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驍(百骁),◆亦作“百嬌”。◆古代投壺,矢從壺中躍出復還,謂之驍。百驍,謂投壺發矢,百發百還。典出《西京雜記》卷五:“古之投壺,取中而不求還……[郭舍人]則激矢令還,一矢百餘反,謂之為驍。”○[唐][唐彥謙]《漢代》詩:“飲酒闌三雅,投壺賽百嬌。”○[宋][司馬光]《投壺賭酒》詩:“雖無百驍巧,且有一笑樂。”
駿驍(骏骁),◆良馬。喻傑出的人才。○[柳亞子]《贈郭子化匡亞民二同志》詩:“天涯更喜逢翁伯,[邳縣]人才此駿驍。”
驍暴(骁暴),◆勇猛凶暴。○[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近者[劉知俊]自[梁]奔[秦],自[秦]奔[蜀],驍暴之聲,天下咸聞焉。”
驍兵(骁兵),◆勇猛的士兵。○《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臣遣驍兵褐(遏)後,猛將衝前。”○[明][唐順之]《牌》:“各營須遣驍兵埋伏要路,毋墮賊計。”
驍敢(骁敢),◆勇猛果敢。○《宋書‧垣詢之傳》:“弟[詢之],驍敢有氣力,[元凶]夙聞其名,以副輔國將軍[張柬]。”○《明史‧乙邦才傳》:“時有[張衡]者,亦以驍敢名。”○[清][朱琦]《狼兵收寧波失利書憤》詩:“可憐此軍號驍敢,手搏鮫魚口生啖。”
驍獷(骁犷),◆亦作“驍彉”。◆勇猛粗獷。○《舊五代史‧周書‧史彥超傳》:“[史彥超],[雲州]人也。性驍獷,有膽氣。”
驍果(骁果),◆1.勇猛剛毅。○《三國志‧魏志‧毌丘儉傳》:“[揚州]刺史前將軍[文欽],[曹爽]之邑人也。驍果麤猛,數有戰功。”○[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器奇》:“[開元]中,[河西]騎將[宋青春],驍果暴戾,為眾所忌。”○[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三摺:“俺想着[大梁王]破[楚]功勞大,更和那[九江王]十分的驍果。”○[吳恭亨]《諸將》詩之二:“[永豐]戰野矜驍果,[寶慶]連營駴潰奔。”◆2.勇猛敢死之士。○《隋書‧煬帝紀下》:“﹝[大業]﹞九年春正月丁丑,徵天下兵,募民為驍果,集于[涿郡]。”○《舊五代史‧周書‧劉詞傳》:“[清泰]初,詔諸道選驍果以實禁衛,繇是得入典禁軍。”○[清][趙翼]《題瓊花觀圖長卷》詩:“三千殿腳萬驍果,拼擲江山就花坐。”
驍悍(骁悍),◆1.勇猛強悍。○《三國志‧吳志‧孫翊傳》:“[孫翊]字[叔弼],[權]弟也,驍悍果烈,有兄[策]風。”○[宋][司馬光]《戶部侍郎周公神道碑》:“蠻地險氣毒,其人驍悍,善用鋌盾,北軍不能與之确。”○[清][李漁]《蜃中樓‧煮海》:“我想火龍的性子驍悍異常,必定要與[張生]為難。”○[梁啟超]《變法通議‧論不變法之害》:“[中亞洲][回部],素號驍悍,善戰鬥。”◆2.勇猛強悍之士。○[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四‧銑鋧》:“考[秦瓊]傳,從[秦王]夾擊[美良川],破[尉遲敬德],功最居多。蓋[鄂國]之驍悍,當時惟[胡公]能埒之。”○[清][魏源]《聖武記》卷一:“又收[明]降兵,間擇驍悍薙髮入伍,合十餘萬半屯[金陵]。”
