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曾经抚慰了多少迷茫的灵魂,让他们在困境中寻得方向!
少年总会做各种绮丽的梦,长大后,历经波折、看清生活的真相,难免会有落差,有失望,甚至颓废,有些人乐观,很快就走出来,有些人则沉溺其中。
悲欢离合是人生的常态,当你遭遇无常、受尽波折时,不烦看看《活着》;当你为琐事苦恼、甚至抱怨生活时,也不烦看看《活着》。这是一本能让你直面生活的书。
主人公福贵是个受尽生活毒打仍对生活抱有希望、并坚强认真地活着的人。他的经历会让你发现:原来你当下的苦,与他相比,多么微不足道,从而激励你更加勇敢地前行。
《活着》是余华销量最好的小说,截止2019年,销量已突破2000万册,远超诺奖作家莫言的作品销量,创造了纯文学作品的销售奇迹。
据相关出版社统计,许多90后读者也纷纷加入《活着》的阅读大军。
《活着》小说在豆瓣评分9.4,位列豆瓣图书第二名。
莫言说:余华的书少我一半,但影响力却多我一半。
余华的作品,喜欢的人爱不释手,讨厌的人却尤为鄙夷。王朔说,余华写的那些书根本算不上是什么好书,就是讲了一堆烂故事来煽情而已,根本没任何的价值。余华就是个假装自己很懂,却根本不会写小说的一个人。
但是不管他人如何非议,余华的作品仍然广受读者喜爱,并远销海外,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
在90年代,余华便凭《活着》获得了堪比诺贝尔文学奖的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国外评论家称余华是中国的司汤达、海明威、狄更斯。国内则将他视为鲁迅精神的继承人。
他的现实作品冷酷犀利、直击现实。
《活着》缘起于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的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但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无丝毫怨言。
文字不同、国籍不同,但情感是共通的。余华由此想起曾经看到过的在田间艰苦劳作、脊背被压弯了、皱纹间夹满泥土的老农夫,于是有了福贵的雏形。
有人说余华把福贵的命运写得太悲惨了,但是他说,写一个家庭如果四世同堂都在,用“活着”去写他们就毫无价值。只有一个个人都死了,只剩下福贵这样一个老人凸显地活着,才特别有力量。
事实也确是如此,当一切被剥夺走,只剩下活着的意志时,福贵的生命力就显得格外顽强,给读者带来的冲击力也特别大。毕竟人类天生惧怕痛苦,痛苦会让人变得更敏感。
福贵的苦难,让人不由感慨:再苦能有福贵苦吗?也因此《活着》激励了许多读者,挽救了一些人的性命,曾有抑郁症患者凭借此书治愈了自己。
但也有人说余华将所有的不幸汇聚在一个人身上,太戏剧化了。青年丧父丧母,中年丧子,老年丧女丧妻丧女婿丧外孙,太不真实了。
但现实生活中何尝没有历经磨难不得不踽踽独行的人呢?曾在热搜上看到36岁瘫痪儿子照顾62岁瘫痪父亲,也曾在厦门集美街头见到流浪的孤寡聋哑老人,还曾在做义工时见到父母双亡独自生活的高中女孩………在我们不知的角落,有多少人因天灾人祸失去了亲人,不得不坚强而又孤单地活着呢?
何况《活着》是将中国六十多年来遭受的苦难浓缩在福贵一个人身上呢?这期间经历了民国、内战、土地革命、三反五反、大跃进、灾荒、文革……
作者以其强悍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乡土摄人心魄的变更、万难挽回的衰败以及无地彷徨的悲哀,唤起了一代中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生活记忆。其中人性的疼痛和生命的苦难,更是让千万读者产生了精神共鸣。
天灾人祸频发的年代,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底层人民的命运如同蝼蚁,能活下来即是幸事。
《基督山伯爵》中有这样一句话:世上没有幸福和不幸,有的只是境况的比较,唯有经历苦难的人才能感受到无上的幸福。
家道败落之后的福贵无疑是个十分懂得感受幸福的人。当被解放军俘虏并吃到馒头的时候,他是感恩与兴奋的。他不恨当初抓他上战场的国民党了,有的只是活下来的庆幸。
祸福相依,命运弄人。年少堕落输光家财,于福贵而言是祸事,但后来设计夺走他家产的龙二成了他的替死鬼,未尝不是幸事;充军后福贵因舍不得妻儿放弃随军,回乡过起贫苦生活,春生则选择继续从军,当上县长,最终却在文革中被虐到自杀。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选择平淡生活的福贵反而活得最久。
也许有人认为福贵的命长并非福气,毕竟身边至亲至爱的人都没了。但是曾经的温暖是真实存在过的,他也曾全力以赴地为自己向往的生活努力过。外人眼里的悲剧,在他眼里不过是一段人生而已!
家人俱丧,他成为了那个只是活着本身而活着的纯粹的人。他说:“就剩我一个人了,这样我走的时候也不需要为谁挂心了。”
在物欲横流,喧嚣嘈杂的今天,能做到仅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是多么奢侈的事呀?试问,谁能完全抛开功名利禄呢?又有谁能在一切期冀破灭之后仍不绝望地活着呢?
但是,千百年来,广大穷苦百姓做到了,即使苦难重重,他们也不会放弃生的权利,他们以生拒死,并将自己的辛苦劳作化为了我们今日富足生活的基石。
是他们的活着,才将美好品德与宝贵物质及技艺传承下来。活着不仅是传宗接代,更是传承其他有形或无形的财富。劳动人民将他们的艰苦奋斗、顽强生命力等品质传承下来,作家则用笔将其弘扬四海、流芳百世。
福贵的苦不仅是他个人所遭受的,更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老百姓所遭遇的。读者不仅是为福贵的命运哭,更是为穷苦老百姓的命运哭。
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成长,是一个不断收获也不断失去的过程。如何面对失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命题。
生命就在呼吸之间,我们不知道明天先到还是无常先到。在把握当下的同时也应坦然面对失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也许我们无法做到像庄子一般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也无法做到像幼年的余华一般冷静面对住所对面太平间里此起彼伏的、失去亲人的哭喊声,或者因为天气热直接睡到太平间的水泥板上;更无法像沈从文般兴致勃勃地跑去河边看砍头。
但是我们可以学着福贵,在失去之后不自责、不抱怨、不绝望,带着对亲人的美好回忆,认真地活着。只要我们还记着故人的名字,他们就不会真的逝去。也因为曾经拥有,我们就不会孤单。
让我们一起走进《活着》去感受时代洪流之下小人物的命运浮沉,从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吧!同时,也请你在萝卜奔记录下你的所思所想,让我们共读好书,共享收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