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诗文鉴赏 >

智者 小说「智者书籍」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书是柏拉图的晚期作品《智者》。在这部作品里,柏拉图对“智者”,这群他和老师苏格拉底一生的敌人,做了最后的清算,给他们下了好几个定义,也彻底搞臭了这群人的名声,甚至从此将他们从哲学的正史里给赶了出去。

同时,在给“智者”下定义的过程中,柏拉图还讨论了一些重要的哲学问题,尤其涉及到了怎么下定义的问题。下定义是人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方法,《智者》堪称西方第一个系统讨论如何下定义的著作,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这期音频,我就来为你解读四个问题。首先来讲讲这篇对话涉及到的思想背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师徒二人跟智者之间那场旷日持久的斗争,这也是希腊哲学史上的一桩公案。然后,我们来说说《智者》这篇对话对柏拉图哲学以及哲学史的三个贡献,也就是关于定义的理论,关于“无”的理论,以及柏拉图对自己此前理论的修正。

第一部分

要理解柏拉图对“智者”的清算,我们当然首先得来说说“智者”是一群什么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又为什么要和他们一生为敌?

“智者”大约活跃在公元前五世纪中期到四世纪中期,是希腊世界的一群职业教师,也是西方世界最早的职业教师。他们游走在不同的城邦之间,靠赚取学费谋生。他们主要教授的是修辞术,也就是演讲和说服的技艺。他们也经常承诺能教给学生政治的技艺,让他们在政治上、军事上获得成功。可以说“智者”是最早的成功学教师,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凭着自己的一张嘴赚得盆满钵满。

智者们之所以大受欢迎,和当时希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氛围密不可分。那个时候,希腊世界的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希腊人的航海技术非常高超,海外贸易也非常发达,这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到很多异域的文化,认识到了文化的多样性。比如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就在自己的著作里记载了希腊不同城邦:埃及、巴比伦、叙利亚、波斯,甚至印度的不同风俗。于是人们不再认为传统的神话世界观是牢不可破的真理,出现了文化相对主义的苗头。

在政治上,民主制在希腊世界出现,尤其在雅典发展壮大。这也就意味着,不再是几个大的家族垄断政治,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公共集会的时候站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政治权威。

公共演讲和公共辩论成了人们获得成功的捷径,于是人们对于学习修辞术的渴望就远远超过了之前的任何时代。而且既然是辩论,就意味着有不同观点和立场之间的冲突。这也就进一步加剧了相对主义的倾向。不同的立场听起来都很有道理,好像并没有绝对的真理。在这样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背景之下,智者就很自然地走上了希腊世界的舞台,他们宣称自己可以传授演讲的技艺,让学生可以为任何一种立场进行辩护,从而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

当时在希腊世界里出现了一大批的智者,甚至可以说出现了一场智者运动。最著名的智者包括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希庇阿斯等等。其中,普罗塔哥拉提出的两个非常著名的观点特别能代表智者运动的精神。一个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另一个是“任何正题都有一个和它同样成立的反题”。

前一个命题,把所有事物的最终判定权都交给了人,主张人们不必依赖更高的权威,不管是神、传统,还是习俗、法律,所有的这些说到底都是人定的,人就是这个世界最高的权威。后一个命题,更是把相对主义推到了极致,主张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你只要能说出一个命题,智者或者修辞学家,就能够提出一个完全相反,但同样合理的命题。

你可能听过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据说普罗塔哥拉收了一个学生,学习之前他们约定好,学生打赢了第一场官司之后,就付给老师学费。但是上完学之后,他这个学生没有去帮人打官司,学费自然也就拖着没交。于是普罗塔哥拉就把这个学生告上了法庭。他很自信地跟学生说:不管这个官司我赢了还是输了,你都要给我学费,因为如果我赢了,那么根据法律的判决,你要给我学费;如果我输了,那么根据我们之前的协议,你也要给我学费。

