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吧,少年》
第一篇章
认识我们居住的北京城
第5篇
寻找高梁桥
明朝著名文学家袁宏道曾写下很多游记,其中《游高梁桥记》的开篇这样写道:“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所谓“京师最胜地”,那就是北京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了,这让我们有些好奇。生活在北京,居然没有听说过这里。
根据该文中描述,高梁桥两条河夹着堤岸,垂杨柳蜿蜒了十余里,水清澈极了,水底的鱼鳞和鱼鳍都看得清楚。春意正浓时,城里的达官贵人,只要有空都会来这里游览一番。
那么,今天的高梁桥是什么样的,高梁桥到底有没有“桥”?
沿着导航指定的线路,我们到了西直门附近,只见周围立交桥纵横、高楼林立,一派现代化都市景象,高梁桥在哪里呢?
妈妈开着车左拐右拐,找到了停车的地方。这条街,就叫高梁桥斜街,应该离高梁桥不远了吧?
已经失去实际功能的高梁古桥静静地躲在现代化的摩天大楼脚下,少有人注意到它,也少有人保护它
下车后,我们不停地询问路人,居然很多人都不知道。连看带问,终于,我们在一条不知名的河道上看到了一座石桥,在夕阳下闪着金光。周围虽然不像《游高梁桥记》中写的那么美,但是也算闹市中难得的一点安宁之地,这一定是高梁桥了!我们惊喜地冲上前去一通拍照,但很快,惊喜被打碎了——一位骑着三轮车的爷爷过来,悠然地告诉我们说,这只是一座新桥,并不是高梁桥。
老爷爷姓张,退休前,曾是这附近派出所的民警,对这周边的环境、历史和变迁都了如指掌。我们像遇到救星一般,围着他询问高梁桥的踪迹。看到我们饶有兴趣地找寻这里的老故事,张爷爷便存放好三轮车,带着我们一路向南走去。边走,边给我们讲述了很多高梁桥的故事。
有桥总是因为有河。原来,这座高梁桥是修建在高梁河上的一座桥。而这高梁河,传说是元朝建大都后,为了解决城市水源和漕运,由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西接长河,东连北京城护城河及城内什刹海、积水潭,对当时的农业灌溉、城市生活用水和漕运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明清时代,皇帝太后乘龙舟都会经过这里,难怪有《游高梁桥记》中那样热闹的描述呢。
张爷爷说,这座高梁桥还有一段有意思的传说。当年明朝宰相刘伯温奉明成祖之命在北京建都,但不知为何,北京城内的水井一夜之间都枯了。原来,忙碌中的刘伯温忘记参拜龙王,生气的龙王将北京城里的水用鱼鳞水篓装好,用车推走了。刘伯温急忙召来大将高亮,令他出城追赶龙王,扎破水篓后立即返回,千万不要回头。高亮在玉泉山附近追上了龙王,挺枪便刺,鱼鳞水篓的水汹涌而出,高亮回身拖枪便走。返回到西直门前,高亮看到刘伯温站在石桥上向他招手,以为完事大吉,就回头望了一眼。没想到一个大浪打来,将高亮和大战马一并卷去。重新喝上水的北京人为纪念高亮,将刘伯温所站的石桥称为“高亮桥”。后人因谐音逐渐转称高梁桥。这也是老北京传说中有名的“高亮赶水”的故事。
张爷爷讲得绘声绘色,让我们不仅感慨,眼前矮矮的河道中,历史上有这么宏伟的故事。张爷爷说,在他还在派出所工作的二三十年前,这个河道里的水流也很大,暑期经常会发生溺水事件。作为片儿警的他多次参与救援。
说话间,就在刚刚看到那座新桥向东一条马路外的隔离带,一座看起来很小的老桥,跨度几米而已,在现有河道的一侧静静地立着。特别是在西直门标志建筑、高耸如云的凯德Mall楼下,这座桥更显得落寞而弱小。难以想象,800多年的历史中,它曾经那么赫赫有名、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而现在,如此不起眼、如此可有可无,也无人问津。桥的旁边,立着一个矮矮的石碑,一面写着“高粱桥”(石碑误写为“粱”)三个字,另一面简单地写着桥的历史,和桥一样,都是孤零零的。桥和石碑也都裸漏着,甚至被涂抹了广告,没有任何保护。曾经风光一时的皇家码头,现在如此破败,着实令人惋惜。
这,就是真正的高梁古桥。找到了,我们却兴奋不起来,都有些失落。
正如张爷爷所说的,这座桥已经完全没有实用价值了,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我却想说,它毕竟是这座城市真实的记录者。老桥就和张爷爷一样,见证了一段时期内城市的建设和变迁,见证了北京的某一段历史和文化。他们,都该是这座城市的宝贝,他们,以及他们的故事,都需要我们保护和传承。
告别时,高梁河上的晚霞很美,就和张爷爷留给我们的笑容一样灿烂。我想,他愿意为我们每一个人讲述这座老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