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直译珀尔·巴克,美国作家、人权和女权活动家。她和中国渊源颇深,她的父母均为传教士,她出生4个月后就跟双亲来到中国。在中国她先后在镇江、宿州、南京、庐山等地生活和工作了近40年,其中在镇江生活了18年。她的童年、少年及刚刚进入的青年时代都是在镇江这座江南名城度过的,所以她称镇江是她的“中国故乡”。
她童年时首先学会了汉语和习惯了中国风俗,然后她母亲才教她英语。
作为以中文为母语的美国女作家,她曾在这里写下了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1932年凭借其小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并在1938年以此获得美国历史上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
她也是唯一一位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也是目前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
那么使赛珍珠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地》这部长篇小说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
小说《大地》,作者以同情的笔触和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家庭生活,以饱蘸同情的笔写出了“农民灵魂的几个侧面”。
在小说出版后的20世纪上半叶,这部作品,跨越了东西方文化的鸿沟,有力地改变了不少西方读者眼中中国那种“历史悠久而又软弱落后的神秘国度”的印象。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旧中国的农民王龙从一贫如洗到成为一个富户后的故事。
贫农王龙娶了一个大户人家的女佣人阿兰为妻。阿兰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人,她特能吃苦,在刚生完孩子后就爬起来和丈夫一起头顶着毒辣的太阳到地里干农活。
可是王龙觉得她不够漂亮,对她十分冷淡。大饥荒来了,他们一家南迁谋生。
王龙在一场动乱中发了财,回到家乡后的他购买了许多农田,他变成了富人。有了钱的王龙更加看不上结发妻子了,于是她另娶了一个妓女。
随着时光的流逝,王龙渐渐变老了,不再有年轻时的浮躁和野心,唯一的心愿就是守成。他告诉儿子们千万不能卖地,土地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基础。
小说《大地》以中国农民一家人的生活故事为主线,以女主人公阿兰为主体,塑造了全新的、血肉丰满的中国农民形象。
赛珍珠运用中国人的视角,以文化为切入点,描写了中国农村和城镇生活,向西方世界客观地介绍中国;以土地为纽带,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她站在两种文化的交叉面上,既看到了两种文化的矛盾和对立,又看到了两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小说《大地》站在了人类共性的高度,承认文化是多元的,不应该存在哪种文化强势就要独霸天下,哪种文化处于弱势就该全盘否定。
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是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并站在文化平等的基石上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交流与对话中求同存异,共生共融。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赛珍珠女士,你通过那些具有高超艺术品质的文学著作,使西方世界对于人类伟大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同。……你赋予了我们西方某种中国精神,使我们认识和感受到那些弥足珍贵的思想和情感,而正是这样的思想情感,才把我们大家作为人类在这地球上连接在一起。”
赛珍珠,一位曾经在中国生活近40年的美国著名作家,小说《大地》,一部经典如实反映中国人勤劳、善良、乐观等优秀品质的文学作品,很值得一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