驍壺(骁壶),◆1.投壺游戲中矢從壺中躍出。○《舊唐書‧音樂志二》:“投壺者謂壺中躍矢為驍壺,今謂之驍壺者是也。”○[清][張鑒]《冬青館古宮詞》之一三八:“驍壺投罷隔窗紗,裙子爭裁夾襭花。”參見“驍”。2.[南朝]《清樂》曲名。○《舊唐書‧音樂志二》:“《驍壺》,疑是投壺樂也。”
驍健(骁健),◆1.勇猛強健。○《隋書‧東夷傳‧流求國》:“人皆驍健,善走難死而耐創。”○[明][歸有光]《馬政議》:“夫[河北]之人驍健,良馬,[冀]之所產。”○[清][夏燮]《中西紀事‧粵民義師》:“現今[廣]勇驍健異常,每夜于附郭地方放流星射入城中,欲以起義。”◆2.勇猛強健之士。○[明][何景明]《點兵行》:“四家驍健三千人,出入扈從圍龍虎。”○[清][顧炎武]《汝州知州錢君行狀》:“[南召]、[登封]諸賊聞之,亦來降。君簡其驍健,送軍門效用,餘給牛種遣之。”
驍將(骁将),◆勇將,猛將。○《後漢書‧隗囂傳》:“[吳][耿]驍將,雲集四境。”○《舊唐書‧郭子儀傳》:“[安慶緒]與其驍將[安雄俊]、[崔乾祐]、[薛嵩]、[田承嗣]悉其眾來援,分為三軍。”○《說唐》第一回:“﹝[秦彝]﹞部下雖有數百兵,怎擋得[楊林]這員驍將。”○[高雲覽]《小城春秋》第三九章:“這樣一個瘦骨伶仃的老好先生,過去竟然是生龍活虎的一名學生運動的驍將。”
驍傑(骁杰),◆勇猛超群。○《西京雜記》卷五:“[武帝]時,[郭舍人]善投壺,以竹為矢,不用棘也。古之投壺,取中而不求還,故實小豆於中,惡其矢躍而出也。○[郭舍人]則激矢令還,一矢百餘反,謂之驍。言如博之掔梟於掌中,為驍傑也。”○《周書‧文帝紀上》:“直閣將軍[鮮于康仁],忠亮驍傑,爪牙斯在。”○[元][姚燧]《少中大夫靜江路總管王公神道碑》:“將[楚]姓者,憚其驍傑,與一軍多冒法難馭,謀殲之。”
驍桀(骁桀),◆1.勇猛凶暴。○[清][王韜]《甕牖餘談‧賊中悍酋記》:“[曾天養],[廣東]人,驍桀敢死。”○[清][楊士達]《與某參贊論海疆機宜書》:“沿海水勇,多驍桀之徒,熟悉風土,深知水性。”◆2.勇猛凶暴的人。○[清][魏源]《聖武記》卷八:“擇驍桀[夏逢龍]等五十人為撫標親兵。”○[清][魏源]《聖武記》卷十:“各營所撤隨征鄉勇……皆驍桀亡命,無家可歸,多勃鬱山澤間。”
驍捷(骁捷),◆1.勇猛矯捷。○《晉書‧劉曜載記》:“﹝[劉胤]﹞多力善射,驍捷如風雲,[曜]因以重之。”○《隋書‧韓世諤傳》:“[世諤]倜儻驍捷,有父風。”○《明史‧鄧子龍傳》:“[鄧子龍],[豐城]人。貌魁梧,驍捷絕倫。”○[清][錢謙益]《輸丁議》:“抽其輕便驍捷者,署為丁壯。”◆2.[宋]代禁軍名。○《宋史‧兵志一》:“﹝[建隆]﹞二年,改左右驍捷,左右驍武軍並為驍捷。”
驍勁(骁劲),◆勇猛強勁。○[明][唐順之]《牌》:“照得都司[李忱]管領土千戶[吳九韶]等土兵四千四百名,驍勁精悍,素冠諸軍。”○[清][黃景仁]《觀鄺湛若天風吹夜泉硯作歌》:“花面蠻姬更驍勁,天女天魔舞隊奇。”◆补证条目■勇猛强劲。○《三国志·蜀志·张嶷传》:“北徼捉馬最驍勁,不承節度,嶷乃往討,生縛其帥魏狼,又解縱告喻,使招懷餘類。”