不过,他这个学生确实学到了老师的精髓,对老师反唇相讥:恰恰相反,不管我赢了还是输了,都不用交给你学费,因为如果我赢了,那么根据法律判决,我不用给你学费;如果我输了,那么根据我们的协议,我也不用给你学费。

这个故事后来成了法学里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普罗塔哥拉的命题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从积极的方面说,这场智者运动,确实可以说是一场古希腊的思想解放运动,甚至是西方最早的“启蒙运动”,因为它高举“人”的权威,反对各种宗教的和传统的权威。智者们的学说以及争论的问题,也确实涉及到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比如真理的标准、神是否存在、人是否平等、正义到底是什么等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场运动也确实搅乱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秩序、传统和习俗,一切好像都突然没有了根基,都变成了相对的,怎么都行的。

这种没有客观标准的相对主义,正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一辈子反对智者的原因,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作为哲学家,想要寻找的是绝对的真理,要给人类生活确立客观的标准,而不是自说自话的相对主义。苏格拉底一辈子做的事情,就是和遇到的任何人讨论关于“幸福”“德性”的问题,告诉他们不要轻信智者的教导,要不断反思自己的生活。

苏格拉底和智者的另一个巨大差别在于,苏格拉底从不收钱,甚至把智者收钱教学的方式比作男妓。柏拉图也紧跟老师的步伐,坚决和智者战斗。柏拉图的很多作品都是以智者为主角的,比如《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欧叙德谟》以及《理想国》的第一卷等等。

在这些作品里,柏拉图把苏格拉底塑造成英雄的形象,而智者要么狂妄自大,要么举止粗俗,而他们的学说都是不堪一击,在苏格拉底的步步紧逼之下,只能丢盔弃甲。用这种方式,柏拉图指出了智者教导的前后矛盾和虚伪本质。

我们现在解读的这部作品,标题就是《智者》。在这里,柏拉图不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智者发动攻击,而是对智者这个群体做了最后的清算。这部作品的整体目的就是要给智者下一个普遍的定义。在书中,他先后做了七次尝试,比如说智者是“富有青年的猎人”,因为他们的猎物就是那些有钱的年轻人,从他们身上赚钱;再比如说智者是“售卖关于灵魂的学问的商人”“以赚钱为目的的辩论者”……

全书的最后一个定义,把智者说成了“制造与事实相反的虚假表象的人”。也就是说,这帮人其实并没有任何知识,他们的教导里没有真理可言,他们只是一些骗子,只是在制造虚假的、欺骗人的表象。

这个判决把智者们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我们知道,任何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哲学史也不例外。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代表了哲学史中胜利的一方,柏拉图在自己的大量作品里,把苏格拉底塑造成了哲学上的圣人,而把苏格拉底的敌人,那群智者塑造成了头脑混乱、言不由衷、招摇撞骗的江湖术士。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老师对智者的批判,进一步在自己的作品里用强大的逻辑揭示智者各种骗人的把戏。经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三代人的努力,“智者”这个名字被彻底妖魔化了,哲学的正史里几乎没有了他们的地位,甚至没有任何智者的完整作品流传至今,我们几乎只能通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了解智者的观点,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哲学史上人们对智者的敌意。直到黑格尔,才有人开始正面评价他们在思想史和哲学史上的地位。

这就是我为你解读的第一个内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一辈子都在和智者斗争,而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追求绝对的真理,而智者主张相对主义。这场斗争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胜利告终,也就导致了在西方思想史上,“智者”长期被当作一个贬义词来使用,代表不尊重事实、不尊重逻辑、不相信真理的诡辩家。

第二部分

说完了柏拉图对智者的清算这桩历史公案,我们就进入这本书的三个哲学贡献:第一个是柏拉图关于定义的理论;第二个是柏拉图关于“无”或者“不是”的讨论;第三个是柏拉图对于自己的“理念论”做出的修正。

我们今天都很熟悉一种下定义的方法,就是“属加种差”。我们要给一个事物下定义,就是找到它之上的一个更大的类别,也就是“属”,然后用“种差”来对这个事物做出限定,把它和同一个属里面的其他事物区分开来。

