的是寂寞。一位黑龙江老人,远赴杭州帮女儿带二胎,因语言不通且不适应南方社交环境,陷入长达半年的压抑,最终确诊为抑郁症。

中部某二线城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老人认为应该生二胎,但65%的老人表示将在经济上支持,但不能帮忙带。


对二胎心情复杂的不光有老人们,还有那些孩子们。

百度“独生子女吧”与“二胎吧”是对立贴吧。“该不该生二胎”的帖子永远是硝烟弥散的战场。

少年们的偏激言论令人心寒,“拖,没过多久他们也就彻底生不出了”。甚至有人提议偷下堕胎药。

武汉一位13岁的初中生得知母亲怀孕后,用跳楼“以死抗争”,并用刀片在手臂上刷下数道伤痕,“只要要二胎我就自杀”。

吉林一个16岁男孩站在了楼顶,理由是父母忙于照顾哺乳期的妹妹,没有陪他参加中考,生活中他越发感到不受重视。

2016年夏天,二十多个重庆儿童,头扎红带,在重庆一广场成立了“反二胎联盟”,并宣称这将是“不能忽视的一股社会力量”。

这些年仅六七岁的孩子,拉起了一条巨大条幅,上面稚嫩又杀气腾腾地写着

“齐?鞋力,众志成cheng”。



在当下中国,最复杂的工程是养一个孩子,比之更复杂的,是再养一个。

知乎社区,一个“把婚后疯狂催孕的老公逼得死活不要二胎”的回答,获得7万点赞。

这位不愿生育带娃的母亲,曾遭婆家恶语相加,为了逼她生子,婆家曾去公司吵闹,甚至在网上搜“迷魂药”试图给她下药,以促怀孕。

他最终答应,生娃没问题,但你们来带。

生产后,她依然健身购物,下班后不做家务,只管健身休闲再陪孩子玩玩。但丈夫和婆家叫苦连天,就此对未来的二胎惶恐不已。

她认为自己没有错,十月怀胎忍受痛苦,事业身材都受影响,“还要每天擦屎擦尿煮饭拖地,就为让你有个孩子逗着玩?”

然而,带孩子的压力只是一方面,最现实的问题是二胎带来的经济压力。

据卫计委2015年调查显示,74.5%的家庭因经济负担不愿生育第二子女,而中国家庭育儿成本已占到收入50%。

媒体计算,抛开房产之外,一个大城市家庭抚育二胎的成本,至少要达到每年21万,包含育婴成本、托养费用和学前教育等等近20多项必要开支。

一位在北京国企工作的35岁白领,要了二胎后,准备卖掉现有的两居室换成三居。他发现稍微像点样子的房子都要补差价200万到300万。

夫妻两人年收入35万,而这套二胎房将搭进他们至少15年时间,“人到中年,这样值么?”

二胎的到来,令典型的421家庭,正变成“422”。处在中间的独生子女夫妇,承担着中国历史上最沉重压力。

他们不仅要面对子女上学、父母养老,还要考虑下一代的婚嫁用房,再加上他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二胎已触动生活警戒的红线。

每一个小生命都天真美好,而生活的压力又严酷沉重,在这个时代,每一位决定生养二胎的父母,其实都勇敢且伟大。

1932年,英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赫黎胥,在他的小说《美丽新世界》中写到,所有的孩子都将在“孵卵所”里出生,每个人都臣服自己的命运,生活无比幸福。

小说中描述的未来毕竟是魔幻,然而,摆在当今大部分八零九零后面前的选择是:

看似未来会很幸福的“二胎生活”和在当下更能活的轻松的现实生活,你只能二选一。


本文原载于原创公众号“深夜食堂没厨子”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