驍雋(骁隽),◆勇猛超群。○《宋史‧忠義傳八‧薛慶》:“[薛慶],起群盜,據[高郵],兵數萬人,多驍雋敢鬥,能以少擊眾,附者日多。”
驍彉(骁彉),◆見“驍獷”。
驍烈(骁烈),◆勇猛剛烈。○《魏書‧潁川王提傳》:“﹝[河間王]﹞長子[提],驍烈有父風。”
驍率(骁率),◆見“驍帥”。
驍猛(骁猛),◆勇敢威武。○《後漢書‧烏桓鮮卑傳論》:“[石槐]驍猛,盡有單于之地。”○[宋][張耒]《漢世祖光武皇帝廟記》:“英偉之度屈于禮樂,驍猛之氣束于儒學。”○《明史‧張士誠傳》:“[士誠]故有勇勝軍號‘十條龍’者,皆驍猛善鬥。”
驍名(骁名),◆勇武的聲譽。○《三國志‧蜀志‧黃權傳》:“[權]諫曰:‘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
驍騎(骁骑),◆1.勇猛的騎兵。○《六韜‧敵武》:“武車驍騎,繞我左右。”○[漢][班固]《封燕然山銘》:“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暨南單于、[東胡]、[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之群,驍騎十萬。”○[三國][魏][曹丕]《浮淮賦》:“武將奮發,驍騎赫怒。”○《明史‧黃得功傳》:“有驍騎舞槊直前,[得功]大呼反鬥,挾其槊而抶之,人馬皆糜。”○[清][朱之瑜]《中原陽九述略‧致虜之由》:“虜之驍騎死於城下者,亦且數萬。”◆2.古代武官名。○[漢武帝]時[李廣]為驍騎將軍。○[東漢]初改屯衛為驍騎。○[南朝][梁][陳]有左右驍騎,[北魏][北周]有驍騎將軍之職。○[宋]、[元]、[明]有驍騎尉。○[清]有驍騎參領、副驍騎參領各十二名。參閱《宋書‧百官志下》、《通志‧職官五》、《續通志‧職官八》、《清通志‧職官五》。
驍騎營(骁骑营),◆古代禁軍營名。始置於[晉],歷代因之。○[清]代八旗皆置驍騎營。參閱《晉書‧職官志》、《清史稿‧兵志一》。
驍氣(骁气),◆勇猛的氣勢。○《三國志‧吳志‧陸遜傳》:“[羽]([關羽])矜其驍氣,陵轢於人。”○[南朝][宋孝武帝]《詠史詩》:“[聶政]憑驍氣,[荊軻]擅美風。”
驍強(骁强),◆勇猛強悍。○《舊唐書‧回紇傳》:“其眾微小,其俗驍強,依託[高車],臣屬[突厥],近謂之[特勒]。”
驍銳(骁锐),◆1.勇猛敏銳。○《晉書‧慕容皝載記》:“[汗]([慕容汗])性驍銳,遣千餘騎為前鋒而進。”○《新唐書‧王智興傳》:“﹝[智興]﹞少驍銳,為[徐州]牙兵,事刺史[李洧]。”◆2.勇猛精銳之士。○《北史‧崔延伯傳》:“[天生]悉眾來戰,[延伯]身先士卒,陷其前鋒,於是驍銳競進,大破之,俘斬十餘萬,追奔及於[小隴]。”○[明][唐順之]《條陳海防經略事疏》:“募兵先盡本地方驍銳,若[浙江]處兵、[江]南沙兵之類。”○[清][魏源]《聖武記》卷一:“于各部精簡驍銳,百中抽一。”◆3.古代軍隊組織名。○《新五代史‧後蜀世家‧孟知祥》:“[知祥]乃訓練兵甲,陰有王[蜀]之志。益置義勝、定遠、驍銳、義寧、飛棹等軍七萬餘人,命[李仁罕]、[趙廷隱]、[張業]等分將之。”