比如要给人下定义,我们可以说“人是理性的动物”,这里面“动物”就是“属”,而“理性的”,就是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分开的那个“种差”。这个最经典的定义方法,并不是柏拉图,而是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不过亚里士多德正是在老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才得出这个经典的定义理论的。

在柏拉图的晚期作品里,他已经认识到了给事物下定义的重要性,并且尝试用一种叫作“划分法”的方式下定义,《智者》就大量使用了这种方法给智者下定义。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关于智者的定义,比如“富有青年的猎人”“售卖关于灵魂学问的商人”“制造与事实相反的虚假表象的人”都是用这种方法得出来的。

不过,这些都是我为你做了简化的版本,柏拉图用“划分法”得出来的定义,比这些要长得多。他的“划分法”也是要首先找到比被定义的对象更宽泛的对象,或者说更高的属,然后对这个更宽泛的对象做二分,去掉其中一个分支,保留另一个;然后再对保留下来的那个分支做二分,去掉一个保留一个;这样反复很多次,直到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为止。最后再把所有保留下来的划分连在一起,就得到了柏拉图想要找的那个定义。

我们就用他给智者下的最后那个定义作为例子,看看柏拉图如何来使用划分法。

他首先确定,智者是一群要生产出某些东西的人,于是从“生产的技艺”开始他的划分。在每一步划分的时候,他会把概念分成两类,然后根据智者的性质,把它放到相应的类别,再继续划分。

柏拉图对智者技艺的定义(将实线的部分连在一起)

第一步,柏拉图把所有生产的技艺分成两类,一种是神圣的,一种是人为的,智者的技艺属于人为的生产技艺;

第二步,把人为的生产技艺分成两种,生产原型和生产复制品,智者的技艺属于生产复制品的技艺;

第三步,把生产复制品的技艺分成生产相似的和生产表象的,智者的技艺属于生产表象的技艺;

第四步,把生产表象的技艺区分成用工具生产和用自己生产,因为智者只需要动嘴,所以属于用自己进行生产;

第五步,把用自己进行生产的技艺划分成用知识和用意见生产,智者显然没有知识,因此他们是用意见进行生产的;

第六步,把用意见进行生产的那些人,划分成没有认识到自己无知的,和认识到自己无知的,前者因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因而被称为“真诚的模仿者”,而后者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还要进行模仿,因此是“虚伪的模仿者”,智者就是这种“虚伪的模仿者”;

第七步,这种虚伪的模仿者还可以再被区分成两种,一种是用公共演讲进行模仿,另一种是用私下的辩论进行模仿,因为智者的教导通常都是在私下进行的,因此他们是后面这种。

总之经过了这七个步骤,柏拉图才算是完成了对智者的定义。严格说来,把所有七个步骤里面保留下类的要素加在一起,才是柏拉图对智者的定义。所以这个定义特别复杂,我来给你念一下:“智者就是人为的生产技艺中,生产复制品的,生产表象的,用自己进行生产的,依靠意见进行生产的,认识到自己无知的,用私下辩论的方式进行虚伪模仿的人”。

估计你光听这句话已经有点晕了,要给智者下个定义需要这么大动干戈吗?确实如此。

我在这里讲柏拉图下定义的过程,并不是想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下定义的方法。恰恰相反,包括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内,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下定义的方法,得出来的也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定义。这个定义理论非常麻烦,也非常机械,他所做的这些二分带有明显的随意性。比如为什么要在第一步把生产性的技艺区分成神圣的和人为的呢?他的这些划分,上下层级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最后得出来的定义肯定不仅超级拗口,而且很难说让我们理解了被定义对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之所以为你详细说这个定义方法,有两个原因。首先,它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的,对于如何下定义的系统讨论,对于亚里士多德发展出更成熟的定义理论至关重要。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回顾下定义最开始有多么困难,可以让我们理解,很多我们今天用起来得心应手,看起来甚至显而易见的思维工具,其实都是经过了人类历史上最聪慧的头脑,很长时间的摸索,才最终被提炼出来的。

