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术争鸣 >

聊斋故事娇娜「聊斋」

《娇娜》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一篇文言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书生孔雪笠与狐族娇娜一家人相识相知、患难与共的故事。作者抛开了传统的人狐相处的模式,写了一对徘徊在爱情和婚姻中间的男女,这个故事本质上讨论的是情感和道德之间的矛盾,孔生和娇娜并没有为了爱情抛弃自己的家庭,他们之间的感情没有掺杂任何杂质,这种在对方心中代表美好的情感令人动容。全文故事结构错综复杂,内容完整,叙述详略得当,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百度百科


在《聊斋》以前的传奇和白话小说里,比较重视情节结构构思,相对忽视思想的艺术表现,也就是不甚重视思想结构。所谓思想结构,即在小说创作中,更注重意境的造设,思想的表现,每个情节、每个画面都是一个思想环节,整个形象结构就象一根环环相扣的思想锁链,共同显示着某种思想。

这一思想往往又成为整个作品结构的聚光点,作品人物的布局、每个情节的发展,每一个画面的描写,都受这个光亮点辉照,从它那里生发出来,从而使人物和思想得到最强烈的艺术表现,做到象巴尔札克说的“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聊斋》中有一大批讲求思想结构的佳作,它们通过形象结构突出一个思想焦点,使思想和形象和谐统一。《连城》死死生生的故事,集中讴歌连城、乔生的生死之恋的至情;《促织》写成名一家的悲欢离合,意在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荒唐与残酷;《席方平》幻设的冥间冤狱,冥间各级酷吏均受富豪羊某贿通,致使席方平父子无辜被害,受尽酷刑,全部形象结构突出一个思想焦点:

“金光盖地,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

《娇娜》写孔生与皇甫一家人狐交往,历经生死大难、悲欢离合的故事,也是集中到一个思想焦点上:“矢共生死",歌颂人间真正美好的友情。

小说从孔生雪笠写起,他为人善良,到天台投奔朋友,不巧朋友刚刚死去,“落拓不得归,寓普陀寺,佣为寺僧抄录”,这个开头把关系到人物命运的尖锐问题提了出来。一个身无分文的柔弱书生,远离乡关千里之外,人地两生,每天靠为寺僧抄写糊口,如何了此一生?这个问题对孔生来说是不同寻常的。这写出了他之所以能与皇甫一家结成“生死之交”的特定环境。

由于这个特殊的境遇,孔生才得以遇见狐公子皇甫少年,被请去设帐授徒,受到盛情款待。皇甫公子夜设酒宴酬师,暗唤红妆艳绝的香奴弹奏琵琶伴饮,孔生酒酣气热之际,目注香奴,公子会意,许诺为他觅一佳偶。

孔生从此开始摆脱困境。半年之后,孔生突患毒疮,再陷困境。皇甫一家对他关怀备至,皇甫公子“朝夕省视,眠食都废”,又把娇娜找来为他割除毒瘤,娇娜手到病除,“沉痼若失”。请孔生设帐授徒与娇娜治病,着重垫起皇甫一家对孔生的深情厚谊。

他们为帮助孔生摆脱贫病之困,倾尽全力,无私无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矢共生死”的内容,自然而然地引出香奴、娇娜等人物,同时也为皇甫一家遭到雷霆之劫时孔生肯以身赴难,顶力相救奠下思想感情基础。

电影中的娇娜

孔生病愈后,思恋娇娜,面壁吟诗,因娇娜年龄太小,皇甫公子作伐,孔生遂与松娘结为夫妻。孔生婚后,理应返乡侍奉父母,不宜再寄人篱下。作者在这里巧妙地设计了皇甫公子所借住的单家住宅,索还甚急,被迫迁居。如此,孔生就不好继续滞留,于是引出皇甫太公赠金,公子施法术把孔生送归故里,点出公子非人。以上以孔生经历为线索,虽然平淡无奇,作者依次写来,实际上是渲染皇甫一家对孔生的深厚真挚的友情,为后文孔生以死相报又垫高了一层。

孔生返里,考上进士,授延安司李,因触犯上司而被罢官,再度落拓。这看似闲笔,其实是让孔生与皇甫一家命运连在一起的必不可少的过渡。因为被罢官,才有可能偶猎郊野,才能意外地与皇甫公子巧遇。两家重逢后,情节陡转,平地起风波,作者把孔生和娇娜一起抛进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去经受严峻考验。

蒲松龄特为他们设置了两个动人心魄的场面,通过他们的行动深化了“矢共生死”的思想主题。且看孔生抗击雷霆以救娇娜一家的场面:

日,公子有忧色,谓生日:‘天降凶殃,能相救否?’生不知何事,但锐自任。公子趋出,招一家人俱入,罗拜堂上。生大骇,亟问。公子日:‘余非人类,狐也。今有雷霆之劫。君肯以身赴难,一门可望生全;不然,请抱子而行,无相累。'生矢生共死。乃使仗剑于门。嘱日:‘雷霆轰击,勿动也!’生如所教。果见阴云昼暝,昏黑如磐。回视旧居,无复闱闳;惟见高冢岿然,巨穴无底。方错愕间,霹雳一声,摆簸山岳;急雨狂风,老树为拔。生目眩耳聋,屹不少动。忽于繁烟黑絮之中,见一鬼物,利喙长爪,自穴攫一人出,随烟直上。瞥睹衣履,念似娇娜。乃急跃离地,以剑击之,随手堕落。忽而崩雷暴炸,生仆,遂毙。”


这个场面先写孔生在毫无思想准备情况下,皇甫公子突然向他提出了一个异常紧迫的请求,“天降凶殃,能相救否?”孔生听了,在不知何事情况下,也不考虑能否完成朋友的重托,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但锐自任”,写出了他的豪爽和坦诚。

公子说出全家皆狐,将遭雷击的真情后,他在生与死面前,毅然选择了后者,表示“矢共生死”的明朗态度,进一步画出他的侠义肝胆,轻生死重友情的高贵品格。而皇甫公子虽然请孔生相助,但他深知凶多吉少,所以又真诚表示,“不然,请抱子而行,勿相累。”几句简单对话,彼此肝胆相照,矢共生死的情谊裸露无遗。

继写雷霆劫难前险恶气氛。一时之间风云突变,阴云密布,白昼霎时昏黑,旧居荡然无存,只见“高冢岿然,巨穴无底”而已。随后陡然一声霹雳,地动山摇,继之而来的急风暴雨,老树根拔,真可谓山河变色,天崩地裂,险恶恐怖到了极点。这是为突现人物而“蓄势”,人物只有在惊心动魄的险情中搏斗才能显出其英雄本色,才能检验他能否真正“矢共生死”。孔生就要在这样一个险恶的环境里与雷霆鬼物搏击,他和娇娜一家是生是死的命运令人关注。

孔生在震天霹雳和暴风雨之中,尽管“目眩耳聋”,但仍镇静自若,“屹不少动”。正在千钧一发之际,忽见鬼物攫去娇娜,他急跃而起,剑击鬼物,拚死一搏,救下娇娜,自己却被雷霆震死。他以实际行动实现了“矢共生死”的誓言。表现出他过人的胆量、勇气和对友情的忠实。

作者为了更充分地表现娇娜与孔生的真诚友谊,在孔生为救娇娜而死后,又安排娇娜不惜一切去救活孔生的场面。雷霆之劫,娇娜和孔生彼此都经受了一次生死大难,成了经过严峻考验的生死之交了。娇娜昏醒过来,见孔生为救自己而死,大哭道:“孔郎为我而死,我何生矣。”

于是当着松娘、皇甫公子等人的面,把“男女授受不亲”等一切旧礼教抛过一边,大胆地撮颐度丸,接吻呵气,把孔生救活。这在封建社会里一般女子所难以做到的。即此一点,也足以表现他们“矢共生死”的情谊。所以但明伦评点说:“人为我死,我何敢生,撮颐度丸,接吻呵气,报之者不啻以身矣。”

蒲松龄在《娇娜》中所描写的孔生和娇娜之间的感情,就是这样的一种介于爱情和友情之间的精神之恋,孔生虽然曾经有过对娇娜的爱恋,但却始终没有和她真正的成为夫妻,虽然没有成为夫妻,但两个人又可以互相可以为了对方去付出生命。

试问人世间,男女之间是否有真正的友情,是否有比肉体之爱更高层次的感情,蒲松龄的《娇娜》一篇可以说是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总的来说,《娇娜》人物众多,写了近十个人物。情节也相当繁复,从孔生落拓天台始,写了设帐授徒、夜宴酬师,娇娜治病,与松娘成婚,返回故里,直到抗击雷霆之劫,娇娜救活孔生,两家团聚等种种风波、件件情事,虽然繁复却又统一,都是围绕着“矢共生死”这一思想焦点,为了实现人狐之间生死不渝的高尚友谊而进行布局和设置的,这正是《娇娜》思想结构的突出表现。

“矢共生死”的思想不仅是作品的主题,也是全篇结构的轴心,是诸多人物、情节和场面描写的聚光点,因此,整个作品结构严密,形象鲜明,思想与形象高度统一,极富于艺术魅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