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金庸传》
上期回顾:金庸传连载丨三剑楼随笔:文人不相轻
从“毒草”到殿堂的转变
随着金庸武侠的演进,金庸的名气越来越响,而他的创作却一刻都没有停歇,继《碧血剑》之后,金庸的第三部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开始在香港《商报》连载。
就在他依旧笔耕不辍地描绘着心中的武侠世界时,大陆却不曾出版过他的一本书。虽说不乏读者与影响力, 但在当时却被老师和家长视为“ 毒害青少年的毒草猛兽”, 当时有不少青少年学生在上课期间偷看他的盗版作品, 心中描绘着一个又一个武侠之梦, 然而这些书却都落得一个被没收的下场。在学校里, 学生们的早恋、斗殴行为, 在老师与家长的眼中也与武侠小说产生了联系。
19世纪80年代以前,金庸的作品就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家长们认为,描写“打斗”和“情爱”的小说都属于低俗文学,在那样一个香港与内地意识形态错位的年代,“难登大雅之堂的地摊文学”成为了金庸武侠小说作品的标签。
然而这却并没有抹去金庸武侠的魅力,在众多批判者和抵制者之外, 也不乏一些热衷的读者。那时候还在上小学的汤大友,在父亲的书房无意中发现了《射雕英雄传》,从此他的童年就有了百看不厌的读物。时至初中还因为上课偷看小说屡次被老师点名,可这本小说在同学之间的传阅量依旧不减,那本泛黄的书籍被磨卷了书页,豪气干云的武侠世界丰富着学子们那被禁锢的武侠梦。
金庸武侠不仅在学生群体中流传广泛,在大学任教的陈默也成为了金庸的忠实书迷。从同事手中借的一本《射雕英雄传》他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看完了。也是从那时开始,他走上了研究金庸武侠小说的道路,后来出版了《陈默评金庸》系列书籍。陈默认为金庸的小说不但故事情节吸引人,而且通过改造通俗文学的写作类型,达到了一种用纯文学的意识创作小说的境地。在陈默的评价当中, 他曾深切地指出, 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品味金庸小说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青少年眼中的“黄蓉”往往俏皮可爱,聪明活泼,是口口声声喊着“靖哥哥”的那个“蓉儿”。而到了中年时期, 你再读《神雕侠侣》中的“ 黄蓉”, 就觉得曾经精灵古怪的“蓉儿”也变得婆婆妈妈,成为溺爱女儿的老女人了。当然,那些年轻人也会为人父母,随着“黄蓉”人生角色的改变,也会理解她性格变化的合理性。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盗版的金庸武侠作品开始在内地流行起来。1985 年香港拍摄的《射雕英雄传》也在全国范围内热播,随着收视率的升高, 金庸的名字响彻大陆。从1981年开始,海内外知名人士被邀请前往大陆访问,金庸也在应邀之列。
直到1994年,内地的三联书店才开始首度出版《金庸作品集》,同年10月,由北师大中文系王一川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中, 金庸位列20世纪文学家排行榜第四位。而那位小时候爱读金庸作品的汤大友已经为人父,用笔名“填下乌贼”编写并出版了《金庸笔下的真实大历史》,用以研究金庸武侠小说作品当中的历史。200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辅助教材《语文读本》中,收录了金庸小说《天龙八部》的小说片断。曾经被列为“ 洪水猛兽” 的书籍如今走上了学术的神圣殿堂,在社会上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金学研究”热。
从“毒草”到殿堂,金庸的作品是如何从江湖走上庙宇的呢?如果说梁羽生是新派武侠的开山鼻祖,那么金庸则是一代宗师。事实证明,经典永远会在岁月中留下痕迹。与传统武侠不同的是,新派武侠用新文艺手法构思全书,将武侠、历史、言情三者结合起来,给读者开辟了另一种武侠世界。公众之所以高度评价金庸的作品,在于它与通俗文化的不同,金庸武侠并不仅仅是读者茶余饭后消遣的娱乐产品,它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对旧派武侠小说的超越以及文学思想的突破上。
金庸的武侠小说赋予“打斗”浓重的文化色彩,不像平江不肖生向恺然的教科书式的“招式”,也不像古龙藏拙式的笔墨,虽说不懂“ 武”, 却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如洪七公降龙十八掌中“飞龙在天, 亢龙有悔” 等招式, 就是从《易经》中借鉴过来的。他还将音乐与武学联系起来, 并且赋予其强大的力量, 如黄药师的玉笛、欧阳锋的古筝,金毛狮王谢逊的狮吼功都让人胆战心惊。
传统武侠小说的观念是“快意恩仇、任意杀戮”,不管是英雄还是恶棍,只要想报仇,就好像手中拥有了正义,杀人如麻,牵连无辜。但金庸的小说并不是这样。杨过一心想为父报仇,却一次次被郭靖夫妇所感化, 而后一遍遍地指责自己不忘复仇。林平之为了报仇,不惜挥刀自宫,杀光所有和仇人有瓜葛的人,包括自己的妻子,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厌恶。
不仅如此,金庸的作品还有丰富的知识性,每写一本书都会参照大量资料,斟酌过后才会下笔,于是金庸武侠的小说作品当中便穿插了大量的诗词名句和恢弘的历史背景。金庸擅长将人物放在矛盾冲突的环境中来体现善恶。萧峰原本是契丹人,生长于大宋,父母却被宋人所杀害,在宋辽战争中,辽主被大宋俘虏,萧峰出手相救但以民族利益为重,又迫使辽主立约退兵。身为契丹人竟以臣破君,为了表明自己并无卖国求荣之意,只好在雁门关外自尽而死。
“金庸热”在20世纪就已出现,都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景观,它适应了社会发展潮流,在知识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值得“金迷”们去研究和探索,从“俗文学” 步入“经典文学”的行列,正是金庸作品对传统武侠的超越,也是它在时光的洗涤中转变为殿堂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