这就是我要为你解读的《智者》这篇作品对哲学史的第一个贡献,柏拉图在里面提出了用“划分法”下定义的方式。这个方法虽然非常不经济,甚至有些诡异,但毕竟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个正确的方向就是,找到一个比被定义的事物范围更大的对象,然后从这个对象里把被定义的对象区别出来。而真正找到更加经济的定义法的人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定义理论,我在解读他的《工具论》的那期音频里,为你做了更详细的解读。

下面我们来看看柏拉图的《智者》对哲学史的第二个贡献,也就是关于“无”或者“不是”的讨论。

我们现在说起这两个词,可能不会感到困惑,这是因为在中文里,这是两个不同的词,但是在希腊文或者英文里,“be”这个动词可以同时表达这两个含义。下面我们先在西方的语境下,解释一下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能让我们体会到,语言的模糊性,尤其是重要的哲学概念如果含义模糊,会给人的认知带来多大的困扰。

希腊文里的“是”和英文的动词“be”一样,有两个非常基本,但是又非常不同的用法。一个是表示“存在”,就是动词后面什么都不跟;另一个是作为系动词,连接主语和谓语,或者用今天的语法术语说,连接主语和表语。比如笛卡尔的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里的“I am”单独使用,表达的就是“我存在”;而当我们说“我很高兴”的时候,I am happy,这里的“am”就是系动词,只有连接作用,没有实际的含义。

你可能觉得这挺好理解的啊。但是在柏拉图之前,没有人清楚地揭示出这个模糊性。苏格拉底之前就有哲学家告诫人们,“说不是的东西是什么”或者“说不存在的东西存在”,是任何严肃的研究者都应该避免的。不过柏拉图发现了讨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混淆了这两种含义,不仅会产生歧义,甚至会产生认知上的谬误。

柏拉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做出区分。他认为 Be 动词的否定,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对存在的否定,也就是中文里说的“无”,这个“无”是“绝对的虚无”。另一种情况就必须把“无”的这部分含义排除出去,这样柏拉图才能说明白“不是”到底是什么意思。他认为,“不是”其实就是“不同”,也就是说我们用到这个词的时候不是在做彻底的否定,而只是否定某些方面。比如说,皮球不是方的,其实就是说,皮球和方不同。

在这里,柏拉图对陈述的结构做了分析,简单来说,就是区分出了名词和动词,或者说主语和谓语。主语的功能是指出一个行动的事物,谓语的功能是指出这个事物的动作。柏拉图意识到了,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某种特定的组合规则,有些词语可以相互连接,有些就不行。哲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发现正确和错误的连接规则。这就好像是用字母组成单词,或者用不同的音组成旋律,有些字母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单词,而另外的一些组合就没有任何意义;有些音组合在一起就是美妙的旋律,而另外的组合方式就只能产生噪音。

根据这个理论,正确的陈述就是谓语表达了这个主语的动作,而错误的陈述就是谓语表达了不属于主语的动作。比如张三正在吃饭,我说“张三在吃饭”,就是一个正确的陈述,而说“张三在踢球”就是错误的,因为“在踢球”不同于“在吃饭”。普遍而言,错误的陈述就是将主语实际上没有的属性归于了主语,也就是把“不是”的东西说成了“是”。这样“不是”就不再是一个表达绝对的概念,而是相对于某个主语的了。

柏拉图的这个理论在今天看来,好像没有什么太特别的,但这其实解决了当时困扰古希腊人的一个大问题。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柏拉图的这个讨论最大的启示或许是,对语言的模糊性要保持警醒,尤其是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最常用的词。

这就是柏拉图在《智者》这部作品里对西方哲学做出的第二个贡献。在讨论错误或者虚假如何产生的过程中,他区分了“是”这个动词的两个基本含义,一个是表示“存在”,另一个是作为系动词。同时,他意识到,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找到语言的连接规则,并且用语言分析解决重要的哲学难题。