驍帥(骁帅),◆亦作“驍率”。◆指軍隊中勇猛的主將。○《晉書‧華譚傳》:“﹝[華譚]﹞又遣別軍擊[冰]([石冰])都督[孟徐],獲其驍率。”○[清][王柏心]《驍帥》詩:“驍帥[楊][羅]俱寂寞,空聞[麟閣]待圖形。”
驍騰(骁腾),◆謂駿馬奔馳飛騰。○[南朝][宋][顏延之]《赭馬白賦》:“臨[廣望],坐百層,料武藝,品驍騰。”○[唐][杜甫]《房兵曹胡馬》詩:“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清][紀昀]《神异》詩之一:“神馬驍騰曾眼見,人間銜勒果難施。”
驍徒(骁徒),◆凶狠暴虐的人。○《陳書‧高祖紀上》:“大小二[震]之驍徒,東南兩[越]之勍寇,遽行天討,無遺神策。”
驍衛(骁卫),◆古代武官名。○[漢]有驍衛將軍,[東漢]改為驍騎。○[晉]領營兵,兼統宿衛。○[南朝][梁]置左右驍騎。○[隋]改置左右驍衛府,為禁衛軍之一。○[唐][宋]因之,而去“府”字,設上將軍、大將軍、將軍等官。○[金][元]皆無。參閱《通典‧職官十》、《續通典‧職官十》。
驍武(骁武),◆1.勇猛威武。○《後漢書‧呂布傳》:“[呂布]字[奉先],[五原][九原]人也。以弓馬驍武給[并州]。”○《隋書‧郭衍傳》:“[衍]少驍武,善騎射。”○《新五代史‧吳世家論》:“[行密]([楊行密])起於盜賊,其下皆驍武雄暴,而樂為之用者,以此也。”◆2.勇猛威武的人。○《花城》1981年第2期:“在這個驍武統治的雄邦裏,受到竭誠擁戴的全是強悍驍勇的精英。”
驍黠(骁黠),◆勇猛狡黠。○《明史‧列女傳二‧沈氏六節婦》:“族眾二千人,多驍黠善鬥。”
驍驍(骁骁),◆勇猛向前。○[晉][陸雲]《贈顧彥先詩》之三:“悠悠山川,驍驍征遐。”
驍雄(骁雄),◆1.勇猛雄武之士。○[漢][蔡邕]《劉鎮南碑》:“君遇險而建略,遭難而發權,招命英俊,援得驍雄。”○[唐][陸龜蒙]《五歌‧食魚》:“橫戈負羽正紛紛,祗用驍雄不用文。”○[宋][王安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募天下驍雄橫猾以為兵,幾至百萬,非有良將以御之,而謀變者輒敗。”◆2.勇猛威武。○《三國志‧吳志‧呂蒙傳》:“與[關羽]分土接境,知[羽]驍雄,有并兼心。”○[唐][杜甫]《三絕句》:“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清][侯方域]《陳將軍二鶴記》:“世之戰士,皆驍雄勁悍之徒,彎弓臨刃目不瞬而色喜。”◆3.古代禁軍組織名。○[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閻立本》:“又[鄠][杜]間有蒼虎為患,[天皇]引驍雄千騎取之。”○《宋史‧太祖紀二》:“﹝[乾德]三年﹞九月己巳,閱諸道兵,以騎軍為驍雄,步軍為雄武,並隸親兵。”
驍藝(骁艺),◆猶馬戲。
驍毅(骁毅),◆勇猛果決。○《新唐書‧黑齒常之傳》:“[黑齒常之],[百濟]西部人。長七尺餘,驍毅有謀略。”○《新唐書‧楊行密傳》:“[景]([李景])驍毅絕人,諸盜莫敢犯。”○[元][姚燧]《興元行省瓜爾佳公神道碑》:“[宋]邊驍毅之將[馬仲]自[閬],[張文貴]自[巴],[李繼之]自[廣],[王安斌]自[開達],亦挺身歸,公腹心仗之,指臂使之。”
