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侠客很早就有了,春秋末期的专诸、豫让,战国末期的聂政、荆轲,西汉前期的朱家、郭解,可以算是最早出现的侠客之流。
韩非子在《五蠹》中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意思是说,文人们总是靠笔杆子扰乱法制,侠客们总是用暴力触犯律例。太史公司马迁把他们作为慷慨悲歌之士,写入刺客游侠列传,评价也不很高;又因为是真人真事,情节并不吸引人。
唐人的传奇开后世武侠小说先河,《虬髯客传》中的虬髯客、《昆仑奴传》中的昆仑奴磨勒、《霍小玉》中的黄衫客、《无双传》中的古押衙都是抑暴扶弱的武侠,还有《聂隐娘》《红线》等描写女侠的作品。安史之乱时,还出现过南霁云这样为国捐躯的侠客。他们的行为得到人们的赞扬,对武侠的评价有了极大提高。不过这些早期作品故事情节都比较简单,人物形象也比较单薄。
话本小说到明清时期发展为长篇章回小说,其中少不了武侠故事的内容。小时候看的《三侠五义》《小五义》等,就是由清朝十九世纪中期著名评话家石玉昆所讲《龙图公案》《忠烈侠义传》的3000余篇原稿改编而成。《三侠五义》或可算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长篇武侠小说,把英雄侠士和理想清官结合起来,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市俗愿望,直到民国还十分令人向往。
清末许多小报为了吸引并形成固定读者群以打开报纸销路,纷纷连载小说,有谴责小说、言情小说和侠义小说等。被誉为“集历来剑侠之大观,稗官之翘楚”,唐芸洲所著《七剑十三侠》是晚清侠义小说的代表性作品,那些口吐飞剑的情节还颇有几分现代科幻小说的味道。
武侠小说是一种充满想象、诡谲多变的文艺作品,有着以武学为中心的独特文化特征,兼容中国古代医学、佛学、道家、易经以及各种神秘学说,不断引起读者的兴趣,引人入胜。我想这些正是武侠小说使人迷恋的原因。
特别是新派武侠小说,具有浓重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最具特色的成分,如诗词曲赋、琴棋书画、儒道释武、医卜星相、传说掌故、典库文物、风俗民情等,融合进故事情节的展开、武技较量的描写、人物性格的刻画,令人叹为观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