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6 08:32:49 网易
前华裔导演李安的最新高规格力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纽约电影节盛大首映。李安携众卡司亲临现场。对于本片革命性的技术李安一如既往低调,他认为新的格式完全是一种证明,希望能够打动好莱坞去考虑其潜质并推动数字电影前进。而这项电影界的新科技带给导演的压力也不小,他在现场坦言自己很紧张并且希望观众能够接受这部电影。他还提到“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这个新的电影语言、新的体验或许是电影院之外没法代替的,所以这项技术能否普及也成为了关乎电影院的价值体现。
本片以3D4K120帧的规格上映更是电影界对于影片规格的突破,而纽约的林肯中心也是目前仅有的五家能播放最高规格的影院之一。全场座无虚席,整个电影世界都在期待着新技术在影片中的效果。不过从观后的评价来看,或许李安这次的表现不是那么叫人满意。
不得不说,技术创新是革命性的
新的技术让电影外观和感受诞生了全新的体验,然而不到五千万美元的成本使本片并不能以激励的战争场面和逼真的电脑特效作为革新的出发点。影像超过60帧便没有闪动,120帧的摄影使得影片更加逼真,就像取下了电影的面纱一样。身临其境地感受电影,让画面成为观众的眼睛,正是李安的这部真正的“现实主义”影片所要展现给观众的。
这是一次大胆的技术飞跃。影片以高于普通电影五倍的帧率消除了以往动态图像的瑕疵,同时还以4K的高分辨率让画面内容更加充实,3D的引入更使观众进入到电影的世界。前所未有的清晰画面和充满更多内容的画面让比利·林恩的脸庞真实的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很难叫人不去赞叹这次电影技术史的奇迹。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这是李安的一次电影魔术。
精湛的画面和近乎人眼的视觉角度让观众刷新对于电影的认知。李安的新技术明显征服了多数评论,各大媒体对于新规格下的画面赞不绝口。《综艺》评价,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一部革命性的影片,它为电影的摄影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网站movies.com则认为导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影方式。
同《阿凡达》上映之时产生了一大波晕3D类似,120帧也未能被所有人接受。部分媒体认为影片过于清晰让人不太适应。ThePlaylist表示“高规格没有拉近观众与电影,反而产生了情绪上的距离。”
素颜演绎勇气可嘉,所以能锁定奥斯卡?
本片改编自畅销同名小说,被认为是伊拉克战争版的“第22条军规”。影片的主演大胆启用了毫无电影经验的新人乔·阿尔文,但是为其配戏的卡司可是绝对算得上星光熠熠,阵容还包括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加内特·赫德兰、史蒂夫·马丁、范·迪塞尔等。
然而影片近乎望远镜放大的画质细节对于表演也是一大考验,尤其是为了表现得自然演员们不能化妆。《综艺》对于史蒂夫·马丁的裸脸上阵表示钦佩,其勇气可拿奥斯卡。这也是李安对于3D电影最为看重的,他认为“我们更渴望研究人的面部,它也提供了最丰富的东西。”演员不负众望的表现也丰富了剧情为影片带来的血肉,高清立体技术的应用同样强化了影片的优点。
不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电影本身在奥斯卡上有所作为恐怕很难了。
略尴尬的是,剧情三心二意
影片的基调可能不是温馨又舒适,但这并不妨碍观众去享受本作。电影用近乎神奇的效果让观者通过视觉去产生一种触觉。不过电影不能只依靠花哨的视觉技巧去吸引观众,好的故事仍然是一部优秀电影的根本。李安可能忘记了这点,好技术是服务于电影并不能大过电影本身。
《卫报》给出差评,称剧情“失败,愚蠢。”网站TheWrap抓住了剧情硬伤:三心二意的叙事让影片略显尴尬。
很显然这次导演的侧重不同,相比剧情,李安更在意将新的技术与剧情融合,让技术为影片创造出更多的自由度和流动性。一部常规的反战影片在划时代的技术下成就了不一样的观感,可惜这观感变得有些拧巴。
网站Indiewire同样认为剧情与技术没有融合起来,遗憾最前沿的技术没能物尽其用。媒体Uproxx对李安的工作表示肯定,但“他太沉迷技术开发,而忽视了导演的工作。”
所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被诟病的剧情给影片拖了后腿。这部悲喜剧的剧情还是有些反战影片固有的程式化和戏剧性,这也是影片无法逃避的瑕疵。但不能完全苛责剧本,毕竟这也是畅销小说的一个必然弊端,因为没有不存在戏剧性的畅销小说。
李安新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可能李安所追求的效果更看重的是电影方式的改变与革新。总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一场美丽的混乱,它同时代表了电影进步的伟大与痛苦,这就是创新的代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