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画像
宋太祖赵匡胤兄弟五人,老大赵光济和老五赵光赞均早夭,哥五个活下来的只有老二赵匡胤,老三赵光义和老四赵匡美。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莫名其妙病逝,按照杜太后“金匮之盟”的约定,采取兄终弟及的传位制度,赵光义继承了皇位,史称宋太宗。
赵光义画像
赵光义一直也没有把皇位传给四弟赵匡美的意思,赵匡美不服,暗中策划夺位。
结果事情败露,被哥哥赵光义免去一切职务,举家迁往房州(今属湖北房县)。
不久,赵匡美忧愤成疾,吐血而死,年仅三十八岁。
赵氏三兄弟中,赵匡美因为没当过皇帝,后代最多。
1994年统计表明,潮汕赵氏人口总数为五万余人,其中源自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约有一万人,源自宋太宗赵光义一脉为一万三千余人,而源自魏王赵匡美一脉多达三万八千多人。
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元兵大肆追捕赵宋皇室人员,赵匡美的十世孙赵若和乘船逃至福建漳浦隐居,改姓黄氏。
赵若和造像
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赵若和的孙子黄明官娶了黄姓女子,被人告发,当时有同姓不婚的规定。
御史朱鉴仔细查阅赵若和家族的家谱,将情况汇报给了朝廷,经明太祖朱元璋批准,赵若和的后代恢复了赵姓。
赵若和在修撰族谱时,揭露了宋太宗赵光义的种种悖逆行为。
文中提到杜太后的“金匮之约”:太后(杜氏)命太祖(赵匡胤)传位匡义(赵光义)、匡美(赵匡美)及德昭(赵匡胤长子)。
杜太后画像
杜太后认为“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于是命宰相赵普“为誓书,欲传长久”,订立了“金匮之约”。
而赵光义却违背了母亲的盟约,赵氏族人因此没有看到赵家人“一堂欢笑,言色自若,共享富贵,以乐太平,不亦喜乎”的美好愿景。
赵若和为此愤愤不平,怒斥道:
“噫!不二世,岂意太宗悖逆天伦,故违母命,自贪富贵,骨肉相残,谋其兄长,谋其弟侄,传位子孙,得毋愧乎?惜哉!人之不善、天理所不容,神人所共怒!”
大意就是,赵若和认为,赵光义传位给自己的子孙引起人神共愤,以至于遭到了报应——“至微宗钦宗,金人入汴,拘逐太宗子孙殆尽,遂南渡。”
虽然在宋高宗去世后,皇位又传给了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赵伯琮(即宋孝宗赵昚),但是赵光义“悖逆天伦”的报应还在继续,“传光、宁、理、度四宗,复被胡元牵制……秀夫负帝溺海,内无良将,外多强敌,大势已去矣!”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