驍勇(骁勇),◆1.猶勇猛。○《三國志‧魏志‧袁紹傳》:“[沮授]又諫[紹]:‘[良]([顏良])性促狹,雖驍勇不可獨任。’”○《明史‧胡海傳》:“[海]驍勇,屢戰屢傷,手足胸腹間金痍皆遍,而鬥益力。”○[曹禺]《王昭君》第二幕:“大家都誇他是一個驍勇剽悍的將領。”◆2.指勇猛的士卒。○[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驍勇百萬,畜力待時,役不再舉,今日之謂。”○《新唐書‧隱太子建成傳》:“[建成]等私募四方驍勇及[長安]惡少年二千人為宮甲,屯左右[長林門],號‘長林兵’。”○《古今小說‧梁武帝累修歸極樂》:“于是[衍]乃密修武備,招聚驍勇數萬,多伐竹木,沈之[檀溪],積茅如岡阜。”
驍游(骁游),◆[六朝]時對驍騎將軍和游擊將軍的並稱。○《南史‧何戢傳》:“聖旨每以蟬冕不宜過多,臣與[王儉]既已左珥,若復加[戢],則八座便有三蟬,若帖以驍游,亦不為少。”○[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官名地名從省》:“[六朝]人稱……驍騎、游擊將軍為驍游。”
驍鷙(骁鸷),◆勇猛凶狠。○《明史‧繆大亨傳》:“[大亨]言于[太祖],賊飢困,若掠食四出則難至矣,且驍鷙可用,無為他人得。”
驍壯(骁壮),◆勇猛強壯。○《宋書‧孝義傳‧卜天生》:“[天生]始受戎任,甫造寇壘,而投輪越塹,率果先騰,驍壯之氣,嘉歎無已。”○《隋書‧煬帝紀上》:“﹝[大業]五年六月﹞辛亥,詔諸郡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膂力驍壯、超絕等倫,在官勤奮、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禦四科舉人。”
驍卒(骁卒),◆驍勇的士兵。○[唐][皮日休]《何武傳》:“[何武]者,[壽]之驍卒也。故為步卒將,戍鄰[霍岳]。”
驍勇善戰,◆勇猛顽强,善于战斗。○《南齐书·戴僧静传》:“其黨輔國將軍孫曇瓘驍勇善戰,每盪一合,輒大殺傷,官軍死者百餘人。”○高阳《大将曹彬》第二卷第五节:“在成都以南的地区,比较麻烦的是嘉州,乱党吕翰,骁勇善战,守城不下,王全斌派水陆转运曹翰进击,以王仁赡支援,两军合围,吕翰弃城而走,但兵力未损。”
雄驍(雄骁),◆勇猛。○[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四摺:“想着俺蓋世雄驍,[函谷關]前看鬥寶,只為一時窮暴,卻教俺[丹陽]市上學吹簫。”○[元][高文秀]《澠池會》第四摺:“俺將帥雄驍,恰便似撞霧天邊鷂。”○[元][劉唐卿]《降桑椹》第一摺:“哥哥你是英豪,逞雄驍。”
揚驍(扬骁),◆顯示勇武。○[明][邵璨]《香囊記‧點將》:“張我弓,挾我矢,那一個不奮勇揚驍。”
作驍(作骁),◆《西京雜記》卷五:“古之投壺,取中而不求還,故實小豆,惡其矢躍而出也。○[郭舍人]則激矢令還。一矢百餘反,謂之為驍。言如博之豎棋,於輩中為驍傑也。”後以投壺時,一箭躍還,接住復投中為一驍,此過程為“作驍”。參閱《顏氏家訓‧雜藝》。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