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可能一生都难以遇到让自己产生心灵共鸣的书,一旦遇到,即便很多年不看那本书,有时候因某种契机想起来都会记得当时那种心动的感觉。
心灵共鸣是什么感觉呢?不好描述,总之不是很喜欢《基督山伯爵》但主要关注的是精彩的情节这种,不是觉得《活着》写得真好可以用来当作文素材的这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茨威格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等书可能属于此类。
“语文老师说《人间失格》是乱七八糟的小说,该怎么回答她”,这是一个高中生在某平台上提出的问题,他想找到反驳老师的理由。
这本书很火。很多学生喜欢看,为什么?
高中阶段,学生开始面对自己,想表达个性,并思考存在的一些东西是否合理,但又不知道如何表达,这时候,如果恰好看到了一本书,书中的一些东西与自己的某个想法微妙契合,那自然会产生如遇知音的感受,而像“那些青春的感动、年轻的轻狂之类的话语,我光听便觉得寒毛直竖”“我仍然认为向人诉苦,不过是徒劳,与其如此,不如默默承受”等很多书里没有的话也确实能直抵部分真实。——这或许就是很多高中生喜欢甚至迷恋《人间失格》的原因之一。
老师的本意是劝学生不要看这本书。
这位老师还是挺为学生着想的,她可能是不希望学生过早地了解人世间的阴暗和绝望,担心学生过多地关注那些本不是这个年龄应该关注的事情,希望学生能从一些教材推荐的经典书里直接接收到诸如“幸福感”“积极的心态”“努力的意义”等等美好的信息。而且,老师会认为这本书不适合面临高考、心智不成熟的学生看,学生未经世事,又恰好处于叛逆期,比较容易被一些新鲜的话语、被一种强烈的情绪表达吸引,从而走向一个情绪死胡同。
一个高中生曾经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您的书适合学生看吗?老师建议我们看。”莫言文学是分级的,学生暂时不适合看。
而且,能让人产生强烈共鸣的书,并不一定就能给人明媚的感受。书籍是公共的,阅读是个人的,谁知道一个孩子读了一本明显有争议的书会怎样呢?谁知道学生读了“这世上不乏不幸的人,不,毫不夸张地说,这世上尽是不幸的人”这句可以概括一个人一生的、个人情绪极其浓郁的话会不会更加觉得自己不幸福呢?
一些书粉建议学生不看,并以长文开怼,主要意思就是学生年龄小,不适合看。
一个在高中看了《人间失格》的大学生说:现在,曾经沉迷“丧文化”的人也开始寻找美好,贴近美好了。 但愿,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能从书里看到美好,因为在每一本公开发行的书里,应该都有美好和希望。
那个高中生,你也是哟。
那位语文老师这样做是不是更好:
她看到了学生在看《人间失格》,没有说话,她的目光停留在学生的书桌上,手指在书脊上游走,最后停在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上,并把它抽出来,放在了学生的面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