很多人认为,这个洞见堪称当代语言哲学最早的起源,这也让柏拉图的《智者》成了语言哲学家最青睐的古代作品之一。

第三部分

看完了《智者》这部作品对于西方哲学史的两个贡献,我们再来看看它对于柏拉图自己的理论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柏拉图最经典的理论就是“理念论”,他在《斐多》《会饮》《理想国》等著作里面对这个理论有比较多的说明。简单来说,柏拉图认为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我们周围的“可感世界”,另一个是不能用感觉认识,而只能用理性把握的“理智世界”。

可感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处在生成与毁灭中的,是流变的,不完美的,也称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存在”。而真正存在的是理智世界里的“理念”,它们不会变化,永远同一。可感世界上的这些事物都是因为分有了理念,而获得了存在。比如说一张桌子之所以是桌子,就是因为分有了完美的桌子的理念,从而获得了作为桌子的存在。根据这个理论,一切理念看起来都是彼此分离、平等地存在于理智世界之中的,比如桌子的理念、黄色的理念、正义的理念,等等。

但是在《智者》这部作品里面,柏拉图对自己之前提出的这个理念论,做出了两个很重要的修正。首先,他指出,理念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可以彼此结合的。在讨论“不是”在什么意义上“是”的时候,柏拉图指出,理念可以彼此结合,而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搞清楚这些结合的规则。

他强调,有些理念可以结合,有些不行。比如圆和方这两个理念就不能结合,因为“圆是方的”明显是自相矛盾的。再比如运动和静止这两个理念也不能结合,因为“运动是静止的”也是自相矛盾的。但是另外一些理念就可以结合,比如圆和大这两个理念就可以结合成圆是大的。

柏拉图对理念论做出的第二个修正就是,允许不同的理念之间存在等级,而不再是完全平等的。柏拉图规定了五个等级最高的理念,它们是存在、相同、相异、运动和静止,他把这些称为“最大的类”,或者用我们更熟悉的话说,就是“最普遍的范畴”。一切理念,以及一切可感世界中的事物,最终都要分有这五个理念。更具体一点说,任何理念或者具体事物,首先都必然存在,然后它必然和自身相同,和其他东西相异;它必然或者是运动的,或者是静止的。

柏拉图尝试在理念之间进行更进一步的等级划分,也为理解万物提供了更好的分析框架,从而让我们不仅可以在理念与可感事物之间进行简单的二分,而且可以在理智对象之间进行更多层级的划分。比如说,我们给动物进行纲、目、科、属、种的分类时,就需要这样更多层次的理论框架。

总结

到这里,柏拉图的《智者》就给你解读完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期音频的几个要点。

我们首先讨论了智者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柏拉图又为什么要反对他们。智者是古希腊最早的职业教师,他们对于发现人的力量、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有所贡献。但他们主张相对主义,给社会生活造成了混乱。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一生都在对抗智者给雅典造成的不利影响,《智者》这部作品就是柏拉图对智者所做的最后清算,他将智者定义成“制造与事实相反的虚假表象的人”,由此把智者这群人从哲学的正史中排除掉了。

除了跟智者算总账之外,柏拉图也在这部作品里讨论了一些重要的哲学问题。我们特别讲到了三个问题。

第一,柏拉图用“划分法”给事物下定义,这个看起来有些诡异的方法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是开启了对于如何下定义这个问题的哲学探讨。

第二,在处理“虚假”如何可能的时候,柏拉图区分了“是”的两个基本含义,一个是存在,另一个是系词。并且指出在后一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不是在某个意义上是”或者“是在某个意义上不是”,从而形成错误的判断。这个区分对于澄清西方语言中的一个关键的模糊性非常重要。

第三,从柏拉图自己的理论发展而言,《智者》这部作品也非常重要。柏拉图对自己的理念论做了两个修正,一个是允许理念之间可以彼此结合,另一个是允许理念之间存在等级。这两个修正丰富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让这个理论有了更强的解释力。

撰稿:刘玮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转述:江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版权声明

推荐文学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 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