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诗文鉴赏 >

张爱玲小说流言「张爱玲散文集《流言》大概讲什么」

《流言》:张爱玲,不管什么样的主义,还是要败给儿女情长的

以前读张爱玲的小说,尽管内心觉得是好,但不太愿意放声说出来。因为在她华美的文字下面,隐隐地透出一股幽冷怪戾之气,令我颇感不适。觉得读多了人也会变得凄恻起来。后来知道了人类本性的伟大:再怎样营造出的真切的情境,如果与自身生活判然两样,总归还是要忘却的。小说,毕竟还是别人的生活,作者带着游览一圈,你还是会顺顺当当地回归自己。

尽管写这些文章时只有二十四五岁,但是张爱玲还是毫无意外地展示了她过人的天分。纯熟而肆意挥洒的文笔,与对于世事老辣到和年纪不相称的眼光交相辉映。在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一文中,她就对中国人的性格做了一番精准的评析,读来令人拍案:“拥挤是中国戏剧与中国生活里的要素之一。中国人是在一大群人之间呱呱堕地的,也在一大群人之间死去。”

“就因为缺少私生活,中国人的个性里有一点粗俗。“事无不可对人言”,说不得的便是为非作歹。中国人老是诧异,外国人喜欢守那么些不必要的秘密。”“不守秘密的结果,最幽微亲切的感觉也得向那群不可少的旁观者自卫地解释一下。这养成了找寻借口的习惯。自己对自己也爱用借口来搪塞,因此中国人是不大明了他自己的为人的。

群居生活影响到中国人的心理。中国人之间很少有真正怪僻的。脱略的高人嗜竹嗜酒,爱发酒疯,或是有洁癣,或是不洗澡,讲究们虱而谈,然而这都是循规蹈矩的怪僻,不乏前例的。他们从人堆里跳出来,又加入了另一个人堆。”

在文章里,张爱玲也谈到了自己写作的动机,借此回应外界对她只谈风月的质疑。“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超人是生在一个时代里的。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完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

过去我们讲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似乎家庭爱情之类的都是累赘,是要毅然抛弃才能向前走的。可我越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主义,最终还是要败给儿女情长的。想想历史上有过多少次的思潮, “为大家,舍小家”,抱着各种主义的光坏去投身到看似正义的事业中去,可结果呢,主义是换了一茬又一茬,今天你是真理,明天可能就成了流毒。只有儿女情长,还是静立在那里,伸出了温柔的双臂,拥抱着永恒悲剧里疲惫的人们。

"以美好的身体取悦于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也是极普遍的妇女职业,为了谋生而结婚的女人全可以归在这一项下。这也无庸讳言,有美的身体,以身体悦人;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悦人,其实也没有多大分别。"

张爱玲完成这些文章是在上海的日据孤岛时期。那时候他正经历着和胡兰成相遇相识的爱恋。这位看透人间冷暖的女作家最终也没能摆脱悲剧的收场。不过,这也给她的一生增添了俗世传奇的色彩。或许也正如她自己所说: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