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王小波先生,在中国近现代文坛真可谓鼎鼎大名。网上有许多人,称赞其作品如何了不起,甚至自称为“王小波门下走狗”,以表达崇拜敬佩之情。高晓松在《晓说》最后一期也推荐了此书,感觉似乎真是人生不得不读的一本书啊!
小说约10万字,笔者两天读完,但阅读过程并不轻松。因为在此书的前半部分,王小波做了很多写作手法上的实验,带给了读者很不友好的阅读体验。简而言之,杂乱、晦涩、荒诞、发散、啰嗦,令人刚开始很难读得下去。后来笔者耐着性子,熬过了前几个章节,才渐入佳境、品出滋味。读完此书,有以下几点感受:
1想象很丰富。王小波根据根据唐传奇中红线女的故事,进行想像发散,假设出各种可能性,从而描绘出一个虚无的薛嵩和红线女的世界。其中很多荒诞离奇的场景描写,充满了文艺片的镜头感,笔者在阅读时,感觉像是在看一部类似于张国荣主演的电影《东邪西毒》。
《东邪西毒》剧照
2隐喻晦涩有趣。书中除男主角薛嵩外,主要塑造了三个与之有关的女人:老妓、少妓、红线女。老妓隐喻:学院派,正统的、掌握话语权的、虚伪的道德君子;少妓隐喻:自由派,反传统、但缺乏自我认知的人;红线女隐喻:自由派,有独立意识、有清晰的自我认知的人。仔细一想,将世人按照这种隐喻,划分成“老妓”、“少妓”、“红线女”三类人,的确非常合适。无论是从历史、学术、或者说之前的那场运动的角度来看,这三类人都很有代表性,说以说王小波的隐喻颇为有趣和深刻。
红线女
3见解精辟。笔者印象最深的有这么一段:薛嵩用自己打造的“枷锁”抢回红线女后,红线女非常开心和兴奋,并向少妓炫耀自己的枷锁,少妓实在不明白一个人被“枷锁”束缚后,怎么还如此开心。这段的最后,有一句王小波的点睛之笔,内容是:“穷尽一切可能性和一种可能都没有一样,都会使你落个一头雾水。”
这句话如果理解不了,建议联想一下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盛明兰曾说过的一句话,此话大概意思是:“我不喜欢未来的日子出现任何波澜,平淡安稳最好。”年轻人经常会被告之“你还很年轻,还有无限可能性”,一帆风顺的人大概很喜欢这句话,但是那些历经风雨磨难的人大概会有另一番感悟。
《知否》剧照
4王小波和王朔的风格,完全不是一回事。虽然两人都玩世不恭、痞子腔调,但王朔是地道的北京味,而王小波却是明显的西方味。因为王小波曾于80年代留学美国,并且在小说创作上收到了很多西方小说的影响。在《万寿寺》书中,王小波写明了此书和西方小说《变形记》、《暗店街》的联系。也正是因为《万寿寺》采用了西方小说的隐喻、荒诞的写作手法,导致很多国内读者在阅读此书时,产生不适感,感觉很难读得下去。
5王小波属于自由派,受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影响很深。这一点是王小波所代表的主要价值观,书中对学院派和权威派有很多讽刺戏虐。而且这种价值观,也是上世界8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价值观。不过随着近十年来,亚洲振兴,英国脱欧,美国贸易战等情况给世界格局带来的变化,西方的民主自由制度,也显现出一些弊病。因此,对于这种价值观,可能还要更理性、辩证地来看待。但总体而言,通过读王小波的书,有助于加强对社会和自我的思考,这方面还是有益的。
6此书可能更适合于那个年代,而不大适合于当代。第一,王小波刻意在书中把性这个问题放的太大,虽然他这么做,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那个年代的压抑气氛,但对于我们现在的这个开放年代,已经没有必要了。谈的太多,反而会对部分读者造成不好的影响。第二,王小波对中国传统道德礼教,有一定的负面态度,这也是大部分崇尚西方价值观的知识分子的普遍态度。从他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这种态度。而当今社会,恰恰需要利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核心精华,来重塑社会道德,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忍”、“克己修身”、“中正平和”,恰恰可以帮助浮躁的社会氛围回归理性。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王小波先生和《万寿寺》的主要看法,若你也有自己的看法,请留言讨论。本文系原创,欢迎关注笔者头条号“董镜亮”和分享收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