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嘉兴人夏天常用的几种扇子,在如今的市面上几乎绝迹了。
一种是“蒲扇”,也有人叫它“芭蕉扇”,是用一种叫“蒲葵树”或叫“芭蕉树”的嫩叶晒干、修剪而成。以前每当夏天来临之际,几乎所有杂货店里都会出售蒲扇,几分钱一把。
那时的夏天,大人们几乎是人手一扇,但小孩是不拿扇子的,等他们热得满头大汗,就会跑到大人身边,让大人帮他扇一扇,然后再去玩,丰子恺先生画中就出现过类似的画面。
那时考究点的人家买蒲扇回家后,会在四周缝上一圈布条,这样能让蒲扇四周的竹条不易脱离扇面,更耐用一些。缝好后的蒲扇再用箱子压一压,让外观更加平整好看。
每当盛夏,一些年纪大的男人和女人出市、串门,喜欢将蒲扇插在后腰裤子里,以便随时取下来,用来遮阳,扇风,驱蚊拍蝇。白天吃饭,晚上纳凉,人们轻摇蒲扇,扯一些家长里短,伴随“啪啪”的扇子拍蚊声,形成了一道温馨、独特的平民生活图景。
那时的蚊子好像比现在多得多,晚上睡觉前,大人小孩几乎都会在放下蚊帐时,用蒲扇使劲扇风,将帐子内的蚊子赶走,然后钻进帐子里边摇着蒲扇边睡觉。人睡着了,扇子几时掉在床上也不知道;有时,摇扇的人会被扇子掉落在床上的“啪嗒”声惊醒,便会拿起蒲扇再摇几下,沉沉睡去。
天凉后,好一点的蒲扇会被大人们压在箱子底下,以便来年夏天再用;破一点的,则成为生煤球炉或生煤饼炉时加大火力之用。那时杂货店里卖的另外一种扇子,叫麦草扇,是用大麦秆顶端一段编织而成。
制作时,用两根细细的竹丝为骨架,将数条麦秆沿竹丝编成一条宽约1厘米、扁平的扇条,再将扇条缝成圆形扇面,扇面大小根据各自需要。再用一些画有花鸟鱼虫、寄托情思词组的圆形刺绣为扇心,并用透明纸包住刺绣与麦草扇面缝住。
编织扇面时,如果再用几圈染成彩色的麦秆交叉编织,那整个扇面更是赏心悦目。扇面制成后,再用毛竹削成寸把宽、半尺长的竹片,再将竹片剖开一半,将竹片正面临扇心处截短,形成前短后长的竹片夹子夹在扇面缝上成为扇柄,精致一点的,再在扇柄上雕刻上一些字画,一把类似工艺品的麦草扇就做成了。
麦草扇比较贵,买的人并不多。但在我的老家诸暨,麦草扇却是农村人使用的普通扇子。每当大麦收割之后,农家人几乎家家都做麦草扇,而且还会送给城里的亲朋好友。
杂货店里还出售羽毛扇,就是诸葛亮用的那种,一般用洁白的鹅毛做成,为了添喜气,有的也染成粉红和洁白相间。羽毛扇价格更贵,几乎无人问津。
在嘉兴,据老辈子传下来,夏天坐月子的产妇最好使用羽毛扇纳凉。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成了大多数人家的“标配”,上面提到的几种扇子也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湮入历史的长河。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