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论著评介 >

安禄山毁了盛唐「怎么看待安禄山反叛」

安禄山,本名轧山,为营州柳城杂胡。其母改嫁安氏,遂冒姓安并改名禄山。由于善于谄媚,逐渐得到唐玄宗宠信,直至身兼三镇节度使而兵力雄厚。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从范阳起兵,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很快攻陷洛阳,次年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同年六月,遣兵攻陷长安,唐玄宗被迫出逃至蜀避难。至德二年正月,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但由其发起的“安史之乱”并未因此而结束,反而愈演愈烈。安禄山成为这次叛乱的始作俑者和祸首。从此,唐朝的半壁江山陷于长期混战之中。

安禄山自幼居于边塞,通晓边疆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初为互市牙郎,开元二十八年任平卢兵马使,次年耀营州都督,天宝元年为平卢节度使,三年兼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天宝十年再兼河东节度使,直接控制了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军事财政大权。玄宗晚年腐败,禁军内部空虚,加之玄宗亲宠的杨国忠与安不和,安禄山遂有叛唐之心。他一面电聚兵马财资,一面招募蕃将,势力日益强大。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打着征讨奸臣杨国忠的招牌从范阳起兵,以压城之势向南进发,河北州县望风瓦解,叛军直指洛阳。

玄宗派大将封常清在洛募兵六万迎战,因未经训练,被叛军击败,洛阳失陷。封常清与驻守陕州大将高仙芝退守潼关,玄宗听信谗言将二人杀害,改任哥舒翰据守潼关。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称帝,令部将史思明经略河北。此时唐军派郭子仪、李光弼出师河北,屡次获胜,切断叛军前后方联系,动摇安禄山老巢范阳兵士军心,一度使安禄山想放弃洛阳打回老家。此时唐军已有希望讨平叛贼,可杨国忠猜忌哥舒翰,怂恿玄宗命哥舒翰速收复陕洛。天宝十五年六月,哥被迫出兵,结果大败,潼关失守,长安震惊。玄宗匆忙逃向成都,行至马嵬驿发生兵变,杀掉杨国忠和杨贵妃。

太子李亨奔灵武,七月即帝位,为肃宗,改元至德。此时郭子仪、李光弼及各地节度使都至灵武,西域、回统等也来援助,使唐军力量壮大。至德二年正月,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军乘机进攻,九月攻克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后安禄山旧部史思明发起反攻,于乾元二年九月再占洛阳,直至宝应元年十月方收复。“安史之乱”期间,洛阳先后两次被叛贼所占,时间长达五年之久。叛军盘踞洛阳,不仅纵兵杀掠,而且因其是大燕国都,招致各路人马都来攻伐,使东京成为大乱的中心战场,叛军、唐军及回统兵等都携掠屠杀,经历了这次战乱,洛阳再也没有恢复到则天盛况。

安禄山之所以能够发动“安史之乱”,除了其本人手段狡诈、善于把握时局外,最主要的是玄宗对边镇节度使过度放权而失控。此前的节度使仅是统领边防军镇的使职,玄宗为控制和防御周边各族,不断加大边防兵力。天宝元年时,全国兵数五十七万,边疆戍守达四十九万。节度使权势日重,兼管军政、民政、财政,造成外重内轻、尾大不掉的局面。安禄山与佞臣杨国忠的争宠,为其起兵叛唐制造了有利时机。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历时八年之久,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此次战乱使中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唐朝国力大大削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